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移動:我會默默扣錢,直到被所有人發現
原創 顧意 觀人隨筆 收錄于話題#熱點話題122個
4月12日一大早,《北京青年報》的一則報道,將移動推向風口浪尖。
報道稱,長途漫游費早在2017年就已經取消,但很多移動用戶發現,自己至今還在繳納“親情省”“國內漫游計劃”等相關費用。
其中,一名被采訪的用戶,已被收費長達43個月,且相關短信收費賬單并未顯示此項明細。
報道一出,立即引發網友瘋狂吐槽。那些平日里受的氣,仿佛終于找到了一個宣泄口。



對于這些如同穿越般的扣費,記者致電中國移動客服,對方卻解釋稱,如果不是用戶主動取消業務,即使業務已經“不存在”,還是會照扣費用。
聽聽,業務不存在,但是費用照扣不誤,這就是他們的規則。
我負責規定,你負責消費,沒有更好的辦法。
對此,12日下午,北京移動給出了一個回應?;貞窃趺凑f的呢?很巧妙:

從這段回應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拎出來一些信息:
所謂的“漫游優惠計劃”,是什么時候推出的呢?
在取消長途漫游業務前就推出了。當時推出它,就是為了解決一些用戶對長途漫游太貴的反饋。
這也就說是,所謂“漫游優惠”,顧名思義,就是給“漫游”打的一個補丁。如果褲子不存在了,要補丁干啥?
注意這段回應里的這句話,“如果取消該業務,客戶語音資費可能上升。”
但是它并不會告訴你,也有一種可能,你打的語音電話不多(現在都打微信視頻了,誰可著勁兒聊長途語音電話啊),但還要為這個業務長期付費,最后算下來,取消該業務,可能更劃算。
再看這一句,“從客戶利益最大化出發”……看到沒,原來是為了用戶好?是為了用戶利益最大化做的考量?
事實上,人家《北京青年報》的報道,本就說的是“國內漫游計劃”業務。問題只是,在“漫游”已經成為歷史的情況下,還保留著與“漫游”相關的業務,這是否合適?
另外,在《北京青年報》的采訪中,移動還有一個問題是沒有回應的:客服人員透露,這一不主動取消就一直收費的“停辦業務”,不僅一項。
報道提到,在一些貼吧中,有網友稱一些在小學里才能用的校園局域網業務,在孩子已經上了初二后才發現仍在繼續收費。
報道中的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
一些業務不論是用戶是否在知情的情況下開通,還是業務已經被取消、資費發生變動,只要用戶沒有主動要求取消,就會一直默認收取費用。
這是一種什么神操作呢?就是哪怕業務不存在了,但是我會默默扣錢,直到被所有人發現。
注意,是所有人,是像被《北京青年報》這樣報道出來,形成壓力了,再糊弄不下去了,才被迫去改變。
類似的問題,其實很多用戶早就反映過了。
比如在微博檢索,就冷不丁發現,早在2019年,就有網友發現了“親情號”的類似問題,并@了中國移動。

而從《北京青年報》的采訪來看,也一直有用戶在不斷反映這一問題。但是呢?移動一動不動。
在檢索相關信息時,我還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

這大概是移動集團內部辦的一個宣傳活動,總部的大號發微博后,其他地方的官方帳號紛紛轉發,并清一色地留言#全心全意,為您服務#。
這樣整齊劃一的留言,被一些網友的反饋和吐槽偶爾插樓。但是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留言、分別來自內部和外部的留言,卻相安無事,仿佛彼此都沒有看見對方。
這簡直尷尬極了,又現實極了。
用戶和服務商好像活在兩個平行世界里。一邊是運營商大動干戈地宣傳自己如何為用戶貼心服務;另一邊是用戶言語犀利的吐槽和批評。
但是,它們就是不互動,就是不產生反應,這何嘗不是一種諷刺呢?
比壟斷更可怕的,是一動不動。任憑你怎么不滿,任憑你怎么吐槽和批評,我就是聽不見、看不見。
熱鬧是我們的,移動什么也沒有。
觀人隨筆
讀書寫字 文史哲思
原標題:《移動:我會默默扣錢,直到被所有人發現》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