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共四大紀念館修繕初具雛形,有大量石庫門元素還將有AR
4月14日,澎湃新聞記者前往正在閉館修繕的中共四大紀念館探營發現,目前,新館的內部結構已初具雛形,其中大量石庫門元素的加入,讓整個展廳的面貌煥然一新。根據計劃,該館擬于5月份基本完成展陳布置,并于7月1日前正式運營。
與此同時,中共四大紀念館旁邊的副館(原海派文化中心)正打造國旗教育展示廳,包括國旗的誕生、國旗飄揚、以及老百姓和國旗的故事等,館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做一個完整的敘述。而館外的室外廣場也將進行比較大的調整,擬增設多處紅色教育內容,目前正抓緊施工。
大量石庫門元素貫穿展陳全過程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共一大會址、二大會址均為上海里弄的石庫門建筑,但中共四大召開時的原址卻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毀于日軍的炮火之中。解放后,中共四大會址遺址的尋訪工作也是一波三折,直到1987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認定虹口區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處為中共四大會址遺址。
201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經中共上海市委批復同意,虹口區委區政府擇址四川北路1468號四川北路公園,開工建設中共四大紀念館。2012年9月7日,中共四大紀念館正式開館,至今已近9年。但是,中共四大召開時會址所處的里弄卻長期無法確定。
中共四大召開的地方,究竟是哪里?“根據黨史最新研究成果,我們找回了中共四大在上海召開時的原址里弄。”中共四大紀念館館長童科告訴記者,根據近兩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得出的初步判斷是,中共四大召開時會址所處的里弄應為東寶興路“廣吉里”。
基于這一黨史最新研究成果,中共四大紀念館在此次修繕布展中,大量運用了上海的石庫門元素,并貫穿整個展陳過程。尤其是在此次會議從召開背景到籌備、正式召開的過程中,將帶著觀眾,穿過“廣吉里”的石庫門門頭,讓大家沉浸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里弄中,跟隨展陳尋找當時會場的情況。
“我們還原了當時會場周邊的老上海里弄的風貌,比如路面、墻體等里弄元素,都大量用在了展陳當中,體現了沉浸性。”童科說,希望能打造全新的沉浸式觀展體驗,讓大家帶著問題去看展覽,帶著主題去看展覽,帶著心中的疑惑去看展覽,最終知道中共四大到底是在哪里召開的。
增設“彩蛋”,放大展示字體
除了沉浸性,改造提升后的新館,還將增加不少互動性。
“我們希望能將紅色文化與年輕人關注的潮流文化相結合。”童科舉例說,比如,通過運用AR技術增設了很多彩蛋,觀眾在展廳中,對著某件文物或建筑,通過掃碼就能找到隱藏的展覽內容。
而除了年輕觀眾外,館方也考慮到了“白發一族”的參展需求。因此,在展陳內容方面做了一些調整,特別是對于字體,放大了很多,以方便老年觀眾參觀。
此外,改造后的場館會更加“智慧”化,大量運用新技術、多媒體。“新技術的運用,一般會帶來能耗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大數據的運用對場館的智能化運營管理有非常大的幫助。”童科表示,比如,智能化運營系統能自動分辨人流的多少,在人流少的時候,室內燈光就弱一點,人流多的時候,有些設備就會自動打開。
紀念館外的室外廣場上,也將有比較大的變化,目前正在抓緊施工。待改造完成后,將有很多細節都會蘊含著黨史教育的內容。比如,旗桿長度從原先的15米增加到19.25米,與中共四大1925年的召開年份相呼應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