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癡迷健康飲食的人,憑什么鄙視吃貨
原創 許橋 新周刊

有研究顯示 “健康飲食癡迷癥”對身體和精神造成的傷害,一點也不比厭食癥少。
很多“健康飲食癡迷癥”還伴隨著“運動成癮癥”,這兩種“成癮癥”疊加,帶來的傷害可能是加倍的。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末的大抽獎,或許能給你一個參考答案。

“不是在減肥,就是在準備減肥的路上”,幾乎是這屆年輕人的座右銘。
他們的飲食焦慮到底有多重?翻翻美食博主的評論區就知道了。
在一位博主曬“豬油撈面”的微博下,有人追著評論:“都是膽固醇!碳水炸彈太可怕啦!”一連串的感嘆號,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們皺著眉頭的拒絕臉。

當代社畜在攝入碳水時,總會有一種罪惡的狂喜。/《一起用餐吧》
作為身材焦慮的副產品,把日常食物換算成化學名詞和熱量指標也成為一種流行:
米飯和面條是碳水化合物;肉類是動物蛋白,豆類是植物蛋白;油脂要分成三六九等,植物油是不飽和脂肪,好油;動物脂肪是飽和脂肪,壞油;當然,好油和壞油里也有分層,OMEGA-3脂肪屬上等,氫化油最糟糕……
對食物成分好與壞的判斷,直接影響到每餐吃什么,對身體“有害”的堅決不碰,對身體“有益”的也要計算著來。有的人甚至由此練成了“野生營養師”,滿桌美食,掃一眼便能判斷出其中的營養成分與含量。
自己能吃哪幾道菜,吃幾口,心里清清楚楚,絕不可能貪嘴。

所謂過猶不及,追求健康飲食本無可厚非,不斷學習和了解營養知識、講究營養搭配,也是現代飲食觀的一種進步。
但是,抱著“健康飲食”的執念,對食物投入了超乎尋常的注意力,以至于想得太多而忘記了為什么吃東西,這種狀態就要引起警惕了。
美國醫學博士Steven Bratman 在2007年提出了一種新的飲食失調癥——“健康食品癡迷癥”。
顧名思義,這種飲食失調癥和暴食癥、厭食癥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進食障礙。
只不過,厭食癥和暴食癥的關注重點在食物的“數量”上,“健康食品癡迷癥”則對食物的“質量”,有著超乎尋常的要求。

帶秤吃飯的女明星們,一夜之間成為互聯網女孩的膜拜對象。/《三星營養午餐》

吃與不吃,在糾結中失控
“病從口入”,這本是個醒句,但在一些人生活里,這成了魔咒。
為了吃得健康且完美,他們可能每天用三個小時決定吃什么。在碳水、維生素、蛋白質的搭配中反復權衡,為求精確,甚至用上了秤和計算器,在各種APP里計算卡路里與營養組成。
當同齡人還在糾結用什么劇下飯的時候,他們卻在挖空心思地琢磨吃什么。一張食譜就如一張藥方,味道無所謂,“功效”最重要。
即便是朝九晚六的上班族,也要想盡辦法執行嚴苛的飲食計劃。他們可能一大早就爬起來做午餐和早餐,因為用微波爐叮隔夜飯是難以接受的。甚至有人帶上一個小型電飯鍋上班,只為能在辦公室做新鮮午餐。

有條件的帶飯鍋插電上班,沒條件的帶愛心便當來回通勤。/《校閱女孩河野悅子》
如果有一天身不由己吃了“不健康”的食物,就會陷入巨大的自責。接下來幾天,開始執行近乎自虐的飲食計劃。
“吃飯”絕不是享受,甚至不再是一件自然的事,而是一項伴隨著焦慮、隨時可能走向崩潰的挑戰。
他們的食欲幾乎被理智磨平,只想不斷從各個渠道吸收營養學知識。但這又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了解的越多,日常能吃的東西就越少。因為普通食物的成分總有益處和壞處,而他們總是緊盯后者。
逛超市也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食品配料表必須認真研讀,某些配料成分,比如糖,絕對不能出現在配料表的前五位;營養成分表也非常重要,脂肪、膽固醇、鈉等營養素,絕對不能超過心理預期值。

餐桌可以小,營養萬萬不能少。/《校閱女孩河野悅子》
至于這個臨界值具體是多少,每個人的標準不盡相同。事實上,每位“健康食品癡迷癥”患者,對“健康飲食”的定義都有不同。
倫敦一位接觸過“健康食品癡迷癥”的營養師 Rhiannon就說,有些人只喝某個品牌的礦泉水,而有些人只吃新鮮蔬果,甚至要求采摘的蔬果在15分鐘內就要落肚,還有的人每吃一口東西都要嚼50下才能咽下。
當然,“嚴以律己“還不算最糟糕的狀況,“嚴以律人”才是更讓人抓狂的。
聚會聚餐,他們會如傳教士一般,講解各道菜的營養成分,苦口婆心地告訴你吃了“不健康”的食物會有什么后果。從某種角度來說,只要看到“不健康”的食物,對他們就是一種折磨。

哈,還有不隨身攜帶愛心便當的外賣星人?/《高考灰姑娘》
還有些人,甚至將吃飯上升到了道德判斷。
看到別人吃禿黃油拌飯,就對此人頻頻SAY NO,不只對禿黃油SAY NO,也是對吃禿黃油的人SAY NO。
在他們心里,一個不能控制自己吃下什么食物的人,就是失敗的人。
更有甚者,會因為擔心無法控制攝入的食物,拒絕參加任何聚會。久而久之,因為對“身體健康”的不懈追求,總和別人 “吃不到一起”,這種僵化、恐懼和自我懲罰的生活方式,讓“健康食品癡迷癥”患者們越來越孤獨。

癡迷“健康飲食”
真能帶來健康嗎?
毫無疑問,有“健康飲食癡迷癥”癥狀的人,對健康都極為重視,甚至頗有研究。
但是,極端地執行健康飲食理論,比如絕對不碰糖類、加工食品之類的“垃圾食品”,只吃天然、有機、含優質蛋白的“健康食品”,甚至只吃素,真的能帶來健康嗎?

對“肥宅”來說,我能做到的最大克制就是要一杯無糖可樂,瞞天過海。/《生活大爆炸》
很可惜,在眾多例證里,答案都是可疑的。
2014年,一向以健康示人,教大家如何健康飲食的instagram博主@the blonde vegan,發布了一則讓人驚訝的消息,在看似健康的生活背后,她的健康狀況其實已經變得糟糕,失眠、掉發、臉色差,甚至幾個月不來月經。她患上了“健康飲食癡迷癥”。

電視臺曾經通過對比試驗證明,所謂的“排毒食譜”根本比不上傳統的正常飲食菜譜。/《健康飲食的真相》
這種疾病帶來的不只是身體上的不適,還有心理上的折磨。
出于對食物的質量的格外重視,她經常不敢去餐館,因為那里除了甘藍沙拉,沒有她愿意吃的東西;她經常站在冰箱前20分鐘也無法決定吃什么,甚至開始對食物產生恐懼;每次吃了“不健康”的食物,就會非常內疚,開始懲罰自己,制定更嚴格的飲食標準。
事實證明,這種努力只是徒勞,并沒能換來真正的健康。
意識到問題后,她開始尋醫,在治療過程中她逐漸發現,以前由“健康飲食”鍛煉出的超人意志力,實際上只是典型的“健康飲食癡迷癥”癥狀。
“健康飲食癡迷癥”的英文為Orthorexia Nervosa,十幾年前,發明這個術語的醫學博士Steven Bratman,并沒有想到自己發現了一種新型的飲食失調癥,他只是遇到了一個“超級難題”,有許多吃得非常健康的人,身體出現了各種問題。

吃得如此健康、活得如此自制,“健康飲食癡迷癥”患者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蹲坑難受。/《未生》
在了解過程中他進一步發現,對于“健康飲食”的過度執著,最終導致病人營養不良,還伴有強迫癥等問題。
但是,如何勸說一位嚴守“健康飲食”標準的人,讓他認識到太過“健康”的飲食行為可能并不能帶來健康,卻不是一件易事。
苦苦思索后,Steven Bratman決定為這種癥狀起個專業的名字,幫助病人理解病情,在一位希臘學者的幫助下, “Orthorexia”被創造出來,這個名字來源于希臘語的“ ortos”和“ orexia”,翻譯過來意為 “正確的飲食”。也就是過度癡迷于吃“正確的食物“,是對健康有害的。
盡管這一概念在十多年前就被提出來,但直到近幾年,Orthorexia才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如今,盡管Orthorexia還沒有正式的診斷標準,但據美國國家飲食失調協會介紹,有研究顯示 “健康飲食癡迷癥”對身體和精神造成的傷害,一點也不比厭食癥少。
而且,很多“健康飲食癡迷癥”還伴隨著“運動成癮癥”,這兩種“成癮癥”疊加,帶來的傷害可能是加倍的。

“吃不飽怎么有力氣減肥呢”,也不是全無道理。/《家族的形式》
一項發表在《國際進食障礙雜志》的研究顯示:
一些人為了增肌,遵循嚴格的食譜、避免攝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強迫自己過度訓練,但很可能由此導致“肌肉導向型飲食失調”,在最極端情況下,會因為熱量不足和過度運動導致心力衰竭。
意識到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但要破除這種執念,談何容易?
對瘋狂追求“健康”的人來說, “健康“何罪之有?或許在他們心中,不能控制飲食和身材的人,并沒有資格對極端自律的人評頭論足。

吃飯,應該是一件享受的事
無論在社交媒體上,還是在超市里,“健康”都是食品的最佳廣告噱頭。事實上,這種健康營銷由來已久。
20世紀初,美國保健食品先驅維克多 ·林德拉爾,喊紅了一個影響至今的口號“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
后來,他還開發了一種低碳水化合物的減肥餐:嚴格控制碳水攝入,只吃一丁點兒面包或面食,取而代之的是高蛋白食物,比如魚肉、雞蛋或者堅果,再加一些纖維類蔬菜。

經濟學有個名詞叫供需關系,為了賣掉產品,專家會發明一個需求,告訴消費者:你需要它。比如,為了減肥而熱賣的各種減肥餐。/《三星營養午餐》
這個配方,幾乎與如今充斥在社交媒體上的“減脂瘦身餐”一模一樣。只不過很多人不知道,“低碳水化合物”這樣極端的飲食形式,最初是作為治療癲癇的藥物性飲食而出現。
沒有想到,這種吃法后來被各種名人發現,拼命宣傳其減肥效應,從此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流行起來。審美觀越來越骨感,對碳水的友好度就愈來愈低,不知不覺間,碳水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事物。
有趣的是,在2018年,“低碳水飲食”被英國飲食協會列為“最應該避免的五大名人飲食習慣”之一。

拒絕碳水的擁躉們,不如來杯蔬菜榨汁吧。/《三星營養午餐》
喊出“you are what you eat”的口號后,林德拉爾嘗到甜頭,繼續出版了一系列飲食書籍,比如《通過食物贏得健康》(Win Health Through Foods)、《卡路里倒計時》(CalorieCountdown),當然,這些著作很快引來批評聲,美國營養學家弗雷德里克·j·斯特雷,就把《卡路里倒計時》列入營養學庸醫書單之中。
斯特雷在《100%的天然、純有機、不含膽固醇、巨量維生素、低碳水化合物的營養騙局》里就寫道:“時尚飲食書籍作者的版稅總計數百萬美元,其中包含許多毫無價值甚至有害的建議。”不僅如此,他們還在“危險沒有被證明”的情況下,“恐嚇”人們,讓人們對一些食品產生恐懼。
現代人的“健康飲食觀”大都是被教育出來的,至于教育者背后的動機,究竟有幾分是醫者仁心,有幾分是商業利益,就很難說了。

專家的話不能全信,是小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會我們的道理。/《三星營養午餐》
2016年,一位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制糖業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資助三名哈佛科學家,請他們在發布于醫學雜志的文章里,最小化糖與心臟健康之間的聯系,多說飽和脂肪的“壞話”。
而今天規律化的飲食,或許可以追溯到“一日三餐”的生活方式,而這很可能是現代工業化的結果。
按照紐約大學食品歷史學家Amy Bentley 的說法,因為工業化,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正規的勞動力市場,孩子被送去學校,主婦開始上班,大家都是中午和晚上休息,一日三餐才成為全世界大部分人的飲食習慣。
沒想到的是,今天中產階級的飲食健康理論,要么將“一日三餐”升級為“一日多餐”,每一餐多了無窮無盡的講究,要么進行斷食甚至辟谷,對人類的生物本能反其道而行之。
“好好吃飯”這件簡單自然的事情,正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們對吃飯這件事賦予了太多“健康”的責任,但健康其實是一個復雜多元、伴隨終生的大工程,飲食不過是其中一環,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環。

下班回到一個人的出租房,哧溜一口美味碳水,還有什么煩惱是不能解決的呢?/《家族的形式》
試想,當職場內卷越來越把年輕人釘在各個系統里,當城市里的健身運動場所依然得不到更好的修建與維護,當戶外運動被視為沒事添亂的洪水猛獸,大家卻指望吃點全麥面包、青菜沙拉就能實現健康,不僅僅有點可笑,也有點可憐。
法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列維納斯說過一句話:“去散步就是要去呼吸清新的空氣,不是為了健康,而是為了空氣。”
飲食也是如此,人們選擇可口的食物,其實不是為了健康或是生存,而是為了享受食物本身,正如生活的最終目的是享受生活。適當享受美食,同時追求健康,從來不是一件互相違背的事情。
連美食也無法享受,不能不說是人生一大遺憾呢。

請像十元一樣,給美食最大的尊重吧!

我們生活在由學者和醫生構建的“健康繭房”里,由別人定義“正確”,用數據佐證“健康”,今天,小新想邀請你們參與討論:
你是否愿意帶秤吃飯、拒絕碳水?你是否相信市場上層出不窮的“健康”產品?而誰,有資格規定什么叫做“健康生活”?

1、Orthorexia Nervosa. “Healthy” EatingUnhealthily,Araminta Jonsson.
2、My Life With Orthorexia,JORDAN YOUNGER,
3、Orthorexia vs. theories of healthy eating,Steven Bratman
4、Bratman S (1997) The alternative medicinesourcebook: a realistic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healing methods, 1st edn.Lowell House, Los Angeles
5、There’s No Real Reason to Eat 3 Meals a Day,AMANDA MULL ,
6、《TheOne-Hundred-Percent Natural, Purely Organic, Cholesterol-Free, Megavitamin,Low-Carbohydrate Nutrition Hoax Hardcover》,Elizabeth M.Whelan, Fredrick J. Stare,
7、Kearns CE, Schmidt LA, Glantz SA, SugarIndust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 (2016)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internal industry documents. JAMA Intern Med 176(11):1680–1685.
8、Wellness Now a $4.2 Trillion Global Industry –with 12.8% Growth from 2015-2017,GLOBA WELLNESS
9、There’s No Real Reason to Eat 3 Meals a Day,AMANDA MULL
10、年輕人過度增肌可能引發飲食失調,新華網
11、把食物當魔鬼瘦到28公斤進食障礙到底是什么病?,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李靜

?作者 | 許橋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原標題:《癡迷健康飲食的人,憑什么鄙視吃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