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其實電腦也能“聽”磁帶——有關磁帶的游戲故事
原創 海德 次元研究 收錄于話題#進入游戲的快樂30個
磁帶在音樂領域的光芒似乎也掩蓋了它在其他領域的傳奇。很多人都遺忘了——曾幾何時,磁帶是存儲和游玩PC游戲的首選方式。
一個月前的3月6日,磁帶發明者,荷蘭傳奇工程師盧-奧騰斯與世長辭,享年94歲。

▲ 傳奇工程師盧-奧騰斯
其發明的,「比一包香煙還小」的磁帶在1963年推出后,大大降低了音樂錄制、傳播成本,提高了便攜性,最終引發了一場音樂產業革命。時至今日,誕生不到60年的磁帶,生產數量已經超過驚人的1000億盤。
與這一數量匹配的,是其風靡程度。僅在國內,上世紀80、90年代,絕大多數樂迷聽的第一盤「披頭士」、「崔健」甚至「周杰倫」可能都是磁帶。

▲ 感受這人類被磁帶「支配」的歲月
然而磁帶在音樂領域的光芒似乎也掩蓋了它在其他領域的傳奇。很多人都遺忘了——曾幾何時,磁帶是存儲和游玩PC游戲的首選方式。

▲ 一款外國節目中,讓完全沒經歷過磁帶歲月的小朋友猜磁帶的用途
「聽」磁帶的電腦
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今天的電腦,盤符是從C盤開始的?A盤、B盤都跑哪去了?
原來,電腦誕生之初,受制于成本與技術,并未配置硬盤,要想正常運行就需要從軟盤導出/存儲數據。A盤和B盤便是為軟盤接入預留的。之后隨著電腦發展,雖然鮮少再用到,但作為傳統,A、B盤還是為軟盤預留了出來。

▲ 5.25英寸軟盤 / 3.5英寸軟盤
軟盤只是硬盤普及前各種存儲軟體中的一種。往前回溯到更早的上世紀70年代,當時技術已經成熟、價格也相對低廉的磁帶得到了廠家與用戶的普遍青睞是主流的存儲軟體。
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惠普HP 9830,就是最早使用了自動控制磁帶存儲的臺式計算機之一。

▲ HP 9830及其磁帶插槽
它通過對磁帶編號來保存和查找數據,擁有可以同時安插5盤磁帶的固件,卡帶的盡頭用白色貼條標注,防止資料空錄。
至20世紀80年代初,IBM個人電腦的原型機IBM 5155誕生了。其機身就配置了可以連接磁帶的端口,而其內置的BASIC編程語言中還專門加入了使用磁帶的命令。

▲ IBM原型機 IBM 5155
雖然80年代軟盤售價已經開始親民,但其驅動器依然價格不菲。磁帶在便利性和價格上的優勢依然存在。其實,只要隨便一個有播放功能的終端連接上音頻線都可以對電腦傳輸數據。以后的歲月中,電腦發燒友嘗試了雅馬哈電子琴、手機MP3音頻等各種奇葩方式,都成功完成了數據傳輸。
磁帶傳輸之所以對設備這么不挑剔,是因為其原理非常簡單——真的是在讓電腦「聽」音頻。
無數個高低音組成的無規律旋律被電腦識別為無數個1和0,這些二進制符號有序排列,形成對信息的保存。

▲ 根據波長不同,分別用高低音調代表1和0
當然了,在實踐中由于還有校準之類的環節,真正的系統比這還是要復雜一些。
另外,對于可能已經躍躍欲試,想「聽一聽」程序的朋友,這里要提醒一句——還是不聽為妙。
這些音頻完全沒有節律,都是尖銳刺耳的雜音,互聯網老用戶可以回憶下用電話調制解調器上網時發出的嘶吼,大概也就差不離了。
磁帶游戲
隨著電腦普及,游戲功能成為了促使人們購買個人電腦的重要因素。這似乎也驗證了人類總能以最快的速度將技術進步運用到娛樂。
較之于1565美元高昂售價的IBM電腦,那個年代少年們打游戲用得更多是一些廉價機型。以1980年發布的康懋達VIC-20為例,它的售價僅為299美元,不過IBM電腦一個零頭。
可想而知,給這么便宜的機型配一個當時動輒300美元的軟盤驅動器并不現實,廉價的C2N磁帶播放機就幾乎成了康懋達的標配。

▲ 各種實式樣的C2N磁帶播放機
康懋達VIC-20的后續機型康懋達64于1982年發布,并在全球賣出了1250萬至1700萬臺,成為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為有史以來銷量最高的單一計算機型號。
也正是這款“計算機中的大眾汽車”,讓許多家庭第一次了解了計算機的概念。而當時80%的康懋達64用戶都會選擇搭配購買C2N磁帶播放機,如此大的用戶群自然也給磁帶游戲帶來了很大的市場。

▲ 康懋達64
當時售賣的磁帶游戲會裝在包裝精美的盒子里,并且搭配游戲介紹和說明書。有的磁帶AB面還會是不同的游戲。除了直接購買游戲,游戲雜志往往也會附帶贈品。送容易損壞而且價格偏貴的軟盤顯然不現實,磁帶游戲就成了首選。
隨著內存容量擴展,游戲的內容和種類也豐富了起來。從劍與魔法的《索羅斯之劍》(Sword of Saros),到賽車類游戲《超級跑車》再到由熱門電影《第一滴血》改編的游戲。

▲ 電影《第一滴血》改變的磁帶游戲
很多我們小時候在紅白機(FC)上玩的游戲,其實都有磁帶版本。例如《吃豆人》《魂斗羅》《超級馬力歐》。

▲ 在康懋達64上運行的超級瑪麗畫面
可能有人要問“老任自己都有FC了,怎么還用磁帶發游戲呢?",這事就得從下圖這個你未必見過的「存在」說起了——當然這又是另一段故事咯。

▲ 任天堂數據記錄器
除了風光無限的康懋達64,其實還存在著諸多其他機型,如Amstrad CPC64、Spectrum、MSX等,它們都使用了磁帶作為存儲設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PC64,直接將磁帶插槽做在了主機界面鍵盤的旁邊。這種混搭感在今天看來頗為奇特。
雖然在美國,1980年代開始沒多久磁帶很快就被軟盤取代了。可在澳洲和歐洲,磁帶卻一直流行到了1990年代(很多現在能找到的介紹磁帶游戲的文獻還是由意大利文、法文寫成的)。直到1990年代初,依然有新游戲以磁帶的方式銷售,其中就包括蒂姆·波頓導演的電影《蝙蝠俠2》(1992)的衍生游戲《蝙蝠俠:面對面》。

▲ 當時在歐洲也很流行的電腦機型Amstrad CPC
磁帶游戲的弊端與消亡
進入1990年代后,同是盧-奧騰斯老爺子參與發明的產品,CD的普及以質的飛躍徹底終結了軟盤、磁帶、卡帶的混戰。磁帶游戲因其局限性退出了歷史舞臺。
首當其沖的弊端是磁帶游戲漫長的載入時間。玩磁帶游戲的原理是將數據完全加載進電腦里,玩家其實是在電腦的內置存儲空間(前期往往是內存)中游玩游戲。因此,每次開始游戲前,都需要一個加載過程,對于一些容量較大的游戲,這一過程可長達15分鐘。
磁帶缺少隨機訪問能力也是致命傷。用戶必須知道文件的具體位置,才能讓電腦加載。這還意味著,磁帶同時只能加載一個文件,也極大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圍。
當時的不少玩家手里都會有一個小本子,專門用來記錄游戲在磁帶中的位置。當時為播放磁帶游戲而生產的專門播放器上,也會有一個計數盤,幫助玩家定位文件。例如一個游戲是從20開始的,到38結束,那么,這個計數器就可以幫你定位到程序開始的地方。

▲ 配置在C2N磁帶播放機上的計數器
除此之外,對于玩家未必是壞事,但是肯定讓游戲廠家缺乏繼續生產此類游戲的原因之一是,游戲磁帶非常容易復制。任意配置了兩個磁帶插槽的錄音機就可以完成磁帶的轉錄,完全沒有防盜版的機制。
當然,磁帶也不是一成不變。例如最初文件加載時除了之前提到過的刺耳噪音就什么也沒有了,而之后游戲廠家開始添加背景音樂、精美的壁紙,以此緩解玩家等待加載的煩躁。

▲ 《機械戰警》的游戲加載畫面
而磁帶存取和加載也在提速,最初30分鐘的磁帶只能存儲65K的內容,可之后運用了Turbo Tape技術,同樣30分鐘的磁帶已經可以存儲769K的內容。
90年代中后期,磁帶游戲不可避免的退出了大眾視野。此后成長起來的一代,別說對磁帶游戲了,對于磁帶,他們可能都完全沒有印象。

▲ 一款外國節目中,讓完全沒經歷過磁帶歲月的小朋友猜磁帶的用途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鮮見,但磁帶其實仍在廣泛使用。
對于長期存儲大量數據來說,它們依然是最為廉價且易于保存的手段。IBM最新的磁帶機(Ultrium LTO-7)在未壓縮的情況下,可以以約為300MB/s的傳輸速率(與硬盤驅動器相當)在一盤磁帶上存儲/讀取6TB的數據。
或許,不久的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磁帶游戲還會以某種形式卷土重來,帶給我們驚喜?

▲ Switch 推出的磁帶風外觀的定制機型
原標題:《你知道嗎?其實電腦也能「聽」磁帶——有關磁帶的游戲故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