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新進展:猴子用意念玩“乒乓”電腦游戲
當地時間4月8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腦機接口技術初創公司Neuralink對外發布了新的視頻。在這段3分多時長的視頻中,一只為“Pager”的9歲獼猴僅用其大腦就能控制光標在屏幕上移動,玩起“意念乒乓球”( MindPong)游戲。
實際上,在今年的2月初,馬斯克在音頻社交應用Clubhouse上已率先透露了這一消息,當時稱會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發布相關視頻。
最新的這份視頻講解中提到,獼猴腦部的運動皮層被植入了2個電極陣列,植入時間是在該視頻拍攝的6周前。最初,獼猴使用控制桿來與電腦互動,并通過金屬吸管品嘗美味香蕉奶昔獲得獎勵。電極陣列可以記錄獼猴使用操縱桿玩“乒乓”游戲時的神經活動。
這些數據每25毫秒通過藍牙傳輸到解碼軟件,解碼軟件建立了神經模式與猴子預期動作之間關系的模型。有些神經活動可能與操縱桿的向上運動有關,而另一些則可能表示桿的向下運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解碼軟件可以僅僅根據大腦活動預測運動的方向和速度。
為了證明這一能力,科學家們簡單地撤掉了操縱桿。可以看到的是,僅通過大腦活動和解碼軟件,獼猴實際上就可以控制光標,在屏幕里繼續玩“乒乓”游戲。
馬斯克在社交網站上表示,Neuralink的首款產品將能夠讓癱瘓的人使用意念玩手機,而且比使用拇指的人更快。不過,這個未來似乎還很遙遠。
值得注意的是,腦機接口(BMIs)技術現如今在全球的研究正如火如荼,而在研究的隊伍中,2016年成立的Neuralink無疑站在輿論風口的最前端。
2019年7月,Neuralink首次對外宣布成果——一款腦機接口系統。其原理是用長得像縫紉機一樣的機器人,向大腦中植入超細柔性電極來監測神經元活動。整個系統包含3000多個電極,它們與比頭發絲還細的柔性細絲相連。Neuralink還定制了一款微小芯片,可以通過USB-C的有線連接方式傳輸數據。
Neuralink方面當時介紹,公司的第一個臨床試驗將針對因脊髓上部損傷而完全癱瘓的人群,通過腦機接口將大腦信號傳遞給植入在耳后的一個小裝置,再將數據傳輸到計算機。
2020年8月,Neuralink再次向外界展示了最新成果,用“三只小豬”演示了可實際運作的腦機接口芯片和自動植入手術設備。其中一只豬已經植入腦機接口設備兩個月并活蹦亂跳,另一只曾植入電極又取了出來,最后一只則未植入任何設備。
馬斯克當時在直播中聲稱,Neuralink的最終潛力幾乎是無限的,例如可以用心靈感應召喚一輛自動駕駛中的特斯拉。“可以解決失明、可以解決癱瘓、可以解決聽力”。
馬斯克在今年2月初還透露,Neuralink正在與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進行密切溝通。馬斯克說,“如果進展順利,我們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進行初步的人體試驗。”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Neuralink同步在開發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稱將盡可能小地減少對大腦造成的損傷,但馬斯克和Neuralink嘗試的這種侵入式腦機接口的方式一直受到部分科學家的反對,被認為是腦機接口領域的“激進派”。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生物與生物工程學系、陳天橋雒芊芊腦機接口中心(T&C Chen Brain-Machine Interface Center)等團隊的研究人員最近在神經科學頂級期刊《神經元》(Neuron)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研究團隊即認為,他們的目標是打破目前腦機接口發展的一個主要限制,也就是設備需要侵入性的腦部手術來讀取神經活動。
他們使用了功能性超聲(fUS)技術,它可以精確地繪制大腦深處精確區域的活動,分辨率為100微米,單個神經元大小約為10微米。
陳天橋雒芊芊腦機接口中心主任Richard Andersen教授實驗室的博士后研究員、上述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Sumner Norman說,“侵入式的腦機接口已經可以讓那些因神經損傷或疾病失去運動能力的人恢復運動能力。”不幸的是,只有少數最嚴重的癱瘓患者有資格并愿意將電極植入他們的大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