- +1
恒天然大中華區CEO:中國乳制品消費提升空間大,不怕競爭
中國的乳品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逐漸形成了蒙牛、伊利、光明等傳統巨頭,加上一些海外品牌主導市場的格局。但近幾年來,不少新品牌開始涌現,攪動了原有的市場格局。
“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需要的是個人化的選擇,很多新的品牌是滿足了這方面的需求。”
4月1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期間,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Fonterra)大中華區CEO周德漢接受了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的專訪,對該現象作出解釋。
光是近兩月,就有多個乳品賽道的新玩家宣布了融資消息。成立于2016年的乳業品牌“認養一頭牛”,在4月拿到了德弘資本和KKR的新一輪融資,打算繼續投入建立現代化牧場及智能化工廠;主打0糖、0添加的低溫酸奶品牌“簡愛酸奶”3月完成8億元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經緯中國、紅杉中國、云鋒基金等。
此外,植物奶的概念也越來越受歡迎。瑞典植物奶品牌Oatly沖刺IPO,中國市場貢獻顯著,國內也有小麥歐耶等新品牌切入燕麥奶賽道。
梳理來看,這些品牌沒有直接與大廠全面開戰,而是從細分品類起家。“每個人會有不一樣的原因去買這個品牌。如果有更多元化的(產品),其實能夠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周德漢說。
對于包括恒天然在內的老牌乳企來說,新品牌將帶來什么樣的競爭壓力?周德漢認為,中國乳制品消費量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提高,因此不怕有更多的競爭對手。
數據體現了這一點。據經濟日報的報道,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室主任、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室主任劉長全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乳制品總需求達到5431萬噸,與2019年相比增長8%,是2006年以來中國乳制品消費需求增長最快的一年。
就恒天然而言,中國市場已經是恒天然最大的市場。恒天然近日公布的2021財年上半年(2020年8月1日-2021年1月31日)業績,集團調整后稅后利潤4.18億新西蘭元,增長43%,其中大中華區調整后息稅前利潤3.39億新西蘭元,增長38%。
“我們覺得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去教育消費者,接觸消費者,給消費者更多的多元化的一些選擇的話是個好事。”周德漢說,“消費者對乳制品更多地接觸,可以更知道乳制品的營養和功能性好處,會提高消費的頻率、數量。”
周德漢介紹,恒天然既有to B的原料業務也有to C業務。“(新品牌)有些是我們(指恒天然)的B2B端的客戶,在下游的時候也是我們B2C端的競爭對手。”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更深入了解消費者需求和趨勢仍是必修課。周德漢介紹,大健康、高端化和數字化等趨勢將帶來新的增長機會。
周德漢提到了蛋白攝入的問題,“張文宏醫生肯定了蛋白質對免疫力的作用。乳清蛋白可以放在酸奶、功能性飲料里,提高蛋白質含量。”周德漢介紹,乳清蛋白的使用場景可包括主打方便健康的代餐粉、針對健身人士的蛋白粉,還有針對老年人的蛋白飲料。這些都是大健康趨勢下不斷發展的品類。
對外企來說,還需加深對中國市場的理解。“外企的挑戰永遠是怎么更深地了解一個市場,怎么更深地去融合進市場的快速變化。中國市場是最快變化的一個市場。”周德漢說。
對此,2020年8月,恒天然在上海設立的創新中心投入使用。周德漢稱,近一年時間里,上海研發中心已經推出了7個系列的新品,其中一款可便捷用于奶蓋茶制作的芝士稀奶油新品,且已經從中國復制到海外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4月初,恒天然宣布已經完成出售位于山西應縣和河北玉田的兩個全資中國牧場。此外,恒天然同時也在繼續減持其在貝因美的持股比例,計劃繼續出售其剩余股權,并預計在本財年結束前完全退出這項投資。
周德漢向澎湃新聞記者解釋出售牧場的交易稱,10多年前加入牧場業務,主要因為覺得當時的中國市場需要引入規模性的高質量的奶生產體系。“10年當中,我們利用了我們的資源和管理方式,其實做到了(當時的目標),下一步應該是讓牧場依靠當地企業,他們更深刻將(體系)復制和多元化。”接下來,恒天然將繼續通過原料、餐飲業務等支持乳企、飲料企業、食品企業推出新的產品,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
周德漢說,中國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為恒天然提供了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中國政府不斷加快改革步伐,并為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制度保障,無論是行政審批還是市場環境等,都變得更加高效方便和開放透明,為海外企業帶來了豐富而有利的商業合作機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