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全球抗疫觀|加拿大小城哈利法克斯滯留記:日常生活八大怪

馬九器
2021-03-16 11:08
來源:澎湃新聞
? 市政廳 >
字號

2020年春節前,我坐飛機到了地球另一邊——加拿大大西洋邊的小城哈利法克斯市。誰知,由于新冠疫情,沒有了航班的家鄉,至今可望不可即。索性把困居海外的時光,當做近距離體驗異域文化的一次機會。

加拿大大西洋邊的小城哈利法克斯市。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提供。

在此,我仿照陜西“八大怪”的模版,試著以外來滯留者的敏感,總結加拿大小城哈利法克斯疫情下的日常生活:

學校不見有圍墻,殘疾人士出行忙;

野生動物到處逛,牽著貓狗進商場;

堵車不急競相讓,無人敢跟校車搶;

幾百米內有教堂,墓地建在城中央。

學校不見有圍墻

作為家長,送孩子到當地學校讀書,必然要“貨比三家“。最初擇校的一個多月,我們去過鳥不拉屎、空曠無人的學校;還按圖索驥,坐著輪船跨過海峽,去過以體育見長的學校、有宗教色彩的學校。無論市區的、郊外的、公立的、私立的,所有學校都沒有圍墻——孩子從教學樓、教室出來,一步就跨入我們從小聽說險象環生的“社會”。

在寫字樓里的學校,樓下是車管所、超市和停車場。

有一次,跨海去一所以體育為特色的學校咨詢。坐著公交車,三拐兩倒,在導航下終于到達一座三層小樓,樓前是巨大的停車場,密密麻麻停滿各種車輛。周圍有超市、商鋪、餐館,還有給機動車上牌照的機構。學校在哪?沒有醒目的牌子或標識。無奈之下,撥打了學校電話,一位身材高大的老師很快出現,帶我們從小樓一扇門進入,到了二樓,終于看到墻上有孩子的照片、畫作,大大小小教室里還有各種教學設備。

鬧市區、停車方便、寫字樓里、人流量大——這是中國城市教育培訓班的標配啊。沒有獨立的教學樓,沒有圍墻,這就是當地有一定知名度的學校?

帶著滿腹狐疑,我們參觀了教室、廚房、餐廳、教研室等。跟老師驅車十分鐘到達一座巨大的室內體育館——外面寒風刺骨,里面溫暖如春。幾十個孩子在練習加拿大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之一——曲棍球。不斷有校車駛來,七八歲到十來歲的孩子,一批批進場練習。

這就是這所以體育聞名的學校的所有設施。樓下大門隨便進出。孩子安全有保障嗎?萬一壞人闖進來,或學生溜出大門,后果不堪設想啊!當我們拋出這些問題,那個老師一臉懵,似乎這全是杞人憂天。他只是解釋,不可能出現這些安全隱患。最后,我們帶著一肚子不放心,友好微笑著和這所學校“拜拜”了。

小城的另一所學校,教學樓操場和馬路一體,操場也和社區居民共享。

后來去了很多學校。無一例外,一兩座樓矗立在馬路邊,旁邊有操場、停車場、大片樹林或居民區。學校與“社會”或自然之間,沒有任何屏障。還有政府機構、工廠,也看不到任何圍墻。社會、自然、機構都融為一體。

連居民社區、房屋都沒有圍墻。絕大多數房子的前庭后院完全敞開。野生的松鼠、梅花鹿可以串完這家去那家,吃完張三吃李四。仿佛所有人家的室外空間都是公共的,至少感官上沒有壁壘森嚴、各自為陣的味道。

從當地媒體報道可知,這里也并非世外桃源。不時也會發生入室盜竊、非法闖入,甚至持槍搶劫的案件。怪的是,竟沒人想到在自家院子砌高墻、裝防護網!

前不久,為解決一所小學校舍不夠的問題,當地政府打算征用附近一塊地建校舍。可周圍一些居民反對。據報道,因為會砍伐一批樹木、毀掉一些綠地,影響自然環境和舒適度。我又一次大跌眼鏡:“一切為了孩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在這怎么就行不通了?給你們的孩子改善一下教育條件,砍掉幾棵樹、鏟掉幾塊草地,怎么這么分不清輕重緩急?

您瞧瞧,這是不是咄咄怪事?

殘疾人士出行忙

很多年前,看過一篇介紹國外殘疾人坐公交車的文章。提到車門處會自動伸出平板,連接人行道和車廂,坐著輪椅可以輕松上車,車廂內設有殘疾人專用位置,是最方便的地方。在成長記憶里,我沒見過如此人性化的公共服務細節,一直對此半信半疑。直到我有一天親眼目睹了殘疾人上車下車的一幕,才心悅誠服。

那天我去市內辦事,坐上公交車。由于人煙稀少,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區內公交車上經常稀稀拉拉坐著乘客。雖然疫情要保持一定社交距離,但偶爾坐公交車也不要緊。靠站等人時,我看到,司機離開駕駛位,走出車門,不一會兒又推著輪椅緩緩進入車廂。我伸長脖子一瞧:一塊鐵板已伸出車外,在車廂和人行道間搭起“臨時便利橋”。輪椅上了車后,司機不急不躁,開始加裝固定裝置,保證輪椅在車輛行駛中不會東搖西擺。輪椅上是位30多歲的金發女子,整個過程中,她臉色波瀾不驚,一副理所當然的神情。如果在國內,這樣貼心的服務一定讓受助者受寵若驚吧。前前后后忙活五六分鐘,車輛才啟動。車上六七位乘客,沒有一位發牢騷,似乎對此早已習以為常。那位女士要下車時,司機又上前幫忙解開固定裝置,搭起“臨時便利橋”,輪椅緩緩駛出車廂,進入人行道,向遠方而去。

大型賣場外,無人占用的殘障人士專用車位。

后來,我在大型賣場外,或一些小廣場、商業區的停車區發現,離大門最近、最便捷的位置,總豎著明顯的“殘障人士專用車位”,即使車滿為患,位置也沒被健全人士占用。商場入口處,也常擺著幾輛殘疾人專用代步車。腿腳不靈便的顧客可以開著這種超市專車,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穿梭選購。

街頭不時碰到一些乘輪椅者,在人行道上,曬著太陽,欣賞花草,臉上洋溢燦爛笑容。有一次,我在一條偏僻的小街和一位坐著輪椅的中年人相遇。他主動向我打招呼:Hi!那一刻,一種我不曾見過的力量,伴隨著陽光般的笑顏,充溢著他的全身,令我這個異國他鄉人深受震撼。

在這座小城,殘障人士似乎是最有“特權”的群體。無論在哪都能看到“殘障人士優先”的公共服務設計和實踐。人性化的社會環境,會讓弱勢群體敢于、慣于走出家門,融入社會。

野生動物到處逛

早聽聞在一些國家,一些野生動物膽大包天,大白天在馬路上散步,跑人家院子里翻垃圾箱,偷吃房前屋后種的花果蔬菜。

來這里不久,真遇到一群不速之客。那天一大早,我被樓上幾個租住的留學生的叫聲吸引,透過窗戶向后院望去:乖乖,竟有一群梅花鹿造訪。我急忙去廚房拿了白菜葉子跑到后院,打算以禮相待。

這群鹿看來是一大家子。兩頭毛色發灰、皮膚略顯滄桑的鹿應是上了年紀的父母,兩只小巧的鹿動作歡快,光亮的褐色皮毛上鑲嵌著朵朵梅花,純凈的眼神閃爍著好奇。院子邊上圍了好幾個人,一邊贊嘆,一邊用手中“美食”引誘。但這些不速之客,只是偶爾抬頭瞅一瞅我們這群人,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不久,這群“客人”大概吃飽了,家長揚長而去進入密林深處,小鹿蹦蹦跳跳也跟著走了。

突訪居民庭院的鹿。

后來上演過好幾次鹿群突訪。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我們堆著笑臉,往往只換來人家的冷屁股,后來漸漸釋然:人與野生動物就是如此吧,彼此保持距離,云淡風輕,相安無事即好。

雖沒遇到過馬路上鴨子、大鵝排隊過馬路,但去周邊大小湖泊野游,會看到成群結隊的鴨子在水上嬉戲玩耍、各種毛色的松鼠在樹枝上騰挪跳躍。有時碰到膽大的鴨子、松鼠圍著“乞討”,感覺天人合一、人獸同族。

聽說一些偏僻的地方出現過狼,有的地方以“狼村“聞名。不過,據官方稱,狼已絕跡多年。出了城區,絕大部分地方充滿野蠻的原生態味道,很多公園、景點沒有太多人工痕跡,一條石子路、幾根木頭欄桿是最明顯的人類活動痕跡。

林間的松鼠。

剛來這邊按圖索驥,去了當地一個較有名的景點,到了發現,停車場是一大片坑坑洼洼的石子地,幾條布滿荊棘、水洼和樹樁的蜿蜒綿長的小路通向森林和湖邊。或許當地文化認為原生態最自然、最美,又也許當地人認為錢用在和人息息相關的地方才算用在刀刃上。

牽著貓狗逛商場

第一次看到有人遛貓,是在當地一個文具商場。開學季前夕,里面人頭攢動。大大小小、膚色各異的孩子在里面購物。我在打印機和電腦區看樣品介紹,余光瞄到地上移動的活物,頓時心頭一緊,定睛一看:乖乖,竟是一位年輕金發女子牽著一只灰色肥貓在逛商場。肥貓不怕生,在前面閑庭信步,主人走走停停,一邊看各種商品,一邊不時和肥貓嘰里呱啦“聊天”。工作人員走過,對逛商場的肥貓視而不見。三三兩兩的顧客大概對此司空見慣,沒有人像我一樣,懷著好奇驚訝的目光。

購物車上的狗狗,是這座加拿大小城超市里常見一景。

后來有一次去當地宜家商場買餐桌,在一樓家居用品區,與一只健壯的黑色大型犬狹路相逢。碰面一瞬間,我感覺眼珠子都要蹦出來了。所幸狗的嘴上戴著籠頭,一條結實的繩子緊緊攥在中年女主人手里,保持著三四十厘米的長度。之前聽說專業訓練過的導盲犬會帶著主人走路、坐公交車和商場購物,可這只狗的主人行走如風、明眸善睞,看來,帶著寵物逛商場完全是“我有權利我愿意”的舉動。

再后來,時不時在一些室內公共場所,看到有人帶著貓貓狗狗購物,大多坐在購物車上,狗狗以小型犬只為主。

在哈利法克斯,貓狗一類寵物之地位,比在中國要高得多。除了商場超市琳瑯滿目的貓狗寵物用品專賣區、各種寵物醫院診所外,還有不少動物保護組織活躍在城市各個角落,如果發現流浪貓狗、有人無力豢養寵物、動物出現疾病等緊急情況,都可以聯系它們。疫情之下,一般要網上或電話預約,然后自己開車送或他們派人來接,給動物做手術或收留。

普通寵物醫院給動物做手術,價格昂貴。但如果找到公益類的動物保護組織,會便宜不少;倘若你是一位留學生,也會減免費用。一位留學生朋友的貓,去動物保護組織做絕育手術,一般寵物醫院得上千人民幣,最后在動保組織做完手術,僅用了一兩百元人民幣。

在完善的動物保護大環境下,看不到大街上有流浪貓狗。據說,遺棄寵物在當地非常令人不齒。虐待動物是違法行為。養貓養狗是非常嚴肅的事。養了就要履行責任,憑一時興起豢養,隨后拋棄,這很容易被舉報,從而付出不小的代價。

堵車不急競相讓,無人敢跟校車搶

加拿大地廣人稀,居民區和生活商業區、工廠公司相對獨立,有時相距甚遠。“車輪上的國家”名副其實。初到的幾個月,寒冬臘月,冰天雪地,我也深深感到“無車寸步難行”——零下十幾度的寒風中,在路邊等待半小時一趟的公交車,或踏著厚厚積雪去一公里外的超市采購米面油蔬菜,都是以意志力和體力與寒冷、風雪進行對決。

加拿大小城的寒冬,出行就要與冰雪斗爭。

于是,路上的故事往往在生活中特別顯眼。

雖然哈利法克斯的車輛遠沒有國內一二線大城市那樣飽和,可在上班高峰期、颶風導致的紅綠燈癱瘓、市政公司修路這些特殊情況下,也很可能發生交通堵塞。

一次去市區辦事,碰到一個比較繁忙的十字路口紅綠燈“罷工”。因為正在學車,就索性駐足觀察老司機們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順利通過路口。按照過去的經驗,如沒有交警指揮,四個方向的車輛往往爭先恐后通過,最后徹底擠成一團,十字路口變成停車場。這是所有城市都可能出現的病癥。

但在這里,司機竟像約好一樣,各個方向的車交替行進,這個方向走一輛車,后車停住,讓其他方向的走一輛;互相禮讓,整個十字路口井然有序,不僅道路暢通,而且沒出現任何人車爭流或堵塞,仿佛每個司機心里都裝了看不見的紅綠燈軟件,按程序精準運行。

還有一次從郊外回租住的房子,半路遇到修路,兩車道上排起一字長蛇陣。幾乎所有車都在右車道排隊等候,左邊車道空出來沒人占用,大概是給一些有緊急狀況的特殊車輛留出“應急和生命通道”。

此外,開車還會遇到變道、沒有紅綠燈和交通指示牌的情況。絕大部分時候,轉向燈開啟后,直行車輛都放慢速度讓你變道過來;沒有交通標識的路口,常常只樹立一個寫著“STOP”的牌子,無論有沒有人過馬路或車輛,看到這個牌子,所有車輛必須停下至少三秒,然后交替禮讓通行。

我曾開車去過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路口除了一個“STOP”牌子,沒有任何監控設備。這種情況,是繼續停三秒再過,還是一腳油門呼嘯而過?在這里,絕大多數路口都沒有攝像頭,司機如何開車,主要靠個人規則意識、習慣和素養。每當經過這種地方,我就特意觀察來往車輛,至今沒發現一次車輛呼嘯而過。這大概就是普遍的規則意識。無論何時何地,每人遵守規則,道路的安全性、有序性就大大提升,與人方便也是給自己最大的保障吧。

路上還有其他司機要額外禮讓三分的“特權車”。除救護車、警車、消防車外,最大的特權車,非通體黃色的校車莫屬。

每到上學和放學時,城市、郊區、鄉村各條路上,都會看到“大黃車”滿載著孩子開往學校或家。遇到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因為一不留神就會招致很嚴重的后果。

當載著孩子的校車前行時,不能像跟著其他車一樣,緊緊在大黃車屁股后面尾隨,至少保持數十米距離。否則被警察看到,很可能收到大大的罰單。

跟在校車屁股后面太緊,還不算最嚴重。倘若前方校車停下,側面伸出大大的“STOP”牌子時,后面或對面開來的司機還想超車或呼嘯而過,那就有大麻煩了,輕則重罰,重則可能喪失開車權利。遇到大黃車停車,孩子上下車時,無論同方向還是對面駛來的車輛,必須一律停車,直到孩子上下車完畢校車啟動后,所有車輛才能繼續行駛。

我很理解法律賦予校車特權的原因。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孩子代表這個社會的未來和希望,是需要照顧的弱勢群體。對他們的安全,給予多么強力的保護都不為過。

考取駕照過程中,我專門學了很多這方面常識。如今開車碰到街頭行駛的校車時,無論同向還是反向,有孩子還是空車,我都下意識啟動三部曲:減速、禮讓、保持距離。

校車司機考核門檻也比較高。除了有合法駕照駕齡外,還要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沒有不良違法記錄等。而性別、年齡、膚色都不是問題,我見過白發蒼蒼的大爺司機,見過黑人司機,也見過金發的大媽司機。能開校車的司機,應該屬于最讓人放心的司機VIP吧。

幾百米內有教堂,墓地建在城中央

在這座小城,形態各異的教堂隨處可見。無論市區downtown地區,還是周圍一些社區,幾百米就有一座教堂。有的教堂一看就有悠久文化,墻壁、窗欞、屋頂的圖案顏色質地,都顯得古老滄桑。畢竟在歷史深厚的長安城待過多年,對建筑蘊含的滄桑,我還是可以感受到的。人一站在那里,莊嚴肅穆和厚重古老之風撲面而來,讓人肅然起敬。

加拿大小城的一座教堂。

在宗教文化盛行的國家,不進入教堂看看聊聊,很難真正了解一地文化密碼。可由于疫情,教堂長期關閉。當地人還有其他方式進行宗教活動,但對我這個外來者而言,當幾次走近某個教堂,看到大門緊閉、空無一人時,只能悻悻而歸。

不過,我秋天常去教堂邊上的網球場活動。那是一座比較高大宏偉的建筑,周邊有大片停車位,還有網球場、籃球場和羽毛球場地,供周邊居民免費使用。很長一段時間,我每周末都去教堂旁的網球場打球。星期天教堂外停車場停滿各種車輛,大人小孩在教堂里參加宗教活動,體育場上幾乎看不到人影,網球場就成了我們的專場。

這座小城墓地也特別多。墓地常建在居民區、商業區甚至鬧市區跟前。在小城生活的時光里,我見過大小十多個墓地。印象最深的是附近達特茅斯地區市中心不遠處一塊墓地,還有離租住地不遠的一個公墓區。

前者之所以印象深刻,是有一次我獨自考察那邊一所中學,之后在附近溜達,走到一大片坡地。那里綠草如茵,繁花似錦,高大茂密的樹木點綴在廣闊起伏的草坪坡地上,好一個風光秀美的大公園啊。可走進不久發現,那是一塊墓地,有形態各異的墓碑,大都是石制的,或立或躺或坐,上面刻著墓主人名字,有的還有照片,有老人有少女有孩子。偌大墓地,就我一個人。我竟沒感到肅殺恐怖,反而閑適自然。看看墓碑,賞賞花草,瞅瞅大樹,學學英文,不知不覺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原來不是所有墓地都讓人感到陰森壓抑。

在中國人的文化里,墓地墳場一般被視為極不干凈的地方,肅殺可怖,容易給身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除非掃墓下葬,一般人很少去散步。西方文化里,人離世后去了天堂,墓地可能是離天堂更近的地方吧,應該是美妙的,能和活著的人連成一片。

如果說前面達特茅斯墓地是無心進入,那么另一座墓地就是刻意去探訪了。

我是沖著墓地里長眠之人去的。這群人經歷的事被拍成了一部享譽世界的電影《泰坦尼克號》。1912年4月15日,世界上最豪華的游輪泰坦尼克號撞冰山沉沒。這里葬著被打撈上來的120位泰坦尼克號遇難者,也包括電影男主人公杰克的原型道森(Dawson)。也許是這部電影,二十多年前把我和這座墓地連接起來;如今天時地利人和,步行十幾分鐘,我就能從住家走到墓地,拜祭當年在哈利法克斯市不遠的大西洋上沉沒的泰坦尼克號上的遇難者。

那是大雪紛飛的冬日,按照指示牌,我很快找到葬著泰坦尼克號遇難者的墓地——Fairview Lawn Cemetery。在那里,每一塊灰黑色的墓碑代表一位遇難者,有的刻著遇難者的名字和身份,以及當時乘船情景;有的連名字都沒有,至今身份成謎。

由媒體得知,美國導演卡梅隆拍《泰坦尼克號》前,專門來到這塊墓地憑吊亡者,并找到靈感,創作了Jack和Rose生死不渝的愛情故事,當年創下世界影史的最賣座紀錄。

這里也葬著身份成謎的遇難者。

當時我還在上大學,只記得萬人空巷,無數年輕人為這部電影如癡如醉。如今站在卡梅隆導演當年站著的地方,電影里美妙的旋律《My heart will go on》、感人肺腑的片段,電光火石之間,突然余音繞梁,歷歷在目。這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人生境遇和心路歷程啊!

(作者馬九器系資深媒體人)

    責任編輯:王昀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定区| 喀什市| 天水市| 乌鲁木齐县| 女性| 黄平县| 尤溪县| 吉安市| 闵行区| 电白县| 大宁县| 遂宁市| 葵青区| 克东县| 永城市| 九龙城区| 无极县| 瑞昌市| 靖宇县| 邵武市| 东莞市| 尖扎县| 黎城县| 宝清县| 额尔古纳市| 河南省| 当雄县| 崇信县| 东乌珠穆沁旗| 肇州县| 溧阳市| 射阳县| 桦川县| 固安县| 喀喇沁旗| 微博| 新源县| 崇文区| 雅安市| 江油市| 保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