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澎湃思想周報丨巴西左翼前總統盧拉回歸;東日本大地震十周年
巴西左翼前總統盧拉回歸
當地時間3月8日,巴西政壇迎來一則重磅消息: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埃德森·法欽(Edson Fachin)宣布針對該國前總統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的所有刑事定罪無效。在此之前,盧拉仍面臨起訴和輕罪,根據巴西法律,沒有資格擔任政治職務。法院的這一重大裁決使得盧拉有資格參加2022年總統大選。
從左翼總統到階下囚
盧拉是巴西歷史上第一位工人出身的總統,出身于激進左翼運動。他早年參加工會運動,組織罷工,對抗軍事獨裁,1980年參與創立巴西勞工黨。2002年當選巴西第40任總統,2003年上臺執政后并未因激進左翼立場與西方資本決裂,而是采取中間偏左的路線,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致力于縮小貧富差距,提升中下階層收入,從而贏得巴西底層民眾的廣泛支持,在2006年成功連任。

2021年3月10日,巴西圣保羅,前巴西總統在圣保羅出席新聞發布會并發表講話。8日,一名巴西最高法院的法官推翻了對前總統盧拉的貪污定罪,為其參加2022年總統選舉掃清了道路。
根據左翼思想家佩里·安德森在2019年撰寫的政治評論,2010年,盧拉卸任之際,巴西經濟增速為7.5%,貧困減少了一半,新大學成倍增長,通貨膨脹率處于低位,財政預算和經常賬戶處于盈余狀態,支持率超過80%。
盧拉挑選了他的幕僚長迪爾瑪·羅塞夫(Dilma Rousseff)繼承其政治衣缽,后者在20世紀60年代是反抗軍事獨裁的地下斗士,此前從未競選過民選職位。仰賴于盧拉的保駕護航,羅塞夫以56%的多數票贏得了選舉,也成為巴西第一位女總統。羅塞夫上臺后,巴西經濟走到了一個轉折點,2012年經濟增長率忽然降到1.9%。2013年,美聯儲宣布將停止購買債券,在資本市場上引發所謂的“減碼恐慌”(taper tantrum),引發外資流出巴西,國際收支惡化,通脹率上升。繁榮昌盛的太平歲月宣告結束,巴西國內局勢日趨緊張,勞工黨支持率銳減,但羅塞夫仍在2014年贏得連任。2016年,羅塞夫在第二個總統任期的第二年因政府財政存在違法行為、其本人作為政府首腦犯有“瀆職罪”而被彈劾下臺,而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巴西連年的經濟衰退與腐敗丑聞。
在羅塞夫贏得連任的同一年,巴西聯邦警察在打擊巴西利亞一個洗車場的洗錢活動時,牽出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和該國最大的建筑企業奧德布雷希特公司的腐敗丑聞,一大批政界、商界精英涉案。這一被稱為“洗車行動”(Vaza Jato)的大規模反腐敗調查最終指向了盧拉,導致他在2018年入獄。
關于丑聞調查的丑聞
而接下來是關于腐敗丑聞調查的丑聞。根據左翼雜志《雅各賓》巴西版發行人雨果·阿爾伯克基(Hugo Albuquerque)的評論,2019年,The Intercept Brasil網站披露了參與“洗車行動”的法官和檢察官如何通過社交軟件Telegram進行私人對話,包括安排定罪、達成辯訴交易以及參與其他陰謀活動等內容。司法系統對調查的狂熱跟制止賄賂沒有任何關系,他們唯一的意圖是監禁盧拉并禁止他參加2018年的選舉(他一直在民意調查中領先)。最終,盧拉在上訴法院被定罪,被監禁,被宣布沒有資格擔任政治職務,甚至被禁止接受采訪。由此,現任總統博索納羅贏得大選,并任命“洗車行動”的主要法官塞爾吉奧·莫羅(Sergio Moro)為司法部長。
泄密事件后,在整個2019年,作為博索納羅的部長和盟友的莫羅經常攻擊The Intercept Brasil網站,并對泄漏材料的真實性表示懷疑,同時聲稱自己是黑客攻擊的受害者。與此同時,時任The Intercept Brasil總編的記者格倫·格林沃德(Glenn Greenwald)成為了一場傳播甚廣的誹謗運動的受害者。只有在聯邦最高法院的干預下,格林沃德才沒有因發布報告而受到起訴。
向媒體泄露材料的黑客沃爾特·德加蒂(Walter Delgatti)也被逮捕。對德加蒂的非法逮捕尤其令人憤慨:雖然在公開審判中泄露秘密談話被視為犯罪,但這些談話的實際內容卻很容易被忽略。丑聞迅速升級,使得盧拉幾乎不可能再被關在監獄里。
阿爾伯克基稱,事實上,泄密的范圍甚至比2019年媒體披露的還要嚴重:它們包含了巴西檢察官與包括美國國務院在內的外國當局之間非法合作的證據。
近期,聯邦最高法院受到了博爾索納羅本人的攻擊。盡管如此,巴西司法系統的社團主義精神還是占據了主導地位,正如眾議院保守派主席阿瑟·里拉(Arthur Lira)的嘲弄所暗示的,它最終起到了保護莫羅的作用。
盡管盧拉在泄密事件后獲釋,但釋放他的決定并不是基于The Intercept Brasil披露的法律陰謀,而要歸功于聯邦最高法院的一項裁決,即任何正在上訴的人在審判過程中都應保持自由。這一裁決推翻了聯邦最高法院在2018年選舉前的決定,該決定是在軍方的脅迫下做出的,違反了憲法。
釋放盧拉的裁決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方面,它使巴西司法系統擺脫了將盧拉關在監獄的尷尬,黑客的行為已經揭示了當時的法官莫羅與控方安排了定罪。另一方面,它放過了莫羅,他當時是博索納羅的司法部長,是盧拉被捕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司法陰謀的泄密雖然是盧拉獲釋的背景,卻不是其原因。
司法濫用與判決無效
同樣的,3月8日廢除其所有刑事定罪的裁決,對盧拉來說無疑是一場勝利,但這一裁決代表了聯邦最高法院的另一項努力,也就是避免進一步調查“洗車行動”期間的濫用職權行為。法院的裁決基于盧拉不能在庫里奇巴受審的技術性裁決,而不是基于他是莫羅和聯邦檢察官勾結的受害者這一事實。似乎是為了證明這一點,最高法院法官吉爾馬·門德斯(Gilmar Mendes)牽頭就涉嫌串謀達成裁決的努力,3月9日遭到了博索納羅任命的法官卡西奧·努內斯·馬奎斯(Kassio Nunes Marques)的阻撓。
法欽法官作出裁決的理由很簡單:盧拉的辯護方申請了人身保護令,法官——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被允許——裁定庫里奇巴聯邦法院無權審理此案。這項決定絕對正確,但也具有諷刺意味,因為著名的庫里奇巴聯邦司法機構第十三法院主持了對巴西國家石油公司所有類型的起訴,但與其腐敗行為之間的聯系最為微弱,而且常常是可疑的。盡管巴西國家石油公司本身并不設在庫里奇巴,而是設在里約熱內盧,但這些腐敗審判被視為一項巨大的整體計劃。
另一方面,盧拉被指控收受的賄賂與庫里奇巴毫無關系,盧拉也從未在其庫里奇巴所在的巴拉那州居住或經商——莫羅聲稱自己對此不知情。正如勒尼奧·斯特雷克(Lênio Streck)指出的,當時莫羅控制下的庫里奇巴法院自始至終無權審判盧拉。
暫且不提還沒解決的可能的濫用法律行為,“洗車行動”訴訟中最荒謬的部分是庫里奇巴第十三法院自由裁定它認為與巴西國家石油公司案有關的內容。這違反了憲法對法院管轄權的保障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
在法欽法官的裁決后,任何涉及盧拉涉嫌不當行為的案件(涉及瓜魯雅公寓,阿蒂拜亞牧場或盧拉研究所)都必須被送到巴西利亞聯邦法院,案件將在那里再次接受審查,除非共和國司法部長決定上訴,并迫使法欽的裁決被其他11名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發回重審。
但是這仍然回避了中心問題:當時的莫羅法官和聯邦檢察官定期交換意見、聯合調查、計劃定罪、向被告和證人施壓,最終目的是逮捕盧拉。
巴西寡頭政治的轉折點?
阿爾伯克基認為,法欽法官撤銷盧拉判決的裁定,不僅僅是該國司法系統運作的一個教訓,也是該國政治困境的征兆。聯邦最高法院處境艱難,被迫采取激進措施,比如決定逮捕一名忠于博索納羅的國會議員,此人曾公開威脅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就博爾索納羅而言,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不滿,因為他們設法限制了他的權力。
越來越嚴重的COVID-19,聯邦政府無視成千上萬的死亡,推遲接種疫苗,以及經濟崩潰的預兆,使盧拉成為越來越有吸引力的總統人選。在2009年僅僅三個月的時間里,盧拉就成功地讓8000萬人接種了H1N1病毒疫苗——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而且全部通過公共衛生系統接種。
現在下結論可能還為時過早,但巴西危機的迅速升溫很可能預示著該國寡頭政治的新前景。隨著健康危機達到一個臨界點,甚至精英醫院都在崩潰,統治階級可能會開始修正其長期以來“除了勞工黨,什么都可以”的立場。前總統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發表的公開聲明是巴西政治格局變化的一部分。卡多佐對在2018年第二輪選舉中保持中立表示遺憾。
還應該強調的是,盧拉2019年獲釋和他最近的勝利,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場激烈的國際團結運動和廣泛的巴西左翼運動的產物。進步人士中越來越多的共識是,巴西的司法體系并不可靠,“洗車行動”調查丑聞類似于一場麥卡錫主義運動,在整個南美產生了國際影響,在那里,類似的法律策略曾被用來對付現任和前任的進步領導人。
阿爾伯克基最后寫道,在巴西危機和盧拉獲釋的同時,更廣泛的地區正在經歷一場新的進步浪潮,人們見證了左翼在整個大陸取得的選舉勝利。盧拉仍將面臨許多新的戰斗,而勝利與否最終將取決于民眾能否被動員起來,向不透明不民主的機構施壓。他的斗爭是一場集體斗爭,對于巴西乃至全世界工人階級對抗新的乃至更致命的極右翼統治形式,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日本3.11大地震十周年:創傷紀念與未完成的復興
今年3月11日距離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周年。這場十年前發生在日本東北地方的近海地震,以及隨之而來的海嘯與核泄漏事故,給日本東北乃至關東和北海道等多地都帶來了重大的損失。因震災造成的死亡及失蹤人數多達1萬8千人,此外據2019年日本復興廳公布的數據顯示,因災難創傷導致的精神與身體狀態惡化而引發的“關聯死”也多達3000余人。此次震災規模之大,以至于事發后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俄羅斯東部沿海,乃至美洲大陸的美國、墨西哥、秘魯、智利等多國都發布了不同程度的海嘯和避難預警。
在地震發生之后,隨之而來的海嘯沖擊了福島一號核電站,造成1-3號機反應堆自動停止,隨后出現的氫氣爆炸更是加劇了此次核事故的危害性。而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在事發之后處理失當,也引發國內外輿論批評。核事故的發生也意味著災后的賑災和復興工作難度加大,與之相伴的則是包括核廢料在內的次生災害問題及與之相關的社會爭論。
3月11日當天,日本當局在東京千代田區的國立劇場舉行了悼念儀式。天皇德仁及皇后雅子,以及內閣首相菅義偉和其他政府與國會高官也一同出席。德仁天皇在致辭中向遇難者遺屬表示深切哀悼,肯定了事發之后各界對于救災所作出的努力,并以自己同皇后的實地訪問經歷為例,鼓勵受災地方繼續走上復興道路;德仁并提到日本歷史上屢次遭遇重大災害事故,呼吁應當銘記這些事故帶來的教訓。[1]

2021年3月11日,由日本政府主辦的東日本大地震10周年追悼儀式在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國立劇場舉行。日本德仁天皇夫婦出席。
災后復興是“3.11”過后這十年來日本當局主推的基調。在2012年2月,日本政府就在此前的“東日本大震災復興對策本部”基礎上成立了復興廳,專職災后重建工作。日本放送協會NHK也就“3.11”地震十周年推出了專題報道,用時間線重述災難發生的經過,同時涵蓋與災難相關的檔案材料和數據,并且采訪了親歷者,通過每個受訪者的描述構筑起對于災難的記憶敘事。此外,NHK還在受災地區,例如福島縣、巖手縣和宮城縣多地現場取材,用攝像機記錄下這些受災地如今的境況。[2]當然,NHK也同樣將目光對準了災后復興重建的議題,采訪了數位在災后決定重回故鄉(福島和宮城)重新開店和務農的民眾。[3]
《朝日新聞》同樣推出了專題報道紀念這場在日本堪稱史無前例的災難,例如對一位災害發生時只有三歲的少年的追訪。在大地震發生之前,佐佐木颯的母親加奈子在巖手縣山田町獨自撫養著他。加奈子在上班途中被海嘯奪去了生命,遺骸直到9月份才被確認并由親屬認領。如今佐佐木颯已經上了高中,從采訪來看他的心態依然較為樂觀。《朝日新聞》此則報道也旨在呼吁對“震災孤兒”(失去雙親)及“震災遺兒”(雙親中有一方喪生)的關注,他們援引了厚生勞動省在2019年公布的數據,指出如今在福島、宮城與巖手三縣,依然有243名震災孤兒和1554名震災遺兒。這些人的生活和心理狀態依然值得政府和社會特別關注。[4]
除了官方的悼念活動之外,日本多地也有民眾自發的紀念儀式。[5] 在海外多國也就“3.11”十周年舉辦了規模不一的紀念活動。在印度尼西亞,當地民眾和學生希望通過紀念活動鼓勵日本民眾走向復興。在2004年,印度尼西亞也經歷過印度洋大海嘯的摧殘,因此日印兩國在救災與災后重建方面也持續展開交流。在中國,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也在大使館與中國赴日救援隊代表一同出席了紀念活動。作為最早赴日開展救援工作的外國救援隊代表,韓國救援隊在事發次日就開赴宮城縣協助展開救援活動,而在首爾的“3.11”十周年紀念活動上,日本駐韓大使相星孝一也為當時的韓國救援隊隊長李東星送上了感謝狀。在災害發生之后,駐日美軍則同樣援助日本當局展開大規模的救助活動,即“朋友作戰”(Operation Tomodachi,トモダチ作戦)。在東日本震災十周年之際,駐日美軍在哀悼死難者的同時,也稱日美同盟關系將進一步得到加強,尤其是在過去一年新冠疫情大流行發生以來,兩國同盟關系的重要性在抗擊疫情方面同樣不容忽視。[6]
日本共同社則專訪了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前司令斯科特·范·布斯科克(Scott Van Buskirk),后者當時指揮了負責救災的朋友作戰行動,并指出通過此次行動兩國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應當繼續保持下去。范·布斯科克在采訪中直指日美兩國在印太地區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到要活用朋友作戰遺留下來的經驗,多多聯合印度和澳大利亞,以應對中國在印太地區影響力的加強。[7]與此同時,日本內閣官房長官也宣布,首相菅義偉將在下月訪問美國,屆時預計會與美國總統拜登商討印太地區的安全事務。
但東日本大地震遺留下來的不可能只有抗災經驗以及災后復興的正能量。地震、海嘯以及核事故層層疊加,導致今天在日本依然存在著對于受災民眾的異樣眼光,尤其是對于遭遇核事故影響地區民眾來說,如何擺脫“核輻射”的陰霾,需要做的或許還包括心理層面的復建以及社會各界的去標簽化。就像《外交學人》的文章所說,地震本身或許是這場災難之中危害程度最小的一環了,而除了海嘯帶來的駭人聽聞的災害與損失之外,時至今日福島第一核電站依然監測到有毒物質流出。作為切爾諾貝利以來最為嚴重的核事故,福島核事故導致了全球多國能源政策的轉向,日本國內的能源結構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10年時間過去,日本當局依然需要通過注入冷水來冷卻核反應堆,隨之而來的廢水處理問題以及依然沒有停止的核泄漏,使得福島當地的重建工作顯得道阻且長。[8]
此外,《南華早報》也于近日報道了在“3.11”發生后,不少女性災民在避難所里遭遇虐待和性侵的問題。文章指出,在NHK發布的紀錄片里,不少女性受訪者都提到了在災后相關報道里,媒體往往會把目光聚焦在對死難者的哀悼上,但在集體避難所里,依然存在很多不被聽到的聲音。一些女性在避難所里遭遇到了男性施暴乃至性侵,這讓原本就難以從災后創傷走出的受災民眾雪上加霜;這種性暴力同樣是震災引發的“次生災害”,值得各界關注與解決。[9]
《日本經濟新聞》也刊出專文討論這場前所未有的大震災提供給今天日本的教訓。文章提到,進入21世紀以來,各種預料之外的災難和危機給全人類都帶來了挑戰,包括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2008年的金融危機,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以及去年以來的新冠疫情大流行;也因此,能否在面對意料不到的危機時做好應對,也成了政府和民眾應該深思的問題。文章對比了日本和歐美各國在處理新冠疫情時各自的應對方式,認為雖然日本較之歐美在防疫上較為成功,但在信息溝通和醫療體制上依然存在相當多的不足。[10]
輿論之外,日本方面也在準備活用大地震的遺跡與相關物品,作為公共展覽提請各界對于這場災難的紀念與反思。日本國會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數據庫目前收集有超過400萬件地震相關的物品資料,而在各地的博物館,一些災難過后遺留下來的殘骸與物品也被放入展廳,以供民眾紀念、學校教育和專業人士研究之需。[11]
注釋:
[1] 東日本大震災10年 追悼式の天皇陛下お言葉全文:
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210311/k10012909601000.html
[2] 被災地の“今”:
https://www3.nhk.or.jp/news/special/shinsai-portal/?utm_int=detail_contents_news-link_001
[3] 【東日本大震災10年】ふるさとの復興に向けて:
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210311/k10012909511000.html?utm_int=news-saigai_contents_list-items_001
[4] 「生きる、未來へ 東日本大震災10年」:
https://www.asahi.com/shinsai_fukkou/10years/?iref=comtop_ThemeLeft_link
[5] A decade on, Japan remembers those lost in deadly quake and tsunami:
https://www.japantimes.co.jp/news/2021/03/11/national/japan-10-years-disaster/
[6] 【東日本大震災10年】海外で追悼式や感謝の気持ち伝える催し:
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210311/k10012910041000.html
[7] 3/11 disaster relief mission proved U.S.-Japan bond: ex-Navy officer:
https://english.kyodonews.net/news/2021/03/b2b31419b2be-311-disaster-relief-mission-proved-us-japan-bond-ex-navy-officer.html
[8] The Fukushima Plant Is Still Leaking Poison After a Decade: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1/03/11/fukushima-daiichi-tsunami-earthquake-nuclear-anniversary-10-years/
[9] How Japan 2011 quake, tsunami survivors faced a ‘secondary disaster’: sexual violence in shelters:
https://www.scmp.com/week-asia/health-environment/article/3124532/how-japan-2011-quake-tsunami-survivors-faced-secondary
[10] 東日本大震災10年 想定外の危機、教訓は今も: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DK0447M0U1A300C2000000/
[11] The race to preserve remnants from 2011 Jap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and to curate them to offer lessons from the disaster:
https://www.scmp.com/lifestyle/arts-culture/article/3124642/race-preserve-remnants-2011-japan-earthquake-and-tsunami-and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