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58同城不再神奇:商家玩套路、困于多元化、退市謀新路

作者 | 馮羽
編輯 | 蛋總
出品 | 子彈財經
今年3月,合肥市市場監管局對58同城搬家服務涉嫌“標價外加價”等問題進行了約談,與此同時,58同城上的本地維修服務、招聘以及二手車業務也被投訴上榜,這讓58同城再度成為眾人議論的焦點,“神奇的網站跌下了神壇”。
此前,在職場節目“非你莫屬”的某場錄制中,在被問及“如果可以,你想頒布一條什么法律”時,58同城CEO姚勁波曾發出過一個看似玩笑的“詛咒”——“騙子統統判‘死刑’”。

(圖 / “非你莫屬”視頻截圖)
在他看來,曾被他一手帶到美國上市的58同城飽受騙子困擾,或被騷擾或被利用,平臺也要花費大力氣投入防騙工作。當主持人追問姚勁波本人是否做過騙子時,他斬釘截鐵地說:“沒有。”
然而,58同城卻被人們調侃為“騙子同城”。58同城客服的微博是少有的對外溝通渠道,而這一渠道也成了用戶的“吐槽集散地”,不乏“在58同城遇到騙子”“58同城聚集騙子”的聲音。
事實上,C端用戶的指責聲由來已久,但是58同城卻鮮少做出正面回應,或許也反映了這家平臺長期堅持的B端視角。
在接受騰訊大學采訪時,姚勁波曾表示58同城是一個有底線的公司。而隨著公司私有化、被大而全的標簽困住,58同城的形象也在眾人眼中變得模糊起來。
這家昔日的信息分類巨頭被人們遺忘了嗎?這家“神奇的網站”為何圍困于激進的多元化戰略?
1、“套路”屢試不爽
在C端用戶看來,每當58同城被提及,大概率是因為其服務不佳。
近日,武漢市民王涌(化名)向「子彈財經」反映,去年12月因家中墻面返潮,在58同城找到一家防水補漏公司,頁面顯示按26一平收費,實際按65一斤收費,該商家事前含糊其辭說“200塊能解決”,最后往衛生間下注膠100多斤,收費6000元。
在他看來,58同城存在縱容惡意商家打虛假廣告、商家信息頁面與提供服務嚴重不符、欺詐消費者等嫌疑。“期間我的投訴、舉報被拒絕了N次,保險理賠證據不足也被拒絕了3次,時隔3個月最近平臺終于賠付了!”雖然此事最終獲得了處理,但在社交平臺上,類似的投訴并不總能及時獲得平臺的關注和賠付。
事實上,漏水維修商家欺詐的把戲早已不是新鮮事。僅今年3月,全國就有多家媒體報道了58同城商家涉嫌維修欺詐的新聞。
在藍鯨財經報道的案例中,李先生也有類似遭遇。經投訴后,58同城表示已協調退還李先生全部款項,但對于該商家的資質問題,58同城表示該商家系個人而非公司,平臺并不需要對其資質和專利情況進行審核。
「子彈財經」在58同城首頁搜索“漏水”得到31萬條商家信息。排名第一的商家“維修客”在信用檔案里并無企業相關認證信息。排名第三位的“北京邦勝防水補漏服務”被平臺標識為鉆石商家,但該商家三項企業認證信息均未被點亮,上述兩個商家也均未繳納平臺保證金。點進商家首頁即為聊天頁面,平臺并無更多信息供消費者參考。

(圖 / 58同城搜索頁面截圖)
針對平臺亂象,早在2018年,58同城就推出了“58服務保障計劃”,稱消費者使用已加入58服務保障計劃的商家服務中,如遇信息虛假或無效(包括但不限于商家冒用品牌、實際沒有該服務),財產受到損失(包括但不限于提前收取定金之后聯系不上、交錢后服務未完成),58同城將提供現金賠償并嚴懲企業。
但在該計劃下,仍有不少商家“頂風作案”,維權無門的案例時有發生。追溯其原因,則不得不提到58同城的運營邏輯。
曾經三次創業成功的姚勁波顯然深諳互聯網營銷之道。
早在2008年,58同城就推出了付費會員服務,向注冊認證會員提供效率更高的營銷服務;2012年,類似于搜索引擎的競價服務橫空出現,58同城也因此打通了利用低流量成本變現的商業模型,2013年更是扭虧為盈,成為首個登陸美股的國內分類信息網站。
早年間,這一本萬利的生意的確被姚勁波玩活了。
不同于其他垂直平臺服務于大企業,58同城長期為長尾中小商戶服務。截止2020年第一季度,58同城平均付費商戶數就有270萬。
加之姚勁波曾喊出“絕不自營”的口號,純粹在線上做信息差生意,平臺也變成各類小B商家的集散地。
作為平臺方,58同城的確有責任去嚴格核實入駐商家們的資質和產品信息真實與否,但這既構成了龐大的數據和人力成本支出,一定程度上也將導致B端開源的渠道收窄;而若不加強審核,那么就會有“騙子公司濫竽充數、用戶體驗變差、平臺口碑下滑”等風險。因此,該如何權衡其中利弊?或許只有58同城“心里有數”。
不過,從當前事實來看,58同城在核實商家資質方面的作為,的確未能讓C端用戶滿意。在黑貓投訴平臺,與“58同城”相關的投訴量高達5526件,其中與“58同城維修”相關的投訴就有240條。據企查查數據,58同城因侵權糾紛、服務合同糾紛等被起訴案件至少達144起。
這些年來,58同城是不缺B端的生意單子,但在C端的口碑卻大不如前。
2、失落于移動互聯網
從現如今58同城尷尬的口碑來看,很難想象,姚勁波在2005年創立58同城的初衷,竟然是源于初到北京租房被中介騙去1200元的經歷。
在PC互聯網時代,分類信息及其帶來的流量的價值一再被證明,其使用方式相比今天也顯得十分簡單粗暴。長期以來,在線營銷服務和會員費都是58同城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3年順利登陸美股后,58同城更像是步入了快車道。
在此之前,信息分類領域一直有58同城、趕集網和百姓網三家你追我趕,各家偷偷孵化項目不說,一年僅廣告費就能花掉10億、20億,這也造就了楊冪那句著名的廣告語——“這是一個神奇的網站!”
姚勁波的野心可見一斑。他主動約談當時的趕集網創始人楊浩涌試圖說服對方,最終在投資人的撮合下,雙方在北京三里屯某酒店達成共識,58同城決定以現金和股票的方式收購趕集網,并成就了分類信息行業第一大規模并購案。
姚勁波終于放下了這個“每天念及次數甚至多于自己老婆”的人,而楊浩涌則逐漸淡出58趕集,專心做起了二手車生意。
隨后,58同城的流量生意越滾越大。
什么行業對廣告營銷的需求最大?例如房地產、招聘以及車輛買賣,在58同城的流量變現邏輯下,這些行業都是58同城重要的潛在客戶。
2015年,58同城開啟了瘋狂收購進程,并先后將萊富特佰、駕校一點、e代駕、安居客、中華英才網和優信拍等平臺收入囊中。
同年,58同城還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除分類信息業務群之外,還成立了五個創新事業部和事業群,含房產事業群、二手車事業部、金融事業部、渠道及兼職事業部以及58到家。
從招聘、房地產到汽車、本地生活等領域,58同城已經向O2O全面開戰。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但多元化戰略似乎并未如愿帶來匹配的規模和業績,相反,瘋狂地四面出擊讓58同城“樹敵頗多”。
在姚勁波曾經的設想中,要在每一個垂直領域并購一家公司,既有專門的人才帶來項目和流量,同時還提高了準入門檻,“最終干掉所有垂直網站”似乎是理想狀態。
但現實卻是,在深耕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更垂直、更精準的產品和服務自然比大而全的信息服務平臺更加吃香。
在招聘領域,Boss直聘、拉勾網及前程無憂瞄準高端人才和細分賽道,和58同城專注藍領職業招聘區分開來、并駕齊驅;在房產圈,58同城旗下安居客當年還是靠中介公司“供奉”端口費來盈利,直到貝殼找房橫空出世,打破了過去房產信息平臺的壟斷地位;即便是在家政服務、二手交易等領域,58同城同樣面臨一眾敵人的虎視眈眈。
“多而不強”的后遺癥也體現在業績和股價上。
58同城過往發布的財報顯示,2015年-2019年,58同城營收增速分別為185.11%、69.54%、32.62%、30.48%和18.56%。而營收增速的連續下降主要是核心業務增速下滑導致。
而58同城的股價自2018年到達歷史高位89.9美元后,便開始走向過山車的下半程。
3、困于多元化
同樣是基于本地生活服務,不少人會拿58同城和美團對比。一個是經歷過行業最大并購的巨頭,另一個則是從百團大戰殺出重圍的“外賣+”平臺,它們都具備流量和成本優勢,卻在擴充邊界的路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
美團2018年赴港上市,截止發稿,其市值已達到1.92萬億港元。而58同城已于2020年9月正式完成私有化從美股退市。
2020年6月,58同城宣布接受投資財團私有化要約,買方投資財團將以每股普通股28美元現金價格購買58同城所有已發行普通股,總交易估值約為87億美元,此時距離市值歷史高點已經跌去近三分之一。
姚勁波將此次退市視作58同城“全新的開始”,稱公司會真正在房、車及人三個領域扎根到產業互聯網。然而,退市后的58同城在“扎根產業互聯網”一事上仍未見端倪,這也讓外界對其未來的發展打上一個問號。
在細分領域未能保持優勢,加之對C端用戶體驗和情感上的忽略,都讓58同城暫時止步于一個流量交易平臺。
但這樣的邏輯同樣無法長久。截止2021年,單一售賣流量的商業模式已經是“千瘡百孔”,更別提一二線城市日漸枯竭的流量紅利了。58同城退市前,其2020年Q1季度財報顯示,58同城一季度運營虧損0.558億元。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但不可否認,58同城也在做一些調整。
2020年1月,58宣布將組織架構調整為4個前臺事業群,分別為汽車事業群、房產事業群、人力資源及職業教育事業群以及本地服務事業群。姚勁波稱,58將從流量收入為主的時代邁進服務收入為主的時代。
而技術賦能將是58同城發力服務的重要手段,但這在業內也不算是“新鮮事”。以房地產業務為例,目前,58同城、安居客臨感VR看房服務已經覆蓋全國超500個城市,共計700萬套房源可以使用臨感VR全景看房。在這個賽道上,貝殼找房的整體實力也不容小覷,是安居客最強有力的友商。
總的來說,雖然主業受困,但從58同城拆分出的業務有不少已經成為獨角獸公司。例如,天鵝到家與快狗打車目前估值均超過10億美元,轉轉估值超過15億美元,近日,安居客也傳出上市消息。
多元化戰略成就了這些“親兒子們”,不得不說是58同城的成功之處。但這些耗費心血的孵化和收購,也讓58同城丟失了當年在中國互聯網圈內做“排頭兵”的位置,里頭的得失又該如何算計?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