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牌喜劇班》:跟陳佩斯一起學喜劇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近幾年,喜劇類綜藝出現了一個爆發-衰竭的迅速過程。在井噴式發展后,喜劇類綜藝面臨內容同質化、人才匱乏、優秀喜劇作品生產乏力等困境。這讓《金牌喜劇班》的推出帶有一些挑戰性:如何在扎堆的喜劇類綜藝里脫穎而出?如何將觀眾從審美疲勞中喚醒?

《金牌喜劇班》海報
《金牌喜劇班》定位為喜劇傳承類節目,聚集了陳佩斯、郭德綱、英達這三位中國幾十年喜劇發展的代表性人物,現場對50組喜劇演員進行甄別、教學。

三個導師
尤其是,這是時隔20余年,陳佩斯再次登上央視舞臺。1984年央視春晚,陳佩斯與朱時茂合作表演的《吃面條》,給全國觀眾帶去了笑聲。無心插柳柳成蔭,小品自此成為春晚上最受歡迎的固定節目類型。從1984年到1998年,陳佩斯共11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留下多個經典作品。陳佩斯重回央視,除了讓人感慨“爺青回”外,也是“有生之年”系列。

陳佩斯
《金牌喜劇班》的賽制本身,倒是中規中矩。三個導師各自帶隊指導,至于學員們能夠進入哪個導師的班級,得先進行第一階段考核。學員表演后,導師有三個選項:錄取、推薦、落榜。

第一階段賽制
只要有一個導師亮出“錄取”,那么學員可直接進入該導師班級;如果有兩人以上亮出“錄取”,學員就有反選的權利。導師亮出兩個以上的“推薦”,學員或有機會被導師選走,沒有的話,也不淘汰,而是成為旁聽生。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導師亮出“落榜”,那么很遺憾,學員就此止步。進入導師班級后,學員再經歷班內小考——班內大考——畢業大戲等考核,不斷淘汰后角逐出金牌喜劇人。
這一賽制,大抵還是在以往喜劇類綜藝的框架里。不過,《金牌喜劇班》突出了“傳承”的理念——“真正的喜劇精神需要傳承”。的確,有陳佩斯、郭德綱、英達坐鎮,且親自指導學員,是可以讓學員學到東西,并把一些好的喜劇精神、喜劇理念、喜劇技法傳承下去。
《金牌喜劇班》還有一個優點,它比其他喜劇類綜藝涵蓋的喜劇種類多得多。除了傳統的小品、相聲外,還有一些觀眾比較少接觸的戲曲小品、木偶戲、魔術戲劇、吉劇、諧劇等。經由央視的大舞臺,讓更多人了解到。

京劇里的丑行,表演者矮子步功夫了得
但坦誠地說,幾期節目看下來,學員們的整體表現,并沒有給人太多驚喜。倒不是他們表演技巧不到位,而是在幾分鐘或十幾分鐘的表演里,大部分人的作品都太“春晚”了。
在春晚舞臺上,喜劇作品面向幾億觀眾,自然多了一些客觀上的限制;但這也無形中影響了不少喜劇人對喜劇的理解。很多作品的起承轉合,很制式化;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喜頭悲尾”的模式很常見……這讓他們的作品更像是為春晚舞臺準備的。

喜頭悲尾的創作很普遍
《金牌喜劇班》由此倒真的是一個“班級”——學員們都存在這樣那樣或大或小的問題,所以更需要老師。它之于觀眾的最大看點,不是學員有多優秀,而是導師怎么教。
而作為喜劇理論與創作的大師,陳佩斯則給學員、給電視機前的喜劇人和觀眾,也好好地上了一課。在對一些作品點評里,他留下很多令人醍醐灌頂的真知灼見。
“很多喜劇的點,都和前面互相不連接,就顯得有些隨意,并不是很結結實實地從性格里去生成、從事件里去生成,想強調包袱的東西多了一些?!?/p>
“喜劇它是一個劇,是故事,所以呢,最好能看到劇。劇是什么?沖突,人物的沖突、情節的沖突。現在沒有放在沖突上,而是放在才藝上?!?/p>
“喜劇的表演不夠扎實,你們真正交流起來的東西很少。因為從劇本的整個行為的過程,都沒有富余,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組一個又一個包袱,這個東西和這個故事情節一點關系都沒有。那么這些行為過程,它就會影響我們一個藝人在裝扮一個角色的時候他的感受?!?/p>
在這些點評里,陳佩斯探討的是:“喜”(包袱)與“劇”(故事)的關系。如今我們看到不少喜劇作品,非常注重于包袱的堆疊,觀眾一路笑個不停,但故事上卻非常欠缺。這是《金牌喜劇班》不少作品的通病,在一些年輕喜劇人身上尤為明顯。

音樂劇小品《五指山》
陳佩斯的意思是,包袱當然很重要了,但包袱最好在人物的個性和行為中去生成,而不是為了制造包袱而制造包袱。這不僅影響演員對角色的沉浸和理解,也無法讓觀眾真正感受到喜劇的真諦,即陳佩斯說的:“一切喜劇,包括笑聲,它的起源都跟痛苦有關?!?/p>
“當你攢這個活的時候,要注意多從行動去出發。他是一個有性格的人,而且這個性格已經帶有一定殘次的成分,就是這種殘次,恰恰是我們要掌握的最根本的東西……要從這兒去出發去尋找行為,就有這么個殘次的人,他應該怎么想這件事,怎么處理這件事。那么由此再組織其他人對你這個行為產生矛盾和沖突,就OK了?!?/p>
這里談到的是喜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喜劇人物的行為要顯得合理,無他,要讓他的行為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蛘哒f,我們在編排每一個情節的時候都必須想到:這是他會做出的行為?還是創作者為了包袱、反轉或拔高硬塞給他的?

陳佩斯點評中
“你們的表演,一直在結果當中,一點過程都不給。它是靠人與人相互地猜,一點點猜進去的過程,我們一點都沒有這個過程。”
“喜劇缺了那個突然性,那個突然性是什么呢?那個突然性是所有觀眾都知道,只有一個人不知道,那么你們之間就會出現一個什么對比差,我把它叫作‘差勢’。所有的喜劇的行為過程,都是在創造‘差勢’的過程,創造劇場中的‘他們知道,你不知道’?!?/p>
“當小品這種環境里頭,就把所有的過程都斬掉了,那種表演……會養成很多不好的習慣?!?/p>
陳佩斯指向的是一些迎合大型晚會小品的問題。這些小品的常見特征是“喜頭悲尾”,一開始本質上善良但有點蔫壞的小人物制造笑點,幾經誤會后,結尾來一個正能量的煽情拔高。它沒有讓觀眾一點點猜進去的過程,沒有那個漸進的喜劇“差勢”,觀眾基本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是什么樣的。
當不少喜劇人的創作慢慢被“晚會風”主導,一系列不好的習慣養成了,也連帶影響了喜劇的創作風氣。

陳佩斯談“差勢”
“你們現在創作里頭,就有很多自己新生的東西、創意的東西在里頭。這里頭就必須要遵循一些喜劇的制造笑聲的方法……就得有結構這些方法的能力。這對于你們來說,可能是至關重要的進步?!?/p>
喜劇的樣式是多種多樣的,這里陳佩斯給一些小眾化的喜劇形態給出建議:如何讓小眾藝術走向大眾?關鍵在于,必須符合喜劇的規律,必須善于借鑒并融合喜劇的種種結構。
換言之,小眾的喜劇樣式,它小眾——或者說特別的地方,只是樣式的不同,它本質上仍必須是喜劇。這為小眾喜劇樣式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一個人表演的“諧劇”
有陳佩斯專業又精彩的點評,《金牌喜劇班》是一堂“教”勝于“樂”的節目。它之于觀眾而言,更像是一堂喜劇課。學員們提供作業,陳佩斯等導師現場批改,既有助于提升觀眾的喜劇素養,也能讓喜劇從業人員舉一反三、有則改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