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5歲女孩弒母藏尸: 誰在助長青少年極端化

《文化縱橫》2021年4月新刊上市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在文化縱橫微店訂閱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投稿郵箱:wenhuazongheng@gmail.com
? 劉宏森 |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
(本文原載《中國青年研究》2016年第10期)
【導讀】近日,某女中學生因與母親發生口角,將母親殺害后藏尸冷庫,三個月后父親發現遺體后報警。青少年的極端行為再次觸動公眾神經,這到底是對青少年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出了什么問題?
本文作者提出了一種分析當下青少年極端行為的思路,即“一刪了之”的極端思維方式,表現為輕易否定生命價值和輕易放棄改善努力。這種思維方式實際上是內外多種因素共同助長的結果:
(1)從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來看,一次性消費的盛行,培養出青少年“一扔了之“的生活態度,而互聯網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又使一些青少年將虛擬世界“一刪了之”的極端處事態度移植到現實生活中,導致其缺乏對生命的理解和珍重;(2)從青少年的生活環境來看,“一寵了之”的家庭教育、“一考了之”的學校教育,乃至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推了之”的不負責任現象,也將急功近利、漠視他者的觀念深植于他們心中。
種種嚴峻現實表明,在教育引導青少年方面,家庭、學校和社會非不知也,而是少作為也,以至于留下許多縫隙和空白地帶,而青少年極端行為恰恰是在這些縫隙和空白地帶長出的惡之花。因此,這看似是個別青少年出了問題,實際上是一些社會問題“冰凍三尺”的結果,事到如今,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改變了。
本文原載《中國青年研究》2016年第10期,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位參考。
青少年極端行為的一種解讀
近年來,全國多地青少年極端行為頻發。一些青少年或因人際糾葛,或因心中不滿、不爽, 往往一言不合,便動手動刀下毒設套,傷害甚至直接奪去同學、教師等人的生命,引起社會關注和震驚。也有一些青少年或因個人愿望未能得到滿足,或因不滿他人批評,自傷甚至自戕。對于這些青少年來說,傷人或者自戕的種種極端行為,是他們破解困境、紓解煩悶、發泄不滿的最為便捷的方式。這就像在電腦鍵盤上撳下“delete”鍵,一刪了之一樣順手。為此,本文借用計算機操作術語“刪除”,指代他們的這種種不計后果、草菅人命(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的極端行為,努力發掘這些一刪了之行為背后潛藏著的種種問題。
▍令人觸目驚心的青少年極端行為
1.青少年極端行為的表現形態
(1)青少年極端行為針對的對象多種多樣。首當其沖的是同學,第二是教師,第三是產生矛盾糾葛的他人,第四是親屬,最后是青少年自身。《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搜集了2013年79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報告分析指出:中小學階段自殺率最高為初中。北京大學《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披露:中學生5個人中就有1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占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6.5%。僅2010年上半年,江蘇省自殺的大學生人數就超過40人。
(2)青少年極端行為所采用的手段多種多樣,都以致人/自己于死命為直接目標,非常直接,非常殘忍。2014年網上流傳的一段視頻中,一幫青少年用腳猛踢,助跑起跳,飛踹同學,還多次搬起水泥塊砸向同學頭部。同學不再動彈后,他們還紛紛解開褲子,對同學身體撒尿。四川師范大學大一學生騰某殘忍殺害室友。死者身中50多刀,頭頸離斷,光遺體縫合整容就花了將近2萬元。2016年5月5日,因日常學習產生矛盾,濟南一初三學生吳某在礦泉水瓶中放入0.5克硝酸鉛,致同學鄭某中毒。
(3)青少年中的種種極端行為,關鍵就在于它們并非一般性傷害他人或自身,而是一言不合,便直奔要害,招招致命,直接引發命案。從網絡搜索的內容來看,“男子吃宵夜因鄰桌男盯自己看,將對方數刀捅死”“男子與女燒烤攤主口角,持刀將其捅死”“男子捅死情敵被判死緩死者家屬索賠10余萬”“男子不滿相戀6年多女友另結新歡,持刀捅死情敵”“丈夫夜歸發現妻子出軌,將‘情敵’捅死被刑拘”......這些慘劇的主角基本都是青少年。除了直接毀滅他人生命外,多地還屢發青少年通過跳樓、投河、上吊、割腕等多種形式毀滅自己生命的慘劇。
2.青少年極端行為的實質
(1) 輕易否定生命價值。這些青少年對包括自己生命在內的所有生命現象缺乏自覺認識,缺乏基本的生存意識、安全意識和死亡意識。對于他們來說,生命只是可以由他們隨意處置的一磚一石而已。由此,他們情緒一失控,便會輕易、直接地否定他人生命存在的理由和權利、價值和意義。“去死”,對于一些青少年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句口頭禪,也意味著他對他人生命價值的直接否定。《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指出,中國18~34歲人群死亡案例中,自殺是其中最大的死因,成為青少年人群的頭號死因,超過了車禍、疾病等。自殺人數是他殺人數的7倍以上。
(2)輕易放棄修繕努力。不少走極端的青少年往往都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了一些不順心的人和事,他們不是想辦法化解和解決、修繕和改進,而是以決絕極端的方式,“快刀斬亂麻”,對種種不順心的人和事一刪了之,只圖省事,不計后果。山西朔州的弒師案中,相關學生因為被視為“差生”“壞學生”,發誓“做鬼”也要殺掉兩位初中老師。有人對2001-2015年這15年中58起青少年學生弒師案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在58起案例中,受害者有22人為班主任,占青少年學生弒師總數的37.93%;其次為語文老師(7起,占總數的12.07%),英語和物理各3起(占總數的5.17%)、數學和值班老師各2起(占總數的3.45%)。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一些青少年闖了禍,惹了事,卻不愿承擔后果,一不做二不休,采取殺人滅跡等極端行為,試圖把自己的過錯一刪了之。藥家鑫對被自己撞傷的張妙殺人滅口便是一例。筆者以“青少年殺人滅口”為關鍵詞上網搜索,首頁便顯示出如下標題:15歲少年盜竊被發現殺人滅口11歲少年斃命(網易新聞中心),14歲少年用榔頭殺人滅口(百度貼吧),13歲少年行竊后因老人報警而殺人滅口(新華網安徽頻道),4歲女童半裸死亡令人震驚,18歲少年欲性侵殺人滅口(話題-四海網)......
▍青少年極端行為何以頻發?
一些青少年往往是腦袋一熱、一時沖動,以極端行為戕害他人和自己的生命的。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少年中頻發的極端行為,其實是其成長過程中,多方面因素合力培植出的惡果。
1.“一扔了之“的生活方式
當今青少年生長在改革開放年代。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早已習慣于享受現成的一切,而無須承受稼穡之苦、體驗生存之難。很多青少年逐步養成了不同于前輩的生活方式——一扔了之的生活方式。衣物用品舊了,可以送人,或者干脆扔掉。剩菜剩飯,常常被毫不在意地倒掉。一扔了之得到了“一次性”消費方式的有力支持。種種“一次性”物品攜帶著一扔了之的消費和價值理念,滲透進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中。青少年的學習生活一定意義上也成為一次性消費:只要通過了考試,教材和教參、筆記和習題,都失去了學習和使用的價值,都可以被一撕了之。每年高考結束后,許多中學校園都會上演的“撕書大戲”。很多青年成家立業后,傾向于依賴老爸老媽保姆傭人,把清洗、修繕、整理之類的家務事一零了之。毫無疑問,一扔了之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使一些青少年對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缺乏必要的情感和珍惜。什么都可以扔掉,生命何以獨能避免被一扔了之?
2.“一刪了之”的網絡生存方式
互聯網生存方式為一些青少年“一刪了之”的行為方式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游戲中的對手也只是一些符號,可以隨時被消滅,甚至可以被隨意屠戮殺死。只要刪掉重來,死去的對手又會滿血復活;其三, 互聯網生存方式是一種“無背景”的生存方式。這就為人們于其中為所欲為,甚至胡作非為提供了便利。
從不少極端行為的“套路”可以看出,以極端行為對待他人和自己的青少年,大都是在虛擬世界中浸淫多年的年輕老網民。他們的很多極端行為方式往往就脫胎于互聯網。比如河南買兇殺死父親和姐姐的男孩,其一招一式令人想起很多類似游戲和圖文作品。很顯然,不能把這種網絡中的一刪了之移植為現實中的一殺了之,簡單視為年幼無知,一時糊涂、失控的表現。正如《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所指出的那樣,很多青少年也是在清醒狀態下對他人生命一刪了之的。他們其實很清楚其一刪了之行為的性質和后果。“殺人前,這個少年上網詳細查過相關法律”“知道未成年人犯罪不會被判死刑”。因此,真正可怕的不在于他們年幼無知,一時糊涂、失控,而在于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從電腦和網絡中的一刪了之中,逐步培養出了對他人和自己生命價值的漠視,能夠自自然然地實現從一刪了之到一殺了之的過渡。

3.“一寵了之”的家庭教育
大多數家庭最關注孩子的功課和考試成績,至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公民素養、校園表現、社會適應等多方面,往往理論上重視,實際上卻無暇顧及,更多“無為而治”。孩子只要成績好,一俊便可遮百丑;孩子倘若成績差,則難免一丑遮百好。在功課和成績上,家庭往往都是不讓步、不松懈的,而在其他幾乎所有方面,則對孩子百依百順,甚至流于溺愛。溺愛必然會使孩子缺乏“承認他者”的意識。27次違章的浙江男子遭交警攔查時說:“你扣我車我就毀滅地球。你要是激怒我,我是要滅掉地球的!!......我從小沒有受過任何委屈,因為我要登上一個帝位,我要坐偉大的帝位!!”溺愛不僅會孕育出雷人雷語,更有可能縱容出對他人和自己生命一刪了之的殘忍行徑。

教育責任一推了之。教師事實上缺乏批評、處罰學生的授權,非但不能打罵學生,有時候甚至連一句重話也不能講,必須小心翼翼對待他們。家長們則忙于生意交易、外出打工掙錢,對孩子在家庭之外的情況知之甚少。甚至連自己的孩子殺了人、闖了大禍,有些家長也只是通過媒體方才曲線得知消息的。山西運城學生被同學打死后,他父母才知道他在學校“幾乎天天挨打”。
4.“一考了之”的學校教育
應試教育使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被促進學生在各類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這種幾乎唯一的價值追求和目標所統攝、所簡化。這就使得很多青少年始終處于巨大的壓力之中度過自己的求學生涯。一些青少年由于種種原因,在學習方面面臨著困難,成績不理想,不幸被視為“差生”。“一考了之”的教育使之直接面臨著被淘汰、價值被簡單否定,卻又難以依靠一己之力進行修繕、調整和改進的困境。對于他們來說,“一考了之”其實就是對他們的“一刪了之”。由此,破罐子破摔成為不少“差生”共同的處世態度。事實上,恰恰就是這樣一些青少年,成為對他人或自己生命一刪了之的主力。
5.“一×了之”的社會現實
當今社會中,多種“一×了之”的現實狀況,構成了青少年生存發展的基本背景。例如“一推了之”的懶政。一推了之,主要包括兩方面涵義:一是一些黨政機關在不了解實際狀況、不顧及百姓難處和意愿的情況下,拍腦袋決策,制訂和推行一些政策指令。二是遇到困難和問題,一些黨政機關往往互相推諉扯皮,一推了之。無論哪一種一推了之,事實上既拉低了公眾對黨政機關的信任度,也給很多社會成員,尤其是青少年起了極惡劣的反向示范作用。此外,瀆職釀成慘禍,官員和老板上下其手,一瞞了之;無良商人以次充好,欺客宰客,一騙了之;醫患矛盾時有發生,動輒大打出手,甚至一殺了之......所有這些,都通過各種日益發達的媒體進入青少年的視聽之中,共同影響著他們對社會的體認和行為的選擇。
▍應對青少年極端行為的思考與策略
1.要治事更要治心。消除青少年極端行為需要治本之策,而治本的關鍵在于矯治人們心中肆虐的急功近利的社會價值觀。從根本上說,“一刪了之”和種種“一×了之”之間高度同構的,就是急功近利的社會價值觀。毋庸諱言,這種急功近利的社會價值觀已經深深地滲入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幾乎每一個角落之中。處在這種急功近利的社會氛圍中,善于模仿的青少年難免近墨而黑,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當眼前的人和事非但不能成為實現眼前的物化利益的手段和資源,反而成為一種“障礙”的話,那么,對那些“障礙”一刪了之/一扔了之/一推了之/一×了之,便成為最便捷的合乎邏輯的行為選擇。因此,治心才是治本之策。只有努力從人心中蕩滌這種只顧眼前物化利益,不管長遠利益的急功近利的社會價值觀,才能使家庭、學校和社會真正重視青少年健康而全面的發展,才能使青少年免受成人社會種種急功近利行為的影響,遠離一刪了之的邪惡。
2.要教育更要用重典。教育的形式有多種,而事實一再證明,很多時候,尤其是在人們物欲膨脹、心智失常的情況下,苦口婆心的說服往往沒有什么效果。此時,更需要的往往是重典。重典不僅是懲罰,也常常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一是以嚴懲教育青少年。對那些以極端行為戕害他人生命的青少年,是否應該嚴懲?人們有不同意見。但通過嚴厲的懲罰而不是“保護”,對他們,特別是一些鉆法律空子的青少年進行教育,以培養和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這無論如何都是必要的。二是以責任規約家庭和學校。有些家庭或者因為經濟條件較差,或者因為經濟意識較強,家長忙于打工掙錢,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保障和條件。忙累之中,就會忽視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對這樣的家長,應該通過多種宣傳教育的途徑,不斷強化其家庭教育的責任。要明確學校在防范各種校園暴力現象防治中的責任。對那些只關注升學率,卻常常忽視學生思想和行為狀況的學校,尤其是那些對校園霸凌現象捂著蓋著的學校,應該追究相關領導和教師的相應責任。三是以法制遏制急功近利。只有黨政帶頭摒棄急功近利的政績觀,靜下心來,破解“應試教育”、留守兒童等牽動千家萬戶的難題,謀劃和推進未來各項事業的長遠、協調發展,有效引導社會各階層的思想和行為逐步踏入理性軌道,才能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更加優化的社會環境。很顯然,用制度的籠子套住權力,優化政績觀,既是前提,也是根本。
— 2021年4月新刊目錄 —
▍域外
印太區域:大國競爭的新“戰場”
史 慶
▍特稿
01 知識,如何才是力量
韓少功
▍封面選題:反思美國模式
02 被遺忘的階級議題與寡頭政治的未來
孔 元
03 “兩個美國”才是常態?——美國社會分裂的歷史脈絡
歐樹軍
04 空心國家與美國的制度危機
李 泉
05 超越燈塔主義:美國種族與族群政策再認識
勵 軒
06 亞健康”的帝國與負重的“本部”
章永樂
▍學術評論
07 “偽身體化”:當代人文學危機與港臺青年
趙 剛
▍專題:鄉村振興的理論與實踐
08 整縣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濰坊模式”
王立勝 劉 岳
09 從“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
宋 棠
10 鄉村振興的“寧波經驗”——基于五個村社的討論
劉炳輝
▍疫情改變中國與世界
11 國家引導的合作責任治理——中國抗疫對風險治理的啟發
鄭振清
12 雙重邊緣的自我加壓:意大利普拉托華人華僑抗疫經歷
楊 肯
▍地方
13 市場機會與理性選擇:藏族農民如何參與市場經濟?
強 舸
▍政策
14 開放轉型背景下的中國移民政策與身份焦慮
田方萌

本文原載《中國青年研究》2016年第10期,原標題為“青少年極端行為的一種解讀”,篇幅所限,內容有所編刪。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系刪除。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版權方。

打賞不設上限,支持文化重建
長按下方二維碼打賞
原標題:《15歲女孩弒母藏尸: 誰在助長青少年極端化 | 文化縱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