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國政協常委周漢民:科研領域“計劃經濟”制約了創新積極性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澎湃新聞記者從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新聞中心獲悉,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提交了題為《打破科研領域的計劃經濟體制思路正當時》的大會發言。
周漢民指出,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但科研領域仍存在“國家組織專家論證規劃+科研單位和企業競標”這種“計劃經濟”色彩較濃厚的體制,制約了創新的積極性,尤其是過去的一年,更暴露出一些“卡脖子”問題。
要解決這些“命門”, 周漢民認為,就要靠科技創新,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科研體制,讓自主創新落地生根。
當下的“計劃經濟”色彩體現在何處?周漢民具體指出,一是科研規劃“不貼肉”。科研規劃往往以“跟熱點”為主,只知這些所謂的國際前沿和熱點,而并不知其形成的土壤,很容易“照虎畫貓”,最終變成“空中樓閣”。即使能在別人確定的方向上產生成果,但常會因為沒有合適的土壤而難以生根發芽。
二是科研項目“不匹配”。政府設立的各類科研項目一般由專家討論決定,對于企業的需求和痛點不熟悉、不清楚、不了解,一方面,導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課題成果很難與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建立起聯系,加上科研工作的評價標準仍以論文發表為主,產學研脫節嚴重,無法解決實踐中亟待攻克的技術問題;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在申報科研項目時,出發點更多是尋求由政府部門“認證”的名聲和資金支持,把扶持資金直接轉化為企業利潤,并非去加大研發力度,攻克技術難題。
周漢民指出,反觀發達國家,科研課題的源頭一般是工業界的某個具體問題。短期的問題是“工程問題”,由工業界解決;中期的問題是“技術問題”,由工業界和學術界共同解決;在解決技術問題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基礎理論的瓶頸,即“科學問題”,由工業界、學術界和政府共同解決。
“科學探索和技術突破會結出很多‘種子’,這些‘種子’落到‘工業’土壤上又長出新樹苗,不同‘樹種’之間的雜交再產生新物種,如此循環往復,最終形成完整的生態。
周漢民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將國家的期望、企業的痛點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優勢結合在一起,探索建立“市場化”科研體制。為此,他建議:
第一,在立項環節,更多傾聽企業心聲。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匯同各行業協會、代表性企業梳理未來5至10年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和科學問題,結合國際發展趨勢,確定重點科研項目的主題。可面向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公開招標。加強高校與企業的信息和項目對接,真正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第二,在評價環節,將企業納入評價主體。為貼近產業實際,可建立由專家和企業界代表共同參與的科研成果多維度評價體系。重點考量“解決了工業界的什么問題”,在解決過程中取得了什么樣的技術突破,形成了什么樣的科學成果。成果的評定應由企業代表參與,價值評估應以無形資產與有形產值相結合來多維度評價。
第三,在轉化環節,促進市場化科研成果轉化。組建科研成果交易平臺,供企業購買相關技術或服務,所得收入以一定比例歸科研機構或者研發人員所有,并通過減稅等方式加強激勵。
周漢民最后強調,放寬人才跨平臺、跨產業、跨編制流動,在知識產權保護的前提下,允許人才發揮各自優勢,組成不同項目、領域、產業的創新小組開展研發。“以國家搭橋、政策導向、地方政府扶持的方式,鼓勵人才創新,既能倒逼企業重視人才,又能避免人才在單一體制下因循守舊、閉門造車,使科技人才動起來、活起來、富起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