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HK紀錄片《行家本色》: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
根據日本媒體的報道,截至4月19日,動畫電影《新·福音戰士劇場版:終》累計票房收入已達近80億日元。作為“EVA”這一經典IP名義上的收官之作,影片的質量和成績都可謂給了粉絲們一個不錯的慰藉。
與此同時,作品的周邊創作也在上映開始的這一個多月內成為日本觀眾熱議的話題。這其中既有宇多田光“后勁十足”的主題曲《One Last Kiss》,也有本文想要討論的圍繞著導演庵野秀明所展開的綜藝《Professional 行家本色 庵野秀明特別篇》(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 仕事の流儀 庵野秀明スペシェル)。

《Professional 行家本色 庵野秀明特別篇》海報
在節目剛一開頭,制作組就“先下手為強”抱怨道:現在想來四年前就不該向這個男人下手。
原來,打算和劇場版同時放出的本期節目,也和電影一樣經歷了數次延后,制作周期也被無限拉伸。但可能也正因此,觀眾們得以看到庵野更為真實的一面。
節目中所呈現的他概括起來說非常“以自我為中心”。這話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貶義,但藝術家卻早已超越了這些膚淺的價值判斷。為了達到自己心中的理想,不管是制作成本、完成周期還是團隊或外界的抱怨,在庵野看來都微不足道。但也因為這種心無旁騖和執著才讓他能夠在26年前創作出了《新福音戰士》,并開啟了許多人為之沉迷的旅途。

《新·福音戰士劇場版:終》海報
當然,我們也在節目中看到了他更為人性化的那一面:永遠站在他那邊的漫畫家妻子夢洋子,給他創作道路頗多提攜的大前輩宮崎駿等都是他赤子之心的來源。
更為重要的是,《行家本色》還罕見地向我們揭示了庵野的成長環境給他帶來的影響。庵野父親在他還小的時候因為一次意外落下了腿部殘疾。而父親的這種“不完整”成為了影響他創作的重要因素。意識到世間萬物總存在缺陷的庵野用自己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出了這種別樣的美學。
自然,貫穿全片的還有庵野對拍攝組的反向吐槽:拍我沒用,你們可以拍一下馬上要來的臺風……夾雜著感動、毒舌和啟發的該期節目在播出之后立刻登上了日本SNS的熱搜,一時成為網絡話題。

《Professional 行家本色 庵野秀明特別篇》截圖
稍微關注過日本娛樂圈的讀者可能并不會對《行家本色》(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 仕事の流儀)感到陌生。而國內包括嗶哩嗶哩在內的影視平臺也有題為《良工巨匠》的英文配音正版可以收看。
這套由日本公共電視臺NHK制作的節目,每一期的主人公都是一位在自己領域內非常成功的“行家”。他可能是像庵野這樣在全球范圍內馳名的導演、制作人,也可能是在日本小鎮默默無聞的超市經理。近年來,節目組也與時俱進推出了包括熱門UP主和主播等在內的“網紅經濟”特輯。總體說來,主人公的職種和知名度雖然并不相同,但他們都有著超出常人的對于工作的奉獻和領悟。

《Professional 行家本色 庵野秀明特別篇》截圖
開播于2006年的節目起初采取的是棚內錄制模式。在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的主持下,每期來賓通過訪談來講述自己對于工作的理解。
從2010年開始,《行家本色》正式采取了現在見到的紀錄片風格。構成節目最主要部分的是對主人公工作現場的忠實記錄。這包括了他們對于工作的理解,現下遇到的挑戰以及對于職業未來的期望。
而在節目的后半程,一個大概五分鐘的小環節又會用來作為對主角們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的補充說明。伴隨著女演員貫地谷栞的標志性旁白,這個略帶感情色彩的副線和以理性為基調的主線形成輝映。
最后在節目的尾聲,在緩緩切入的知名主題曲《Progress》的伴奏下,采訪人員又會向主角提出核心問題:“你認為行家是什么?”不同行家們各異的回答也成為了節目的一大看點。
這其中既有像普通肉店店主新保吉伸所說的“為自己的工作堵上性命”這一經典日漫式回答,也有諾貝爾獎得主中山伸彌“知道自己其實什么都不知道”這樣的名言。當然不可少的還有開頭所說的庵野“我和行家也沒什么關系吧”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回答。這些“十人十色”的答案讓觀眾們更為直觀地了解到“行行出狀元”這句話的意涵。

《Professional 行家本色 庵野秀明特別篇》截圖
雖然每個行家都有自己對于職業的理解以及奮斗的方式,但如果要說他們有什么相通的話可能就在于對于“自我”的超越。誠然,外界的壓力是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東西,不管是從小家庭貧窮的名醫還是在海外受到歧視的甜點師,但對他們來說真正的挑戰永遠是能不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超越過去的自己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但話又說回來,《行家本色》以及另一檔和它略有類似但主要是記錄更有名公眾人物的《情熱大陸》在近年來成為許多人揶揄的對象。紀錄片固定的先抑后揚式敘事、刻意的音效與停頓,還有乍看非常有道理其實可能文不對題的小標題都成為了各大節目惡搞的對象。
最近可能也是最有名的例子大概是日劇《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里女主角幾次腦補自己以“合約妻子”的身份登上這些節目,并暢談自己的工作態度。在這些對節目固化流程的嘲諷背后,反映出的是普通民眾對宣稱的“行家”或“匠人”等身份名實不符的不滿。
或許在已經播出15個年頭后,現在輪到節目組來重新思索自己的工作了。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