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新研究顛覆傳統認知,高速消耗葡萄糖的并不是癌細胞
文/陳根
早在1922年,德國著名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Otto Warburg就指出,癌細胞會以非常高的速率消耗葡萄糖,無論是否有充足的氧氣,癌細胞都可以通過糖進行活躍地酵解。
這種癌細胞使用糖解作用取代有氧循環的現象,就稱作“Warburg效應”(瓦氏效應)。這是現代醫學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對腫瘤組織成像的基礎,也是近100年來開發和完善癌癥代謝的經典理論。
然而,最近來自范德堡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認為,高速消耗葡萄糖的并非癌細胞,而是腫瘤組織中一種被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細胞,這一研究,幾乎是顛覆性地改變了人們對癌癥代謝的傳統認知。

通常情況下,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使用的是葡萄糖放射性示蹤劑(FDG),其可以根據癌細胞的葡萄糖代謝來“點亮”癌細胞。Warburg的觀察就是通過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進行腫瘤成像的。
但在最新的發現中,研究小組使用了兩種不同的PET示蹤劑,一種跟蹤葡萄糖,另一種跟蹤營養物質谷氨酰胺,來觀測包括結直腸癌、腎癌和乳腺癌等6種不同的腫瘤模型。
結發現果,在每一種癌癥中,都發現髓系免疫細胞(主要是巨噬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量最高,其次是T細胞和腫瘤細胞,而腫瘤細胞對谷氨酰胺的攝取量最高。并且,這是一種基于各種癌癥類型的普遍現象。
在細胞中,細胞會被編程為消耗某些營養素,并且在細胞之間進行營養素分配,進而癌細胞吸收谷氨酰胺和脂肪酸,免疫細胞吸收葡萄糖。
簡單來說,就是癌細胞并不是高速消耗葡萄糖的罪魁禍首,相反,被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細胞(非腫瘤細胞)具有較高的葡萄糖攝取水平。而腫瘤微環境中的不同細胞會根據其新陳代謝程序而分配不同的營養物質。
這意味著,癌細胞本身并不是罪魁禍首,該理論顛覆了傳統理論中對于癌細胞新陳代謝的認知,未來,將有助于開發新的癌癥療法以及腫瘤成像的策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