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痛點|“陪伴經濟”AB面④不禁止商業創新,社交陪伴多元化
【編者按】
年輕人喜歡新潮玩意,二次元文化的流行使得商家發現了不少商機,以主打“陪伴”和“體驗”為主的各類桌游店,推出了所謂“女仆”或者“執事”服務人員來吸引消費者,這類新興產業投資門檻不高客單價不低,真能如投資者所說數月回本實現盈利?打著“陪伴”旗號的體驗服務是否規范?澎湃新聞行業觀察與產業調查欄目“痛點”推出《“陪伴經濟”AB面》專題,通過走訪桌游店、采訪律師和業內人士,呈現行業現狀。
容貌靚麗俊美的“小哥哥”、“小姐姐”陪消費者在店內聊天、玩桌游、打游戲,甚至還可以提供“外派”服務。曾有執事店員工向記者表示,“勾勾手、勾勾胳膊這種尺度主要還是看個人意愿,要是不愿意也不能強求。每個人的界限不一樣,主要還是看個人。”
經營邊界在哪里?屬性定義存疑
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張新年律師認為,對于民間經營主體來說“法無禁止”即可,即女仆店、執事店均為一種商業創新,只要不違法違規,就可以向顧客提供這樣一種服務。如果在這種服務中涉及到“色情”內容,自然會受到法律的規制,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可以依據刑法做出相應處理。
而之所以大家對于女仆店、執事店提供服務感到“敏感”,還是因為這是一個新興產業,消費者對其業務模式感到陌生、恐懼。
張新年給記者舉了例子,家政服務也包含上門服務,棋牌室經營可能也存在經營風險,但在不觸犯法律的前提下,市場就要包容創新的商業模式,而且“也不可能把這么多創新的服務業態都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不現實,也不科學。”
即使法律不過多設限,那在女仆、執事店的經營上,是否有何可參考的管理依據呢?
根據《娛樂場所管理條例》的規定,由店鋪當地的文化主管部門對該類經營場所的經營資質進行核查,同時該條例第十四條規定“不得為進入娛樂場所的人員提供或者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陪侍”。

那這一條例是否也適用于女仆、執事店呢?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趙琮指出,該條款是打擊“三陪”服務的重要法律依據并被廣泛適用。倘若將女仆桌游店定位為娛樂場所,則其“店內陪伴、外派陪玩”并以“女仆陪伴”作為主要賣點的經營模式符合“提供營利性陪侍”的情形,就會被該條文所規制、成為營業過程中的主要風險。
但現有的“女仆”、“執事”桌游體驗店恰恰處于一個灰色地帶,這類場所得以不被過度監管,主要原因在于“娛樂場所”的認定上。
國務院《娛樂場所管理辦法》第二條進一步詳細規定:“《條例》所稱娛樂場所,是指以營利為目的,向公眾開放、消費者自娛自樂的歌舞、游藝等場所。歌舞娛樂場所是指提供伴奏音樂、歌曲點播服務或者提供舞蹈音樂、跳舞場地服務的經營場所;游藝娛樂場所是指通過游戲游藝設備提供游戲游藝服務的經營場所。”
因此,娛樂場所的認定具有三個關鍵要素:1.以營利為目的;2.向公眾開放;3.消費者自娛自樂。
據了解,各地政府基本都已經將普通的桌游店納入了娛樂場所的范疇。如北京市政府在“我要開桌游店”的辦事指南界面,明確援引了《娛樂場所管理條例》的規定,要求業務辦理者提交《游藝娛樂場所申請登記表》,將桌游店劃入了游藝娛樂場所的范疇。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轉市整規辦關于整頓和規范與治安相關的娛樂、服務行業意見的通知》,上海市政府也明確將營業型棋牌室納入了娛樂場所的管理范疇。
但女仆桌游店有不同于普通桌游店的特點,普通桌游店負責提供場所、卡牌設備等,由玩家自行組局以達到娛樂目的;但女仆咖啡店在提供相關硬件設施之外,也安排服務人員參與桌游進程,甚至部分商家提供了外派陪玩業務,帶有了一定的服務性質,并不符合“消費者自娛自樂”的要件。
因此,女仆咖啡店既有可能被視為提供了營利型陪侍的娛樂場所,也可能直接被排除在娛樂場所之外。
不以容貌為門檻
按照上述兩位法律界人士的意見,無論是從條例規定解讀,還是從實際操作可能性上,對女仆、執事店要求規范化經營還是存在一定難度。那么從商家的角度來看,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維持行業健康發展的呢?
對此,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講師吳冬媛認為,之所以大部分人會談“女仆”、“執事”色變,是因為門店用人常以“容貌”作為招聘標準之一。從招聘的角度來看,應以工作內容、工作能力作為招聘的標準。把容貌作為一個特別重要的招聘指標,可能是人們產生有色眼鏡的部分原因。
要想跳脫偏見,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企業可考慮去性別化、去容貌化。目前女仆、執事的陪伴式服務更多是針對年輕人對異性交友方面的孤獨,但事實上陪伴服務的從業者和受眾可以更廣泛和多元。
吳冬媛指出,社交陪伴對于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已經在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從陪伴服務的角度,有學者證實了志愿者的一對一陪伴可以提升身心健康較差人員的健康狀況。
“那么在未來,是否可以有更多形式的陪伴,例如對健康狀況較差者的關懷陪伴、對空巢老人的親情關懷、對獨居者的友情陪伴等,以提升受眾的身心健康?這樣的陪伴可能受眾更廣泛,更具有社會價值。” 吳冬媛說。
為了緩解孤獨,人們會通過主動拓展社交渠道來獲得更多的社交機會。而陪伴經濟的出現,也迎合了部分人群在社交上的需求。其實人們對于陪伴經濟并不陌生,例如觀看博主直播、游戲陪玩等,都是陪伴經濟更大眾化的形式,背后的原因都是現代人的孤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