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吳正憲、武維民:幼升小要幫助兒童邁好關鍵的第一步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部署推進幼兒園與小學銜接工作。《指導意見》針對長期以來存在的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分離、銜接意識薄弱、過度重視知識準備、銜接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重要舉措。對此,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吳正憲老師和房山區教師進修學校武維民老師一同做出了自己的解讀。

兩位老師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首先和我們講了一個故事。
前不久和一位幼兒園園長交談,她憂心忡忡地說:“現在學習的壓力已經下沉到幼兒園,大班在小學入學前的一個學期,班里的幼兒就所剩無幾了,都忙著去上各種學前輔導班,為一年級的知識學習做準備了。”這是當前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中高考的壓力前移、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心理、家長之間的攀比、對小學學習的擔憂等等,導致幼兒被迫提前搶跑,提前進入小學期,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提前用小學的方法來教幼兒,讓幼兒在懵懵懂懂中就提前感受到來自不知何方的壓力。幼兒自然生長的原生態遭到破壞,這種狀態對身心均未發育成熟的幼兒來說極為不利。學校、家長及全社會應引起高度重視。
正逢此時,我們欣喜地看到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幼小銜接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推進措施等。《意見》堅持以兒童為本,從保護兒童的成長利益出發,明確提出幼兒園與小學銜接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幼兒園、小學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與行為明顯轉變,幼小協同的有效機制基本建立,科學銜接的教育生態基本形成。這無疑是基礎教育改革工作的正確方向!是孩子們的福音!
兒童具有本能的對現實世界的好奇和對新知探索的欲望。那么,我們該如何用心保護好兒童的興趣和好奇,小心翼翼地呵護好兒童的探索欲望和自信心呢?尤其是面對剛剛從幼兒園走進校園的孩子,如何讓他們感受新學校生活的溫暖,感受與新老師新同學交流的愉悅,順利渡過幼小銜接期,從而產生對新學校、新生活的渴望與期待?
轉變觀念 正確認識
幼兒園的小朋友瞬間變成了一年級的“小豆包”,如何幫助兒童自然融入小學生活,完成人生的第一次從“學前”到“學后”的轉變,這是兒童成長路上的關鍵一步。因此,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科學做好幼小銜接,減少幼小中間的坡度,保護兒童成長的生態,關注兒童發展的可持續性,培養有益于兒童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幼兒園要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準備為目標,圍繞幼兒入學所需的關鍵素質,幫助幼兒做好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做好身心健康、習慣養成、社會交往以及學習品質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入學準備,讓兒童對小學的生活有積極的期待和向往。
面對小學一年級的入學新生,最重要的不是學會數與算、字與篇,而是首先建立起友好暢通的師生關系,讓每位兒童都能擁有安全感、親切感、歸屬感。讓每位兒童都能感受新集體的溫暖,感受老師同學們的友愛。當每位兒童對新集體有了家的感覺時,自然會產生平和穩定的心境和積極向上的樣態。幫助兒童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有助于兒童盡快適應小學新的環境和人際關系,幼兒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這是幼小順利銜接的關鍵一步。
面對小學一年級的入學新生,學校要為兒童開設適應課程。根據兒童的特點和認知規律,適度調整一年級課程安排,適度減少課程內容,減緩教學進度,使課程銜接有坡度。特別要改變學習方式,適度開展兒童能參與的綜合性實踐活動,盡量采取游戲化、生活化、活動化的學習方式。強化兒童探究性、體驗式的學習,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做好入學適應。要切實改變忽視兒童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的現象,堅決糾正超標教學、盲目追趕進度的錯誤做法。家庭、幼兒園、學校共同聯手,以兒童的全面發展為共同目標,形成合力,促進兒童健康幸福的成長。幫助兒童邁好小幼銜接的第一步。
尊重規律,順利過渡
兒童是充滿情感、富有個性、具有潛力的不成熟的個體,理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教育要為兒童的可持續成長服務。幼兒的學習具有直觀感知、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等特點。所以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要關注兒童的身心成長規律,教師要注意適宜的銜接,讓兒童在感受學習趣味性的同時,激發兒童的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在學習中我們要努力做到:
讓兒童在游戲中學習。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兒童在玩中學習。例如搭積木是兒童很喜歡的游戲,教師在教學立體圖形的認識時,就可讓兒童進行搭積木的游戲,體會不同立體圖形的特征。兒童在游戲中學習生動有趣,適應兒童學習的天性。
讓兒童在動手操作中學習。兒童愛動手、愛探究、做中學是非常適宜兒童學習的方式。例如在“分類”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兒童準備顏色不同,扣眼個數不同的扣子,讓兒童自主分類。鼓勵兒童大膽嘗試,從而獲得豐富的個體經驗。
讓兒童在涂鴉中學習。在教學中要創造讓兒童畫一畫的機會,幫助兒童進行學習,例如在教學數的認識時,可以讓兒童動手畫一畫相應的數量,有的畫實物,有的畫圖形、有的畫小棒……幫助兒童從具體的數量中抽象數的過程。
讓兒童在生活中學習。通過熟悉的生活經驗幫助兒童理解學習。例如在學習認識鐘表時,教師可以在學期初向兒童布置任務,說一說自己上學的時間,放學回家的時間,吃晚飯的時間等,潛移默化中促進了兒童的數學認知發展。
有教無類是大愛,因材施教是智慧。每個兒童成長的速度不同、性格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學習習慣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教師要尊重兒童、理解兒童、善待兒童,讓每一個兒童都能有尊嚴地生活在集體中。我們要學會對兒童的耐心等待和積極期待,真心與兒童做朋友,陪伴兒童自主成長。
科學育童,助力成長
在小學一年級時期,兒童的多種生理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注意的持久性不夠穩定,有意注意的時間短。針對兒童成長的特點,我們要科學認識“幼小銜接”的本質:讓兒童在心理和身體發展上獲得適合的發展,促進兒童健康、全面發展。例如,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強的特點,這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兒童來說,更是一種挑戰,如何幫助兒童學習數學,更好的激發興趣和好奇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關注經驗對接。課程規定的數學知識,對于兒童來說,很多并不是“全新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其實,兒童的數學體驗早就有了。上學之前,他們跟隨父母一起乘車、購物,知道幾時起床,幾時上學;知道物體的長短、大小、輕重、形狀;搭過積木,拼過七巧板……這些活動與經歷使他們獲得了數量和幾何形體最初步的觀念,雖然這些概念或觀念可能是非正規的、不系統的、不嚴格的,甚至還可能有錯誤隱藏其中。但恰恰是這些親身體驗,為他們開始正規學習數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這些學前積累下來的生活經歷,會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重新解讀”。比如兒童在學習“年、月、日”之前,已經知道“我今年過生日到明年過生日正好是一年”。多好的解讀!孩子們把十分抽象的時間觀念,通過自己親身經驗活生生地“物化”出來。
轉變學習方式。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對于剛入學的兒童來說具有一定挑戰性。教師可以寓教于樂,增強兒童的情感體驗和價值體驗,促進兒童理解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師可以把兒童喜聞樂見的繪本引入課堂,兒童在鮮活有趣的故事情節中學習數學,不僅掌握了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也培養了閱讀習慣。教師還要重視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增加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溝通,促進兒童情感和價值觀的發展。如學習元、角、分時,可以設計和媽媽逛超市、跳蚤市場、小小超市等有真實情境的活動,讓兒童在實踐中學習,提高兒童的數學學習效率,促進兒童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升兒童問題解決的能力。
優化學習評價。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學習特點優化兒童的學習評價,運用評價去引導兒童進行自我改進和自我完善。一是要重視表現性評價,關注兒童活動、行為等的表現,不僅評價兒童的學習情況,還要注重兒童的思想、心理及情感的變化,關注兒童的全面成長。二是要重視自我評價,讓兒童在認識自己不足的同時,進行自我完善。三是要重視延時評價,尊重兒童的差異,給兒童成長的空間,允許兒童按照自己的速度進行成長。
培養良好習慣。習慣是一種心理現象,常常和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智力凝結在一起。內化了的個人習慣,會形成人的素質。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兒童以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有規律、有節奏地活動,并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在培養習慣中,一要重視身教重于言教。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千萬不可低估成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成人的言行對兒童有著不可抗拒的力量。要求兒童做到的,我們一定首先做到。二要強化自主。要幫助兒童將他律轉化為自律,培養兒童的責任感,激發兒童學習的內驅力。要從小處著手,培養兒童自主管理的習慣,幫助兒童建立規則,按規矩辦事的習慣,幫助兒童養成自主管理情緒的習慣,能用平和、寬容的心態與人交往,養成樂觀、豁達、善良的心性等。三要持之以恒,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定型性的行為,就會變成人的一種自覺需要。在培養好習慣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兒童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環境熏陶、適度訓練、有意識監督和循序漸進。
總之,我們要努力落實教育部文件《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我們要遵循兒童的自然天性,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人,為兒童的可持續成長服務,努力讓兒童發展的“可能”成為真正的“可能”,幫助兒童邁好關鍵的第一步。
(原題為《幫助兒童邁好關鍵的第一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