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些年輕人準備重生去北歐,差不多得了
原創 mark X博士

編輯:素卡 策劃:阿迪民
在當今這個社會,看似有很多矛盾無法調和。
比方說工作VS生活、老板VS員工、房價VS漲薪、創業VS打工。
但是最近,有一種奇特的思潮,被頹喪的年輕人高高舉起,他們在網上緊張地討論,琢磨著怎樣重開去北歐了。


此時我的腦海中蹦出了三個大大的問號:
什么是重開?
為什么要去北歐?
帶著這三個問題,我迅速沖入了社交網絡的汪洋大海中,試圖尋找答案。
在這些想要“殖民”北歐的實踐者們眼里,口中不斷掛著一個詞——“重開”。
“重開”意味著,在這輩子喝了孟婆湯,過了奈何橋,就能轉世投胎去北歐。
如果你想要找到國內的北歐逃亡群體,只需打開任何一個北歐的旅游視頻,用鼠標滑到評論區,你就會看到這群人在表達著對北歐的羨慕之情。

點開留言區,你會感到新奇,有人因為過度沉迷北歐,揚言要輪回去北歐。

在他們看來,想要去北歐,或許只需要行善積德,就可以去往雷神索爾的故鄉。

對于厭惡社交的人,這里是人間仙境。而他們多半是從各種營銷號的小編體文章中看到的帖子,認為在北歐沒有復雜的人際關系。
比如,在北歐,人與人之間沒有煩瑣的關系,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空間。

還有很大一部分人,他們沒有什么學歷,或是一技之長,想著只要到了北歐,即使不工作,每月都能去領到等值人民幣幾萬的低保。

因為在視頻中,都說到了北歐國家給其民眾提供了豐厚的失業補助,照顧著每一位民眾。
還有一小部分人,單純是欣賞北歐的風景,所以也在尋找去往北歐的獨門法寶。

總的來說,他們認為在北歐沒有任何來自生活、家庭、工作上的壓力,只要有WIFI和低保就能活得十分輕松。
現在的網絡創作文學圈里,總能看到許多有關于重開的作品,如《重生之我是特種兵》《回到明朝當王爺》等爽文小說。

·重開之轉生去北歐成為史萊姆
而在這些想要重開去北歐的狠人們,就把北歐當作他們人生的目的地。
甚至有人已經出了《重生到北歐》的爽文了。

·真的有這本網文
好奇的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北歐的真相。

在這個不斷內卷的社會,一旦普通人內卷被擺上臺面,那么就意味著,他們要用娛樂至死,來消解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壓力。
所以,我很同情他們,因為在一個高度競爭的時代,屎殼郎都知道要把屎團搬到自己的避風港。
而北歐就是他們的避風港,爽文人生的起點。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他們覺得北歐很爽呢?

·坐落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諸國
其實人們對于北歐的態度是隨著年代變化而變化的,在當時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普遍把北歐當作一個政治研究的范本,認為北歐是公認的先進國家,人民安居樂業,享受著戰后帶來的高福利政策。

·那時候對于北歐的討論,只停留在政策層面

到了2000年后,人們對于北歐的態度逐漸被改變,有這樣兩個原因:
首先,互聯網興起。人們在網上便捷地看到了有關于北歐的各種照片,開始了解到北歐是個文明進步、高素質的地方。


·瑞典2004年發行的郵票
而那些去過北歐的人們,也在網絡聊天中交換著看法,認為北歐人民享受著高福利帶來的高質量生活。
其次,《讀者》《意林》《故事會》等流傳甚廣的雜志中,寫了大量類似“德國人建的青島下水道”“日本小孩冬天只穿條內褲訓練”的故事。
與此同時,人們也了解到了更多關于描寫北歐人生活日常或者高素質社會氛圍的故事。

·《讀者》(2011年12期)
但是,在這個時間段,大家只是去認識北歐,欣賞北歐,還沒有出現什么“重開”去北歐的極端思潮。
到了2016年,“北歐風”呼呼刮起,一部分人發現北歐的什么“性冷淡風”“簡約風”實在是太牛了,于是人們紛紛將家設計成“北歐風”。

但當時間過渡到2021年,明明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達了,用上了5G,便捷地點著外賣,但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向往北歐呢?
因為我覺得,北歐在一些人心中,不止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人們想象著的美好烏托邦。

北歐其實代表的是一部分年輕人所向往的美好世界,是一個不用社交、沒有加班的地方,北歐的生活方式讓他們認為當一個普通人也可以獲得快樂。
因為有一部分年輕人,已經開始厭倦高密度的競爭,無休止的工作、職場和生活里的人際交往、以及那渺茫的房價。
但是,如果這些年輕人把眼光轉向國內十大房價最低的城市,他們又會覺得不屑。
因為這些地方不是北歐,沒有矮大緊老師說的詩和遠方,鐵嶺的雪沒有北歐的雪來得更美好。

·鶴崗市中心
這些年輕人既厭倦也害怕這些事物,工資的收入也不能和幸福的增長成正比,相反,這些使年輕人更加焦慮。
這個內卷時代,他們逐漸放棄了這個社會,想要融入北歐這個孤島社會。
他們可能甚至都不了解北歐,上班間隙看了幾個北歐的風景視頻,就徹底被北歐吸引住了。
在這些逃亡主義者眼中,北歐四季如春。但實際上,北歐是一個復雜的地方,還有漫長的冬季,以及北歐年輕人遭遇的“抑郁心理狀態”。

·根據OECD的數據,2015年,丹麥政府在民眾心理健康上的花費占北國GDP的5.4%
他們只看到了北歐的高福利,而根據我的采訪,真實的北歐福利,是一部分懶人(本地人、難民)享受著舒適的馬車,靠著另一部分人艱難地向前推行。

·好吃懶做,人之常情
在北歐生活的朋友告訴我,一個月掙的錢,交個房租、物價也貴,也就是正常過日子。雖然沒有國內網絡上描繪的那樣生活安逸,但是,北歐的生活質量也算是較為優渥。
其實,在網上,有相當一部分鼓吹北歐生活的視頻已經被人扒出來是移民中介。

·中介,差不多得了
即便如此,在這些狂熱的“北歐粉”的眼里,北歐是他們心中的“北歐”,因為北歐情結是他們精神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些青年們一面上班摸魚,一面在視頻下方留下羨慕北歐的留言。

但他們還得繼續面對當下的諸多壓力,工作、房子、車子、票子……短期無法調解。
隨后,根據算法,北歐VLOG智能跳轉到了米其林吃播視頻,于是,年輕人手上的隆江豬腳飯,又香了。設計/視覺 小李老師

原標題:《有些年輕人準備重生去北歐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