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詩歌來到美術館|阿信:我常常感到需要救贖的是詩歌

澎湃新聞記者 徐蕭
2021-04-20 09:30
來源:澎湃新聞
? 文化課 >
字號

在甘南草原腹地的小城生活了三十多年,這種在一般人眼里頗為局限的環境,詩人阿信卻視為命運的恩賜,并由此確立了一種文化和寫作上的自信。

這種自信不僅讓阿信與西部草地血脈相連,更賦予了其詩歌獨特的質地,在當代詩歌中具有明晰的辨識度。在持續、踏實、不驕不躁地于生活和語言內部深耕下,阿信相繼收獲了徐志摩詩歌獎、西部文學獎、昌耀詩歌獎、《詩刊》陳子昂年度詩人獎等重要獎項的肯定。

4月17日,阿信做客上海民生美術館“詩歌來到美術館”,與讀者分享了其創作經歷和詩歌美學。擔任本期主持的詩人沈葦同樣具有西部背景,與阿信相交多年,這讓對話在坦誠和有效上,更多了份溫情,正如阿信的詩一樣。

活動現場

“寂靜是可以聽到的”

阿信詩歌寫作的起步階段,恰逢一個現當代詩歌最為紅火的八十年代,他也受益于當代詩歌激烈探索、創新的成果。但是命運讓他遠離詩歌運動活躍的文化中心,在一片僻靜的高原上從事相對孤寂的寫作,他說,這既是一個詩人的不幸,也是他的幸運。

阿信所在的甘南草原,不僅帶給他“邊緣”的孤寂,也以獨特的地域特征賜予豐厚的美學內涵,比如一再被提及的“安靜”品質。

在沈葦看來,阿信詩歌的安靜品質在當下尤其值得重視。“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過于喧騰、熱鬧,當我們對其感到厭倦或麻木的時候,就特別渴望安靜的東西。就像在一個大鋼鐵廠里,突然聽到一根鋼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這種東西就是阿信詩歌的品質。”

二十多年前,阿信有次帶外地朋友去看桑科草原。晚上,他們在一片草場支帳篷過夜,所有人都睡了,只有他死活睡不著。“這時候,人身體的各種感官就特別發達。爐膛里火苗的聲音,帳篷外狗叫聲,甚至我可以聽到雪落的聲音。”在這種狀態下,阿信在詩中發現了“寂靜的聲音”,他說,“寂靜是可以聽到的。”

因為甘南草原是藏區,有很多寺院。通過對寺院的觀察和書寫,阿信的詩歌又由“靜”發展到帶有哲學意味的“寂”。

阿信不是佛教信徒,他的詩中也沒有偶像崇拜,但很多論者都認為,其詩歌中彌漫著一種神性。沈葦覺得,這種神性與自然是渾然一體的,他稱之為自然宗教。

在阿信眼里,草原上一座寺廟、一朵花、一處海子,甚至一只無感無知的甲殼蟲,都透著生命或原初的味道。他相信,“在平凡的人生與這種神性之間,肯定存在著某種古老而天然的精神通道,某種看不見的莊嚴秩序。”這種精神通道與莊嚴秩序,在阿信的詩中,往往是經由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和最不起眼的事物彌散出來。

有一種獨白來自遍布大地的憂傷

只有偉大的心靈才能聆聽其灼熱的絕唱。

我是再一次漫游中被這生命的語言緊緊攫住。

先是風,然后是讓人突感心悸

四顧茫然的歌吟:

“榮也寂寂,

枯也寂寂。”

在這首阿信早期代表作《小草》中,阿信藉助對小草的聆聽,通過小與大、生與死、荒涼與灼熱的強烈對比,提示我們對生命存在進行本體性的思考。

盡管是早期作品,但《小草》似乎命定般地揭示了他未來詩歌重要的關鍵詞:自然、寂靜和神性。

顯而易見,阿信對自己筆下的自然意象充滿憐惜和悲憫,但這并不是高高在上地審視,在沈葦看來,阿信是一種“低于草木,甚至低于塵土的姿態”在書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阿信從來不把自己抽離出去,經常是獨坐、默坐于自然萬物之中,使他的詩歌具有很強的參與感和歡迎性。

阿信鏡頭下的瑪曲阿萬倉濕地。

身處邊地,心在萬物

雖然一直被作為地域詩人,難免有些身份焦慮,但阿信總是能很快克服。這使得阿信的詩歌呈現出一種在地性的同時,又具有了一種超越地域的品質。

評論家張德明認為,阿信在空曠、蒼涼、孤獨等元素上為西部詩歌增添了豐富、細膩、溫婉的特質,呈現出更為立體多元的西部世界。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對草原采取了一種顯微鏡式的注視方式:過去的詩人往往是以過客身份來書寫草原,這是一種望遠鏡式的書寫,而阿信對于草原的注視是顯微鏡式的,其觀察、臨摹與思考遠超他人。

在現場,阿信分享了一個迷人的場景:在甘南,很多牧人家庭或僧舍,都是從一碗酥油茶、一碗糌粑開啟。在他們安靜用餐的時候,帳篷外或院子里桑煙裊裊,屋頂上經幡獵獵。

“這樣的早晨安詳極了,安靜得讓用餐過程像一個古老的儀式。那些酥油茶和糌粑不但妥帖地滋養著牧人的腸胃,也潤澤著他們最基本的世界觀,讓它溫暖、平和、美好而又熠熠閃光。更重要的是,桑煙的香味和經幡上的風聲,讓他們感受到神靈的眷顧,感知此刻神靈與其同在,世間萬物因此在他心中井然有序。”阿信覺得,這非常像荷馬時代的人類生活圖景——人類、自然、神靈在一個小小的早餐爐膛旁邊平起平坐、促膝深談。

“在這里,詩人也許是多余的。在這里,我常常感到詩歌需要救贖。”阿信說,自己詩歌中彌漫的神性并不神秘,就是萬物之間的聯系,是人和萬物之間的一種默契。“懷著虔敬的心去感受,隨時都可以感受到,比如牧人那樣的早晨。”

阿信從認為自己因遠在邊地而與時代脫節。“我所有的作品里都有對這個時代作出的反應,哪怕是溫和的、淡淡的。”

與身處繁華生活中心的詩人們不同,生活空間造成的這種與時代的一定距離感,反而使阿信保持了足夠的冷靜,透過萬花筒般的現實表象,看到背后更開闊的東西,獲得某種整體感、深邃感和某種渾然的生命意識。

阿信在成都白夜酒吧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苏市| 临湘市| 丹江口市| 天祝| 衢州市| 梧州市| 临武县| 孟连| 白水县| 平陆县| 九台市| 勐海县| 刚察县| 威海市| 中超| 论坛| 白沙| 伊川县| 札达县| 抚顺县| 藁城市| 岳阳县| 安新县| 扬州市| 南郑县| 武邑县| 巴东县| 博罗县| 玉门市| 霍山县| 大新县| 民和| 如东县| 贵南县| 祁阳县| 深水埗区| 收藏| 安顺市| 和静县| 虎林市|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