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破五唯”,才能“雙一流”

建設“雙一流”高校,一直是受到廣泛關注的話題。公眾更關心的是,建設之后,該如何評價成效?
近日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評價辦法》),明確了“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的原則、重點、組織方式及結果運用,為“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提供了指引。
有什么樣的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2017年“雙一流”建設名單正式公布以來,首輪建設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對這幾年的建設成效進行評價,既是為了總結建設經驗,也是對“雙一流”建設成果提供診斷,以評促建,治本糾偏。
過去高校評價主要數論文、數帽子,以條件、數量、排名變化作為評價指標的取向。這種傾向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比如,重科學研究而輕教書育人、重理工科輕人文社會學科,重國際標準而輕中國特色,重顯性指標而輕服務貢獻等等。一些高校盯著大學排行榜辦學,失去了辦學定力、辦學初心,忽略了國家社會需求,更進一步助長了浮躁辦學之風。
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貫徹好“破五唯”,這也是《評價辦法》的突出特征。“破五唯”要破的是“唯”,而不是“五”;“不唯”不是“不要”,而是不搞“一刀切”“一棍子打死”。
具體來說,就是不僅看論文產出,還要看科研成果對于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作用;不僅要對當下的辦學水平進行評價,還要重視關注高校和學科建設的成長性和可持續發展的評價。
為進一步“破五唯”,《評價辦法》還明確了建設分類評價體系。不同高校的定位不同、辦學特色各異,不能用同一把尺子進行丈量。引導和鼓勵不同類型高校與學科在發展中突出優勢,圍繞特色提升質量和競爭力,才能形成百花齊放的辦學格局。
《評價辦法》提供了標準,但能不能充分發揮積極作用,還得看今后各高校能否在日常工作中貫徹其精神。“雙一流”建設不是“985工程”“211工程”的簡單替代品,而是高校辦學理念的一次全面升級。之所以要“破五唯”,就是為了鼓勵高校的成長性、特色性發展。
今天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特別強調,“無論是高校自評、專家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的結果,還是綜合評價的結果,都不是高校或學科建成一流與否的評判。”這也意味著,《評價辦法》不是鐵板一塊,在實踐中仍有根據情況動態調整的空間。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科學理性的態度。
由于“雙一流”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這注定是一段漫長而艱苦的跋涉,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久久為功、不驕不躁,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才能真正成為“雙一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