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家:要為2億新市民提供小戶型低租金、功能齊全的租賃住房
3月20日,上海長三角商業創新研究院在上海舉辦2021年長三角新經濟年會。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主任陳偉在中國宅經濟論壇環節暨《中國宅經濟及家庭生活趨勢研究》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宅經濟是要服務居民的真實需求,宅經濟涉及的市場規模很大,科技范圍很廣,商業模式很多,產品豐富,宅經濟發展要形成政府、企業、居民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推進模式。
自古以來,人最基本的需求是衣食住行,最基本的追求是安居樂業。居住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信息化等新技術的發展,宅經濟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不斷豐富。同時,消費方式也不斷更新,既包括了建筑本身,還包括屋內屋外宜居生活的各種硬件、軟件。
陳偉從四個方面論證了“宅經濟市場很大”。首先是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據住建部的調查摸底信息顯示,全國2000年底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大概是22萬個,涉及居民近3900萬戶,2019-2020年期間,全國已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8萬個,惠及居民1043萬戶,在“十四五”期間全國大概可以再改造3500萬戶,在“十四五”末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底以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
第二是政策性租賃住房,“我們要為2億新市民,也就是新就業的大學生,農民工以及跑到另一個城市就業的高知識分子提供小戶型、低租金、功能齊全的政策性租賃住房,讓他們能夠就地安居樂業”。
第三是宜居農房。脫貧攻堅期間,我們已經完成了貧困人口不住危房,完成了質量安全的問題,但是城鄉差距依舊大量存在。尤其是房子的宜居性,農村房子的功能和城市房子的居住功能差異還比較大,這個市場也很大,大概有7億農民、2億農房需要不同程度改善。
第四個市場是新建的商品房。新建商品房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提升,人民需求的改善提高,也需要不同程度的完善。聚焦到單個房子上,至少要包括屋內和屋外的居住環境兩個方面,一是屋內每一個房子有涉及到裝修、家具、家電以及改造,還涉及裝配式裝修、智慧建筑、智能家居、智慧文化等等。二是屋外的環境,在創新發展的同時,還要注意綠色發展,降低碳排放。
他談到,新冠疫情催生并加速了“宅經濟”這一新經濟模式,并使其從電商購物向在線服務發展,從消費方式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拓展。在線購物、在線娛樂、在線醫療教育、在線辦公等新業態越來越成為推動新經濟的重要力量。后疫情時代,隨著“宅經濟”內涵的不斷拓展,其商業模式會日漸走向成熟,帶來更多生活方式和居家消費的變革,并為產業轉型和數字化升級打開新空間和新進程。

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所所長沈桂龍表示,新冠疫情作為一個重大的突發性變量,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活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家庭的生產和消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宅經濟不再是圍繞住宅所產生的一些經濟活動,而是宅在家中產生的經濟活動所帶來的一系列復雜影響。
沈桂龍表示,《中國宅經濟及家庭生活趨勢研究》報告回答了為什么要研究疫情沖擊下的經濟活動,尤其是家庭的消費活動;這些活動短期會對家庭的消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它長期是怎么樣去影響生產的等問題。“我們會發現在家庭當中的消費被壓縮到有限的空間之后,生產和消費在有限的空間中的邊界變得模糊”。他說,針對非接觸式的消費方式的問題,它給我們的生產會帶來一個長遠的影響。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之下,企業如何通過自己的產品和質量給消費者帶來信心,形成一種固定的信任關系,或者說品牌的藝術效應,這對企業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報告指出,在疫情的影響下,更多居民將選擇改善家居環境,這一剛性需求的興起或將引爆二次裝修市場。同時在房地產行業中,各類改善型新房也更加注重房內的功能區隔,追求更為實用性的家居環境設置。
在居住領域,線上線下融合進行數字化升級趨勢顯著。研究報告以紅星美凱龍成立“美凱龍愛家”品牌進入房地產經紀行業為例,考慮到居民在房屋購買、裝修和家居產品購買的割裂狀態,“美凱龍愛家”依托已有的設計裝修、家居服務等平臺資源,建立“房產中介-設計-裝修-家居購物-住家維保”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
從供給端看,多個互聯網房產平臺開啟“在線VR看房”,展示樓盤的實時動態,包括咨詢、瀏覽以及線下帶看等數據,滿足消費者對實時數據的需求。互聯網房產平臺通過數字化完成對居住領域、標準、體驗的改進,提升產業供給效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