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吳曉波:中國正進入云時代,你準備好了嗎?
未來,是什么樣呢?
在財經作家吳曉波看來,未來在“云上”。
吳曉波老師是阿信特別喜歡的作家,他的“激蕩”系列是阿信的“案頭書”,在多篇文章中都引用過。

今天,吳曉波老師的新書《云上的中國》重磅上市,這本書由吳曉波領銜策劃與執筆,經過對阿里云各行業案例的實地調研與深入采訪,全景式呈現中國數字新基建的產業圖景與未來趨勢。
文/吳曉波
1
2018年的最后一天,我參加浙江衛視的知識跨年秀,與我同臺的嘉賓中,有一位是阿里巴巴的王堅博士。在演講中,他提了一個問題:“地球上最遠的距離,是從哪里到哪里?”
這位腦子運轉得比語速更快的計算機博士的答案很有趣:“不是從南極到北極,而是從紅綠燈到交通攝像頭的距離。”

這兩個設備在同一個桿子上,然而,很多年來卻形同陌路,互不相干。如果把它們連接起來,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
2016年,中國的第一個城市交通大腦,就是在這個好奇心下被激發出來的。在阿里云團隊的協助下,杭州市開始在全市的100多個十字路口展開試驗,交通數據被抓取出來,輸送到一個中臺,然后成為新的動態指揮系統。

一年多以后,杭州的交通狀況大為改善,在全國百城擁堵的排行榜上,排名由第2位迅速下降到第17位。
2
2020年10月,為了拍攝《云上的中國》(本書同名紀錄片),我去了一趟四川的大涼山。在那里,攀鋼投資300多億元建了一座年產在440萬噸到450萬噸的大型鋼廠西昌鋼釩。

2018年,一位阿里巴巴的人跑去說,我們幫你們建一個“鋼鐵大腦”吧。攀鋼董事長段向東對我說:“那時我真的挺驚訝,馬云不是賣百貨的嗎,他懂煉鋼嗎?”阿里開了1000多萬元的合作費,段向東當然不肯出。阿里說,那么這樣吧,我們先免費做,以后你們看著給。
阿里派出了一支10多人的專家團隊,由一位麻省理工出身的博士帶隊,在大涼山扎點干了一年多。
到我去的時候,有兩個項目已經交付了,一個是煉鋼爐的鐵水和合金添加,一個是鋼板表面檢測。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支撐下,攀鋼僅這兩項改造,一年就可以節省數千萬元。

3
我還去了江蘇常州的波司登。
這是一家創業于1976年的羽絨服生產企業,將近70歲的創始人高德康也許看不懂代碼,但是他本能地意識到信息革命的重要性。
從2014年開始,波司登進行信息化改造,第一個工程是建立門店的進銷存數據化系統,打通之后,進行生產線的全面改造,再接著是建立物流智能化系統。
在物流中心,我們看到,一個可存儲300萬件服裝的大倉儲中心,現在的用工已經不到100人,不久前還用上了倉儲機器人,把鏟車班組也取消了。

我去調研的時候,在數據中心碰到十幾位正在現場工作的阿里云的年輕研究員,他們與波司登的技術人員一起,正在把各個業務端口的數據進行中臺整合。
到2021 年1月,隨著數據中臺的建成,波司登成為中國服裝業中第一個完成了全面智能化改造的制造企業。
4
今天,呈現在你面前的這本《云上的中國》,是吳曉波頻道與阿里云合作的一個成果。在 2020 年的下半年,我們派出了一支攝制團隊和兩位研究員,分赴全國的 20 多個地方,進行了深入一線的主題調研。
為了呈現智能化對當今中國的滲透和改造,我們既選擇了像攀鋼、波司登這樣的傳統制造業,也進入了壽光蔬菜市場、義烏小商品市場等大型流通市場,既調研了傳統金融機構,更奔赴“城市大腦”、高速公路、氣象分析等多個公共治理領域。
我們試圖透過制造業、服務業和公共服務設施等多個視角,發現一個全新的“云上的中國”。

實踐永遠奔跑在理論之前,它不盡完善但足夠新鮮欲滴。這是一本進行時的觀察記錄,我們用案例勾勒變革的生動和激烈。書中涉及的很多項目還沒有結束,有的甚至才剛剛拉開序幕。
然而,我們的所見所聞,已足以令人激動不已。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和擁有最多百萬級以上人口城市的國家,智能化正在讓每一個經濟和社會細胞產生空前的活躍度和新的效率可能性。

更關鍵的是,正在發生的變革是非線性的,它將讓所有的堅硬煙消云散,讓先行的冒險者有彎道穿越的機會。
我們常常說,中國是被互聯網改變得最為徹底的國家,在過去 20 多年里,一代互聯網人改變了我們跟信息、購物、服務和金融的關系,但是,這都是消費互聯網意義上的改變。在今天,透過我們的攝像頭和文字,你會發現,從工廠到城市,產業互聯網的浪潮已經洶涌地席卷而來。
在浙江大數據局調研時,一位副局長頗為感慨地對我說:“過去改革靠文件,現在改革靠軟件,過去辦事看臉面,現在辦事看界面?!?/p>
技術的不可逆,讓組織和社會變革進入了一個更為快捷的賽道。

2015 年,阿里巴巴舉辦第一屆云棲大會,它后來成為中國最重要的云計算和大數據論壇。就是在那次大會上,馬云提出“數據將替代石油,成為下一個世代的核心資源”。
他說:“未來的數據就是生產資料,未來的生產力就是計算能力和創業者的創新能力、企業家精神,有了計算能力、數據,人類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現在看來,這是一個看見了未來的預見,它與每一個生活在當代的人、企業和國家相關,它正在真實地發生。
不過,數據與石油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石油是靜止的,有產能極限,有量化邊界,而大數據是熵減的,是邊緣化和無法窮盡的。
在與阿里云掌門人行癲(張建鋒)的交流中,他的一段表述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行癲認為,數據的價值在于應用,任何一個企業和行業的產業互聯網解決方案都不可能是現成的,它是一個互生和持續迭代的過程。

我們在調研中也清楚地看到,無論是在西昌鋼釩還是在波司登,他們的智能化方案都是行業專家與阿里云科技人員共同參與、磨合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摩擦和沖突,而這天然地屬于進步的一部分。
就如同我們無從購買一個“人生方案”一樣,每一家企業、每一座城市的“云上之路”都在自己的腳下。
只是從今天起,我們必須奔跑上路,必須全力向前,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見到一個前所未見的未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