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痕跡│“疫情坑”要怎么填:僅有5%的增速是不夠的
【按語】
“經濟痕跡”始自2015年11月10日,于2018年9月18日暫時擱筆,期間以“一圖一議”方式,圍繞中國經濟運行、宏觀政策變化和市場走勢做了客觀記錄和主觀分析,累計畫了72幅圖,其中的50幅圖匯成了《增長的奇跡》。新冠“大流行”以來,全球經濟運行出現了很多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變化。觀察和認識這些變化,無疑是一次有趣的再學習旅程,由此重拾痕跡畫筆也是自然而然的。
誰能料到,本世紀的20年代竟是在一場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下拉開序幕的。與二戰后的歷次經濟危機不同,本次疫情在對經濟運行造成巨大沖擊的同時,更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
世界銀行統計,疫情令全球92%以上的經濟體同步陷入了衰退,是過去150年最嚴重的一次。截至3月31日,全球因疫情病死人數已超過281萬人——在人類有記載的16次大流行中,這次疫情造成的死亡數僅次于14世紀中期歐洲黑死病和上世紀20年代前后的西班牙大流感。
金融市場情緒在疫情打擊下,一度陷入“極端恐慌”,以至于出現了美股10天之內發生四次下跌熔斷、原油期貨價格出現負值等諸多市場極端事件。
不過,與市場、經濟和社會大動蕩同步,各國均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力度進行了兩類政策對沖:一類是減法,通過采取了諸如戴口罩、設定社交隔離距離等非醫療措施來降低病毒的傳染力;另一類是加法,大幅擴容公共醫療救助能力降低病死率、動用巨額財政資金為企業和居民紓困,給金融市場注入巨額流動性并大幅下調政策利率來維護金融穩定,加速疫苗研發等。
在流動性支持和政策干預下,金融市場率先開始恢復,美股連創新高、國際原油、銅等期貨價格持續回暖,近期美債市場更是已開始交易“經濟過熱”。隨著疫苗接種的推進,受市場情緒的帶動,大家對于經濟恢復也開始樂觀起來——近期世行、IMF和OECD都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上調至5%以上。換言之,經濟增速將升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

然而,即便有如此高的增速,全球經濟距離完全恢復,即達至疫情前的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首先,如上圖,假設t年全球經濟產出是100,t+1年經濟出現了-50%的衰退,產出降至50,如果在t+2年經濟產出要完全恢復至t年的100水平,那么就需要有一個100%的經濟增長。即經濟出現了X%衰退,就需要2倍X%的增長,才能把之前的衰退坑填滿。
其次,即便是經濟能夠實現2倍X%增速,但若背后推動主要因素始終是政策干預,那么經濟依然不能被稱為完全恢復。這就好比航行中的船只遇險漏水,需要排水泵不間斷將漏水排出,來保持船只的航行狀態。船只雖然沒有沉沒,但這不等于漏洞已經補上,船只已經無虞。
較之市場和經濟層面,疫后恢復最難的部分是在社會層面。病毒以及病毒造成的傷害就像一面無形的墻,給人類的社會活動聯系造成巨大的阻尼。這個阻尼既包括人類物理位置移動的受限,也包括人類心理層面的隔閡。
填平社會危機的“坑”,遠比填平市場的“坑”和經濟的“坑”難得多,其過程絕非“2倍X%的增長變化”的圖表所能表達和刻畫。而且,當前的社會運行正在形成對疫情政策對沖的路徑依賴,這也令疫后恢復之路異常復雜和艱難。
可以肯定,在即將展開的2020年代,一定有一連串的“活久見”在等著我們。或許正如弗里德曼所言,人類歷史進程自此被分割為疫情前時代和新冠疫情后時代。
-----
作者簡容,經濟學博士,就職于大型金融機構,著有《思考中國-美元邏輯下的中國角色》、《中國經濟這些年——關乎你財富的八件事》、《增長的奇跡》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