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向右看是說謊,向左看是說真話:靠眼睛測謊是真的嗎?
原創 騰訊醫典
俗話說得好,“此生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
隨著生活關系的日漸復雜,圍繞在身邊的套路越來越多,謊言也越來越多。

不少大熱的偵探懸疑電視劇,諸如《福爾摩斯》《讀心神探》《別對我撒謊(Lie to me)》等,經常提到一些簡易的鑒謊測謊手段,比較常見的就是“眼睛向右看是說謊,向左看是說真話”。

劇中的“神探”們認為:當右撇子的人看向他們的右邊時,他們很可能在想象一個“構造的事物”,也就是謊言;而當他們向左看時,他們很可能在想一段“已記住的”記憶,也就是真話。
這個理論也被很多人應用在戀愛、生活甚至職場中。
那么,這個測謊手段是對的嗎?真的在日常生活中適用嗎?

國外科學家對此設計進行了兩個實驗[1]。
在第一個實驗中,他們將實驗對象分成兩組,一組必須在回答問題時說實話,另一組則必須說謊話。
結果發現,無論是說實話還是說謊的人,眼睛轉向左和轉向右的概率都差不多。

在第二個實驗中,他們收集了52個真實案件相關的視頻錄像。
在這些錄像中,受害者已經失蹤,受害者的親人在公開呼吁要找到受害者。而這些案件早已經偵破,有些正是親人作案,已有證據可以證明視頻中哪些人在說實話,哪些人在說謊。
通過這些視頻的研究和對比,研究人員也沒有找到眼球運動和說謊的關系。
這兩項研究都沒能提供證據來支持眼球運動有助于測謊的觀點。也就是說,從目前的研究看來,單憑眼球運動來分析謊言是不負責任的。

那么,是否能通過觀察行為來判斷一個人說謊呢?理論上來說可行,但是有難度。
首先,說謊是有跡可循的。“說謊自身并沒有標記”,但是會有些線索泄露跡象[2]。

(來源:soogif)
一方面,說謊的人沒有時間預先準備好謊言然后加以練習和記憶,或者無法精明到預料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和所需要的合理答復;
另一方面,人們對于自己細微的情緒變化是很難察覺的,而一旦出現了某種強烈的情緒,又是想擺脫也擺脫不了的。
所以,說謊還是會留下蛛絲馬跡的。
比如:說謊的人在描述過往的場景時,往往已經預先準備,編造的故事會很流利、很熟練,故事會更完美,但是會缺乏細節上的描述,或者缺乏情緒上的描述。
但是,這也并不表示,通過某一行為就能證明這個人在說謊。

在心理學家大量的研究下,發現與說謊有關的行為,有很多是截然對立的。
比如:
在說謊時,有人會因緊張而有眼神躲閃,而有人卻故意與對方有目光接觸;
有人會故意放慢說話節奏,而有人卻說話很急很快;
有人的手部動作很少,而有人卻有很多多余的動作……
每個人的反應和行為都是獨特的,沒有任何一個對所有人都具有普遍意義的單獨行為動作,可以證明斷定這個人的心理狀況[3]。
如果你對鑒別的對象足夠了解,觀察入微,加上足夠的線索,或許確實有可能得出接近真相的結論,但是仍不能盲目自信,以防止因對方情緒變化而陷入錯誤之中。
總的來說,通過個人行為來識別謊言并不容易,哪怕是專業人員,成功率也并不算高。
衷心希望各位在未來的路上多遇見一些真誠,少一些套路。
審稿專家:張黎黎 |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理科心理治療師
參考文獻
[1]Rankin, C. (2012). The eyes don’t have it: Lie detection and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PLoS ONE, 7(7), e40259.
[2]保羅·艾克曼.識破謊言——如何識破政界、軍界、商界及婚姻中的騙局[M]. 劉文榮、今夫譯.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
[3]羊芙葳.謊言的識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DOI:10.7666/d.d152733.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