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老記者汪大昭緬懷遲尚斌:好球員、好教練、好朋友

遲尚斌指導猝然離世之后,從1980年代起就在一線報道中國足球的人民日報老記者汪大昭撰文,講述了與遲指導的交集與過往。點滴回憶中,遲尚斌指導的足球情懷與質樸品格躍然紙上,令人動容。
3月6日傍晚,驚聞遲尚斌突發心肌梗塞過世,第一反應是無法相信。近來,高豐文、張京天等足球界前輩先后去世,因為了解他們晚年身體狀況不好,對走到那一天是有心理準備的。但是,遲尚斌始終是個雄赳赳的壯漢,怎么也不該他呀!

2018年,遲尚斌(右)與本文作者在青海湖合影。
深夜靜下心,回想我們在一起的往事。遲尚斌做了心臟支架后,肌體內部問題已經不能不當事,但外表依然威風凜凜,同樣一點沒變的是待人處事忠厚誠懇。遲尚斌病逝后,網絡上有很多文稿和帖子的內容同質化,都是他的足球履歷,從中所見多是一位名教練的業績。其實,他首先是個好人,然后才是好球員、好教練。

從22歲進入國家隊到33歲退役,遲尚斌贏得了教練和隊友的信任。 新華社 發
遲尚斌生得虎背熊腰,在球場上算得悍將,跑動、傳接很全面,在國家隊踢過中鋒、中前衛和中后衛,有一腳定江山的遠射和定位球。國家隊兩任主教練對遲尚斌的足球能力曾做過準確的評價,并要他擔任隊長。年維泗認為遲尚斌身體素質很好,活動范圍大,前面沖后面堵,腳頭硬,很實用。蘇永舜的看法是遲尚斌奮力拼戰,以身作則,帶動全隊。他們都看到,遲尚斌還不是在激戰中能洞察先機、保護同伴任何疏漏、指揮全局的理想核心,因而在使用上揚長避短,保證了他的特點充分發揮。從22歲進入國家隊,到33歲退役,遲尚斌一直是隊里靠得住、教練和隊友信得過的人。
1982年,第三屆北京國際足球邀請賽在先農壇體育場舉行。這是我當體育記者第一次采訪中國隊。在與香港隊比賽中,中鋒遲尚斌門前搶點射門,這是他當運動員時我唯一拍到的比賽照片。

1982年7月,遲尚斌在北京國際邀請賽上射門。 汪大昭 攝
十年過后,在廣島舉行的第十屆亞洲杯足球賽上,再次見到遲尚斌,他已經在大阪當教練多年。還是那么熱情,像是半個東道主,招呼一起觀戰的中國教練和記者在看臺上落座,給吸煙的朋友每人送上一只小巧的隨身帶煙灰盒。當時,去日本踢球的中國球員有十來個,遲尚斌去得較早,對后去的和年歲小些的沒少幫忙。又過了幾年,中國足球甲級聯賽啟動職業化改革,遲尚斌回到家鄉執教大連萬達隊,在大阪鋼巴當教練的賈秀全和富士通隊教練沈祥福也先后回到國內。他們離開的幾年當中,中國足球發展有什么變化,如何選擇自己未來的事業崗位,沈祥福最想聽遲尚斌引路,那是他一直尊敬的“大哥”。
樂于助人,事事替別人著想,遲尚斌在場上不是指揮調度的帥才,但總會在別人有困難時出現在隊友近旁。他不善言辭,說得少做得多,無論自己的能力是否勝任,對俱樂部安排的工作都會盡力去做,因為那是人家的信任。從執教萬達隊到歷經四川、廈門、河南、深圳等省市的俱樂部,直至回到家鄉助力阿爾濱俱樂部,所到之處留下的并不都是輝煌,但無處不見辛勤的汗水和足跡。

大連阿爾濱是遲尚斌執教職業球隊的最后一站。 新華社 發
幾年前,遲尚斌應邀加入中國足球名宿團,到各地指導青少年足球活動。跟老教練、老隊友一起奉獻余熱,他樂不可支,忙前忙后地照顧大家,還要親力親為地給孩子們示范。在戚務生、李應發、楊禮敏、谷明昌、馬元安、商瑞華等老大哥面前,他愿意做小兄弟。看他腳踩足球給孩子們講要領,那份精力和體質,哪里像有什么毛病的!

2018年,遲尚斌在連云港指導學生練球。
有一次,大家在外郊游,突遇風雨,說下就下,猝不及防。遲尚斌見路旁小店有出售雨具的,20元一件雨披,他立刻掏錢買下幾件,分發給沒帶雨具的同伴。到了山上,雨也停了。真巧,回到山下,雨又來了。遲尚斌看到一位老年游客望天猶豫,便迅速脫下身上的雨披,送給老人,“您穿上吧,我用不著了”。
1997年,遲尚斌帶大連萬達隊到深圳參加超霸杯賽。比賽前一天,我到深圳,知道他睡得晚,還是去看望一下,順便了解球隊賽前狀態。他一根又一根抽著日本的“七星”香煙,請餐廳給我煮碗面條,一夜細聊,直到三點多。雖然看他毫無睡意,畢竟很快要比賽,我還是告辭了。這是多年來聊到最晚的一次采訪,他像是很清楚記者希望了解什么,甚至很清楚記者可能不好意思問什么,總是主動提起話題。
生活如賽場,時時事事想到別人,幫助別人,交友當交遲尚斌。
(原題為《遲尚斌——好球員·好教練·好朋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