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些漁船大老遠跑去南極,卻只撈小蝦米?
?作為地球上唯一的一片凈土——南極洲,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都是那些圓滾滾的企鵝、慵懶的海豹,和透著湛藍微光的冰川吧。不知你有沒有為這片遙不可及的夢幻之海騷動不已過呢?事實上,你可能早就嘗過南極的味道啦!
01 捕魚也要打卡?南極漁業的生存之道
從南緯45°-60°起,至地球的極點之南,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劃設的48、58、88漁區組成的南極漁區。在這片海域里,每年約有30萬噸水產品被捕撈上岸,供應至全球不同國家。根據南極海洋生物資源管理委員會(CCAMLR)的最新數據,截止2018年,在南極主要漁獲物種榜單中,南極磷蝦以28.97萬噸的年捕撈量常年穩居第一,而小鱗犬牙南極魚、鱗頭犬牙南極魚(犬牙魚)則分別以1.087萬噸和0.23萬噸的年捕撈量榮登前三甲[1]。

南極鱗蝦,圖片來源于網絡
從年度來看,每年的12月至次年6月是南極漁業捕撈活動最為頻繁的月份,各月捕撈量在2.5-4.46萬噸不等,并且在4、5月達到峰值。而9-11月則跌到全年最低值,每月僅僅貢獻了800噸至2000噸上下的捕撈量。

海洋漁業捕撈對增加食物蛋白、優化飲食結構和保障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且由于極地的氣候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諸多南極特有水產品的供貨渠道有且僅有一條等因素,使得南極漁業需要與資源保護并道而行。因此,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 (簡稱"CCAMLR")便成為了南極治理與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管理主體,他們對締約國制定了"五日報告制度"(Five-day Catch and Effort Reporting System)進行南極物種捕撈管理。

如同打工人上下班需要定時打卡,該制度也規定了締約方從每月1日起,每五天對物種的目標漁獲量、誤捕物種數、捕撈時長進行上報,周期為每月6次。管轄該區域的執行秘書在收到當月報告后即對各區數據進行匯總,將最新的總捕撈量及預計達到總限額的日期通知給各成員國。如有未及時上報或補交上報的漁船,在執行秘書警告后的2-3個"五日報告期"結束前仍未上報者,則將取消作業資格[2]。
嚴格的"五日報告制度"通過提高違約成本,敦促了締約國遵守規則,也能對南極種群數量進行高效且可持續的計量和管理。

02 原來它們就是各國pick的南極紅人!
目前南緯60°以南的所有有鰭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及鳥類等生物資源全部屬于CCAMLR的管轄范圍,但只有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小鱗犬牙南極魚(Dissostichus eleginoides)、鱗頭犬牙南極魚(Dissostichus mawsoni)、裘氏鱷頭冰魚(Champsocephalus gunnari)這四個種類是主要的漁業捕撈物種,其他大多數魚類的捕獲量僅占極小份額,且大多數是兼捕魚類[3]。

小鱗犬牙南極魚,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統計,南極磷蝦的分布面積約有360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4.5個澳大利亞的面積[3],總重量加起來更是比全球70億人還重;當其聚集起來時,海洋甚至都透著紅色。
近年來,南極磷蝦作為水產、醫藥、化工等領域的重要原料(由于南極磷蝦甲殼內的氟化物(有毒物質)水平很高,且不穩定,磷蝦死去后會很快滲透到蝦肉中,所以處理南極鱗蝦需要極為嚴格的時效和加工程序,目前南極鱗蝦的主流利用方式為磷蝦油加工,很少用于直接食用[4]),其應用價值不斷提高,開發技術也逐漸成熟,捕撈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

如下圖所示,日本、烏克蘭、波蘭等早期的傳統捕撈國家占據南極磷蝦資源開發的前列。但近幾年隨著中國、挪威等新興國家的加入以及新型捕撈技術的運用,傳統捕撈國家逐漸淡出開發行列,新興國家取而代之成為了南極磷蝦的捕撈大戶。

當然,同樣是南極漁業"頂流"、被稱為"白色黃金"的犬牙魚[5],因其豐富的營養、白嫩的肉質及入口即溶的細膩口感,也跟南極鱗蝦一樣備受各國人們的喜愛。根據下圖2000-2018年的數據,絕大多數的犬牙魚都從以下五國(東亞四國及美國)"卸貨",到了各國吃貨的肚子里;而每年平均有4000多噸的犬牙魚,也跟著南極鱗蝦一道,從南大洋中送到了我國的土地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南極磷蝦雖然經濟價值巨大,卻也是南大洋中大多數生物如鯨魚、企鵝、海豹等的主要食物來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位。因此,CCAMLR制定了專屬于南極磷蝦的小型管理單元制度,將48區南大洋大西洋區(南極磷蝦捕撈重點區)細分為15個小規模磷蝦管理單元(SSMUs),進行高效的“小班管理”。

南極磷蝦的生態重要性,圖源: Greenpeace
03 南極的捕魚大戶竟然是ta?
說了這么多,南極漁業管理這么嚴格,那南極的捕撈作業哪家強呢?
從捕撈努力量來看,從1960年代至今,先后有蘇聯、日本、俄羅斯、烏克蘭、波蘭、挪威、韓國、智利、中國等20多個國家相繼加入南極漁業的捕撈隊伍。不過截至2019年,全球取得南極磷蝦捕撈許可的漁船僅有12艘,其中中國4艘、韓國3艘、挪威3艘、智利1艘、烏克蘭1艘。
而從捕撈漁獲量來看,挪威多年位于榜首,超全球南極捕撈量的二分之一。其中,挪威阿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擁有雄厚的實力,在1856年就建造了挪威的第一艘輪船。上世紀60年代,該公司正式加入南極磷蝦捕撈隊伍,并在隨后的幾十年內,憑借精湛的捕撈及加工技術占據南極磷蝦市場的半壁江山[6]。而后來居上南極捕撈量第二名的我國,2018年南極作業的年捕撈量也僅為挪威的22%,大約4.1萬噸。

注:由于我國2010年才加入《南極海洋生物資源管理委員會公約》,為了公平起見,我們選取了捕撈量漸穩定后的2014年至2018年的數據,統計各國在五年間的總漁獲量。

近年來,挪威等國已開始形成規模性的南極磷蝦產業鏈。且在捕撈技術上,挪威比較先進的公司已經采用"橫桿水下連續泵吸"捕撈技術,在減少起放網作業流程、降低船員勞動強度的同時,還實現了連續捕撈,生產產量和生產效率極高。而我國的南極磷蝦捕撈產量雖已躋身為第二梯隊,但捕撈水平仍然較低[7]。好在2020年5月,由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最先進南極捕撈船"深藍號"終于下水,啟航前往南極進行捕撈活動,可謂實現了技術的飛躍式突破。

"深藍號"南極捕撈船,圖片來源于網絡
未來,隨著南極捕撈能力的加強和對南極漁業的進一步開發,南極的治理和資源可持續發展仍會面臨各種挑戰,期待人們能夠更合理地管理養護漁業資源,持續開發南極這片凈土。
參考資料:
[1] CCAMLR Statistical Bulletin 2019
[2] CCAMLR CONSERVATION MEASURE 51/XII Five-day Catch and Effort Reporting System, https://www.ccamlr.org/en/measure-23-01-2016
[3] Management of the Antarctic Krill: Ensuring the Conversation of the Antarctic Marine Ecosystem, The Antarctic and Southern Ocean Coalition (ASOC)
[4] Taneko Suzuki & Nobukazu Shibata (1990) The utilization of Antarctic krill for human food, Food Reviews International, 6:1, 119-147, DOI: 10.1080/87559129009540863
[5] 犬牙魚在市場中常被稱作"銀鱈魚"、"法國銀鱈魚",但事實上并不屬于鱈魚科,而是屬南極魚科。由于犬牙魚捕撈難度大、數量稀少,價格持續攀升,市場便逐漸將其歸入高檔魚類代名詞——"銀鱈魚"的行列
[6] 黑暗重. 還是市場?從挪威到中國,NYO3走了100年, 搜狐網 . 2020.10.23.
[7] 中國船檢. 極地漁業和船舶技術現狀, 搜狐網. 2019.03.13.
[8] 從南極到餐桌?全球最大磷蝦捕撈聯盟,主動劃出禁漁區. 2020.12.24, https://www.greenpeace.org.cn/antarctic-krill-fishing-op-20201224/
轉載聲明: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智漁原創,圖表均由原作者制作,如需轉載,請后臺留言獲得授權。
組長:周靜
編輯:周靜、羅依純、鄭嘉樂、闕嘉華
排版:鄭嘉樂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