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透視美國強刺激|沃爾夫:美國政府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在轉變

馬丁·沃爾夫
1.9萬億美元只是起點,而非終點。
拜登尚未就任美國總統時,就提出除總額1.9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外,后續還將推出3萬多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可見,美國政府的巨額赤字和債務高漲仍在路上。
在3月一場有關基礎設施投資問題的會議上,拜登還試圖用中國在基建領域的巨大成就,強調美國推進一攬子基建投資計劃的緊迫性。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近日接受澎湃新聞電話專訪時表示,盡管官方沒有予以承認,當我們發現政府沒有赤字的上限時,當前在事實上已經處于現代貨幣理論(MMT)的世界,而我們很難確切地事先確認這一點。
在沃爾夫眼中,現代貨幣理論(MMT)是凱恩斯主義一個相對極端的版本——藥方就是繼續擴大財政赤字,將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并且通過發行盡可能多的貨幣將債務貨幣化,以確保政府獲得融資。
伴隨美國債務擴張和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美元指數一路下跌,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大漲,比特幣更是氣勢如虹。沃爾夫還指出由此也會將包括美元在內的西方貨幣的可靠性置于危險境地——美債持續擴張將削弱美元信用。
當談論MMT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沃爾夫指出,需要將這個問題拆解成三部分:現代貨幣理論是什么?現在西方國家所實踐的是不是現代貨幣理論?現代貨幣理論有何風險?
從理論層面,沃爾夫簡單概括稱,現代貨幣理論指的就是政府給自己印鈔票,而且可以無節制。在技術上政府或央行無限制地印鈔是沒有問題的,政府和央行就能創造貨幣——通過央行創造貨幣,再轉給政府——在理論層面這不是什么秘密。
沃爾夫認為,在實踐上,盡管沒有官方上承認,但我們已經在“現代貨幣理論”的世界中。真相在于,我們無法確認這一點,因為無論對錯,我們只能通過此后所發生的事件去確認,而不能事先得知。但至少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央行們是不會承認的。央行現在買了很多政府債券,為政府的支出融資,但他們這么做只是作為貨幣政策的一部分,而非財政政策。而且理論上,當通貨膨脹上升時,他們是有向市場賣出債券的自由的。因此在技術上,這還不算嚴格意義上的MMT,政府看上去還不能命令央行操作貨幣政策。而MMT假設的是政府可以完全控制央行。
沃爾夫對將現代貨幣理論作為經濟運行的常規方法持懷疑態度——并沒有人知道上限在哪里,即通貨膨脹到達哪個點,經濟會停止運轉。當就業水平下降時,還會使得貨幣政策很容易犯錯:往往在接近完全就業之前通貨膨脹就會非常高了,最終會導致滯漲——高失業和高通脹。在極端的例子中會導致貨幣貶值,產生像津巴布韋或是委內瑞拉那樣的惡性通貨膨脹。總之,為政府融資是可能的,但有很高的風險,是非常危險的政策,很可能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經濟紊亂。
“激進”的拜登政府
在拜登與副總統哈里斯的政綱中明確提出,需要投資在現代化的、可持續的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的增長上,包括道路橋梁建設,建設能源網、學校和通用寬帶等等。拜登還計劃直面氣候危機,建立清潔能源經濟。
據《華爾街日報》3月11日報道,拜登當天與哈里斯一同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了4名參議員(兩黨),向他們積極“推銷”關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計劃。拜登表示,過去兩黨并未就基建問題進行足夠的溝通,他希望現在就此與國會達成“某種共識”。拜登特別提到中國,以此證明美國加強基建的緊迫性。拜登表示,中國在鐵路和電動車技術等方面進步迅速。
在采訪中,沃爾夫多次將拜登和他的政策稱為“激進”。在西方的語境中,過去40年占據主導的觀念是政府應該做得越少越好,應該都交由市場去決定,政府對于經濟的干涉應該相對要少。而這40年中,唯一重要的改革是“奧巴馬醫改”——這是一次不徹底的對醫療體系的改革。在這個背景下,拜登政府的觀點中關于政府的角色和政府行為所應覆蓋的范圍,包括巨額的財政赤字和基建計劃,看上去都非常激進——這些觀念都體現出政府在社會和經濟所扮演的中性角色的轉變。
“拜登自己是一個中間派,他并不是民主黨中的左派。在我看來,是整個民主黨變得更為左傾。”沃爾夫補充道。
如今每個人都是功利主義者
在拜登政府的1.9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方案中,首要的一條便是向大多數美國人每人直接支付1400美元(需要符合個人或家庭年收入標準),連同2020年12月的600美元在內,救濟總金額將達到2000美元。此外,在美聯儲的“大放水”后美股不斷創下新高。
“我要說,如今每一個人都是功利主義者。”沃爾夫說。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是西方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求“最大幸福”,由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又譯約翰·穆勒)、杰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等提出。
“現代經濟學甚至可以說發端于功利主義——功利主義的觀念在方方面面滲透在現代經濟學中,說現代經濟學是功利主義的‘孩子’也不為過。”
在沃爾夫看來,功利主義本質上是政府的哲學——與前現代時期相比,政府更強有力,也更有目標。而在當今的世界,提升人民的福祉都成為了主要目標——判斷一個政府政策的好壞與否都是通過結果,也就是哲學意義上的功利主義的結果論。
沃爾夫進一步分析稱,在前現代時期各個國家的政府是沒有政策目標的,他們的目標就是維持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并且保住他們的位置——這些一國之君或一國之主們并不打算改善民眾的生活。相反,功利主義的觀點在于政府應該通過促進經濟增長促進民眾的福祉與福利,如通過教育、醫療、基建等措施。如今關于政府在提升人民福祉上所應扮演的角色已經得到了廣泛接受。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都是功利主義者。
???值得注意的是,種族平等在拜登政府中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被列為其任期的四大優先事項之一(應對新冠疫情、促進經濟復蘇、恢復種族平等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美財政部長耶倫上任首日也提出要積極應對美國的“K”形復蘇——高收入群體向上,低收入群體向下。
沃爾夫評價道,功利主義哲學與其他的道德準則有著復雜而又千絲萬縷的聯系,功利主義也絕不是主導西方社會的唯一哲學,還有關于自由、人權和平等主義的哲學都與功利主義并行發展。社會平等和個人權利的問題在美國一直都非常重要,相關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在如今的美國,平等主義議題在廢奴運動和民權運動后,也再次成為政治討論的核心議題之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