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團明年無人配送,大疆要造車,無人機的拐點來了?

作者/星空下的牛腩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小魚
果粉們,熬夜看蘋果(AAPL)發布會了嗎?
牛腩熬夜看完之后,感覺快被氣糊涂了:別惦記“十三香”(iPhone 13)了,這次的新產品是紫色的iPhone 12,以及各種顏色的蘋果臺式機iMac——最令人“驚艷”的新品,反而是被吃瓜群眾稱為防出軌神器的Air Tag藍牙防丟器(類似定位跟蹤器),可是類似的產品在某寶上¥39塊錢包郵,何必給蘋果交¥229的智商稅?

蘋果自己拉跨,也搞得“果鏈”題材股價毫無新意……所以,還是在新能源車上整新活,來得更刺激。
例如,昨天文章(華為吊打特斯拉?自動駕駛賽道上,誰先慌了? )聊過的華為。雖然任老板說不讓造車,但是可沒說不讓賣車,所以華為高管余承東直接表態,賣車可以彌補手機利潤下滑。而除此之外,小米(01810)創始人雷軍也是親自督戰,看來是要像造出“年輕人的第一款手機”那樣造出“年輕人的第一輛車”。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而讓人意外的是,無人機廠商大疆也決定入場造車,確切的說是“上車”。首批合作方里面,就有打造爆款新能源神車五菱宏光mini EV的上汽通用五菱。(人民的五菱,為何能吊打特斯拉? )

大疆參與新能源車的方式,目前看起來跟華為類似,意在通過其開發的智能駕駛系統的,成為車企的核心供應商。這種操作,其實也是早有預謀。去年4月,大疆就推出了智能駕駛業務品牌“大疆車載”。而大疆跨界的底氣是公司在無人機領域積累的傳感器硬件、視覺識別、算法經驗等。
話說大疆的無人機,不是做得好好的嗎,為什么要跟風跨界?
其實,無人機現在并不是新鮮事物。按照應用領域來分類,無人機可分為軍用、民用兩大類,其中民用無人機又分為工業級、消費級。

大疆的主要營收來源,便是消費級無人機。然而,2018年我國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訂單量開始下滑,即使是作為行業龍頭的大疆,也未能幸免,公司甚至沒有按照慣例在2020年公布雙十一的銷售數據——這就像牛腩上學時每次考試都報喜不報憂,要是考得好,恨不得立馬昭告天下。所以,沒告訴業績嘛……你們懂的。

用于農業生產的無人機
對于大疆消費級無人機的營收瓶頸,牛腩認為主要有2方面原因:
1. 消費級無人機主要被用于航拍,對于個人消費者而言,基本上是少數發燒友在購買;
2. 花大幾千塊錢買一臺無人機,其實不便宜。有支付能力的消費者基本上都是城市居民,而我國很多城市都限制無人機在市內的飛行,如此一來就更沒有買無人機的理由了。
不過,消費級無人機的瓶頸,并不能代表整個無人機行業的瓶頸,牛腩更看好工業級無人機的發展的前景,尤其是無人機在快遞行業的應用。
快遞行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勞動密集的行業。我國快遞效率遠勝過對岸,一個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我們的人口紅利還沒有完全消失,說白了,還是人力成本便宜。但是,我國老齡化趨勢已經不可避免,當前的人口紅利是不可持續的。

在牛腩看來,我國快遞行業已進入洗牌期。本以為順豐+通達系+京東物流的行業競爭格局已基本穩定,但誰能想到極兔速遞是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電商快遞均價被從原來的2元/單,拉低到1元。價格戰讓所有玩家苦不堪言,行業龍頭順豐今年一季度甚至虧損約10億元。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勞動力逐漸短缺的大趨勢下,想通過快遞小哥搞“人海戰術”是不可能的。用機器代替人,長遠來看是為數不多的出路。
其實在這方面,我們和對岸都開始邁出變革的步伐了:
對岸電商龍頭亞馬遜(AMZN)在2016年底,完成商業性無人機送貨的首飛;
2017年10月,菜鳥網絡的無人機群飛越了海峽,完成了湄洲島居民的網購訂單;
傳統線下零售巨頭沃爾瑪(WMT),也在去年9月開始測試用無人機送貨。

牛腩認為,可能用不了十年,裝著快遞的無人機就會飛入尋常百姓家,尤其是縣城和農村的下沉市場,或許會最先普及無人機送貨。這是因為在下沉市場建立快遞網絡,這門生意的性價比并不高,再加上這些地方沒有高層建筑影響飛行,所以機器會最先替代人力。
如此看來,無人機翱翔之處,會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圖片來源:頭豹研究院
那么,大疆還有救?雖說大疆主要做消費級無人機,但是大疆也是有工業級無人機產品的;不過可惜的是,大疆并沒有上市。那么,在股票市場上,我們又該如何布局呢?
對于這個問題,牛腩建議關注2個方向:
1. 無人機的核心系統,比起單純的無人機組裝制造,有更高的壁壘。這方面可以關注飛行控制系統。大疆能成為行業龍頭,也離不開這一點;
2. 無人機的自動飛行離不開集成電路。這方面可以關注MCU(單片機),可以大致理解為集成了中央處理器、內存、計數器等的芯片及計算機。
而且,即便是一線城市,機器代替人力送快遞的進程,也同樣在加快。比如4月20日,美團(03690)打算通過在資本市場募資約100億美元,加碼無人機、無人車配送;為此,美團表示有望明年在上海開啟無人配送。
或許,當后人復盤我們這段歷史的時候會發現,2020年的人們還在熱烈討論“困在系統里的快遞小哥”;結果2022年,困住快遞小哥的系統沒了,但快遞小哥的工作也沒了,舊的題材歸于寂靜,又有新的概念吸引人們的眼球。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