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來論|暫停審議中歐投資協定?歐盟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據媒體報道,當地時間3月22日,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副主席溫克勒表示,“鑒于歐盟與中國關系當日最新發展,尤其是中方對歐令人無法接受的制裁,歐洲議會決定取消原定于23日舉行的中歐投資協定審議會。”消息一出,歐洲經濟界立馬坐不住了。不少企業家疾呼,歐盟在這個關鍵時刻罕見地對中國實施制裁并“魯莽地”暫停審議中歐投資協定等于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就在十天前,歐盟委員會剛剛發布新聞公報表示,中歐投資協定將給赴華投資興業的歐洲企業、投資者和服務供應商提供更多法律確定性、更好的市場準入條件及更公平的參與規則。歐盟委員會強調,中國市場規模大、成長迅速,是歐盟的關鍵貿易伙伴。同日,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也表示,中歐投資協定提供了一個明確、可執行的規則框架,將為歐盟企業在華投資提供更大的市場準入機會及更多確定性。
那么,中歐經貿合作特別是中歐投資協定究竟給歐洲經濟和企業帶來多少紅利?數據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2020年,歐盟與中國貨物貿易在疫情中逆勢雙向增長,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根據歐盟統計局發布外貿數據顯示,2020年歐盟27國從中國進口商品3835億歐元,比上年增長5.6%;向中國出口商品2025億歐元,增長2.2%。這首先得益于中國率先成功控制住疫情,經濟強勁復蘇,拉動歐洲產品對華出口。同時,中國生產的醫用物品和電子產品也正是歐洲抗疫、封城和居家辦公急需的商品。而更重要的是,中歐去年9月正式簽署了《中歐地理標志協定》,年底又如期完成投資協定談判,極大地提振了市場信心,在動蕩不安的世界中給企業家和投資者吃下了定心丸。經濟界紛紛用加大投資和擴大貿易為中歐關系沿著務實互惠雙贏的方向穩定前進投出贊成票。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去年,歐盟與此前其最大貿易伙伴美國的經濟合作下滑嚴重。歐盟從美國進口商品2020億歐元,比上年下降13.2%;對美國出口商品3530億歐元,下降8.2%。首先是因為美歐抗疫混亂,疫情嚴重拖累經濟,失業人口劇增。美歐投資者對彼此經濟是否能保持穩定早已失去了信心。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美歐之間無休無止的經濟摩擦。波音空客的補貼大戰沒完沒了;美法在農業問題上的分歧不能化解,導致2018年美歐自貿協定最終流于一紙聲明;美國為維護數字霸權,向征收數字服務稅的歐洲國家頻繁祭出“301調查”。就算沒有新冠肺炎疫情,美歐貿易前景也很難撥云見日。
在對華投資方面,根據中國歐盟商會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沒有動搖歐洲企業對華投資信心,89%的受訪歐洲企業愿留在中國,2/3的受訪企業將中國列為前三大投資目的地,許多歐洲企業持續加大在華投資。截至2020年11月,歐盟27國對華實際投資1179.8億美元,中國對歐盟27國累計直接投資超過800億美元。僅以號稱歐洲經濟“引擎”的德國為例,寶馬、戴姆勒、西門子、巴斯夫等一批龍頭企業在華紛紛增資擴產。根據中國德國商會日前發布的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在受訪德企中,77%的企業認為2021年其所屬行業在華發展將好于其他市場,72%的企業預計在華分公司銷售額將增加,96%的企業表示沒有離開中國的計劃,72%的企業計劃進一步投資。受訪企業均認為,中國市場有著巨大商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歐方執意暫停中歐投資協定審批,將直接危害眾多歐洲企業的投資利益和經營效益,一定會遭到企業界的一致反對!
中歐投資協定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著眼于制度型開放,是一項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贏的協定。協定的簽署將為中歐相互投資和貿易提供更寬的市場準入、更好的營商環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更光明的合作前景。特別是對歐盟來說,在英國脫歐、美國打壓的情況下,歐盟需要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和機會,而中國可以給其提供所需的市場機會。中歐投資協定將有效“鎖定”這些機會,將合作機會轉化為歐洲發展的紅利。
事實上,此次歐盟單方面暫停中歐投資協定審議的理由十分荒謬。恰恰是歐盟首先基于謊言和虛假信息,顛倒黑白,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以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為借口對中國有關個人和實體實施單邊制裁,公然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嚴重損害中歐關系。中方所作所為完全是對等反制,合情合理、無可指責。損害中歐經貿合作、破壞中歐投資協定的“鍋”甩不到中國的頭上!
正如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在近日接受專訪時表示,歐洲需要走出自滿,嘗試向中國學習。如果中國贏了,我們也贏了。中國經濟每年貢獻全球增長的30%。對企業來說,參與這個市場非常重要。希望歐盟從事實出發、從企業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不要被意識形態偏見蒙蔽了雙眼,企圖拿中歐投資協定要挾中國,從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玩火自焚終將自食苦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