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比《奇葩說》辯題更現實的是生活本身
原創 村花 蹦迪班長
《奇葩說》第七季終于收官了。
1.把辯題交給普通人
如果說前六季的辯題還只是在個人價值、職場和親密關系上進行點到為止的探討.
那么第七季的辯題顯然已經深入了生活的里層,每一道辯題都像是從社會新聞摘取的標題一樣,看起來令人啼笑皆非、無從入手,但每一個細節都飽含生活的真實。
比如“成年人的崩潰要不要藏?”和“下班后工作消息應不應該回?”


兩個辯題,這兩場辯論最終都是正方獲勝,大多數人選擇了要藏和要回。
有些人會覺得,這些辯題和最后獲勝的觀點答案看起來太過實然化,未免也太不“奇葩說”了吧。
然而事實上,拋開辯題你會發現,生活的演繹遠比辯題還要更加真實無助。
無論是拼多多員工猝死,還是應屆生小伙入職申通快遞后,由于拒絕無意義的加班被辭退,都是每時每刻我們當下發生著的人間真實。

之前微博上曾經有過一個“武漢女子連續加班一個月后在地鐵站崩潰大哭”的熱搜,只是因為她“不想讓女兒看到自己這樣的狀態”,加班結束之后無處可去,才會在前來查看異常情況的地鐵工作人員的安撫下,瞬間崩潰大哭。
這條新聞下面的熱評第一是這樣的。
“成年人就連崩潰都要挑選時間地點,真的太難了”。

“我太南(難)了”甚至還入選了2019年的年度流行詞,表面調侃的輕松敘事下,是年輕人又一次看似積極實則心酸的自我紓解。
熊浩在“成年人的崩潰要不要藏?”的辯題里高亮的指出,成年人的崩潰要藏起來實質上是社會對個人的一種規訓,“一顆會哭的螺絲釘,會生銹啊,他們(社會)怎么會允許你生銹呢?”

可事實也正如蔡康永所說的那樣,職場里經常崩潰的員工,信用會破產的。
所謂的奇葩二選一,其實只是將普通人生活里的不堪撕開來放大細看。
它是真實生活里正在發生的場景,也是每一個個體真實的生活焦慮。
奇葩說的辯題從理想化假設開始,一層層的掀開生活最里層的真實,到第七季直面每一個社畜最真實的內心OS,討論“成年人的崩潰要不要藏?”“下班后工作消息應不應該回?”“家長群都在吹捧老師要不要跟風?”,這些普通人每天都要面對的,無比狗血又現實的生活刺痛。
前不久才上熱搜的杭州“現實版樊勝美”,不就是奇葩說第2期里的那道辯題“我很愛我的伴侶,但TA是個‘扶弟魔’,我該分手嗎?”照進現實。


陳銘在“老婆年薪百萬,要不要當全職爸爸”的辯題中,提出的背奶媽媽困局,也是當下每一個職業母親都在面臨的真實尷尬。

“男孩子想穿裙子去幼兒園,爸媽該不該阻止?”這個辯題更是直指此前“6歲男孩愛穿裙子愛發嗲”的男性女性化社會新聞。


當你還在懷疑“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家里不富裕”這個辯題是否過于瑣碎的時候,你會發現“家長該不該把自己家財務真正情況告訴孩子”這個問題在知乎已經被瀏覽了27,452,324次,擁有著4000多個不同維度的答案,并且被近2萬人持續關注著。


生活會用無比現實的數據回應你,這就是我們所面對的人生。

奇葩說辯論的,就是生活最原本的樣子,只是用了一種更加接地氣的表達,引發普通人的共情。
2.這個世界需要普通人的聲音
傅首爾在最后一期里回顧了自己參加奇葩說的歷程,從新奇葩到兩度惜敗BBKing,再到問鼎BBKing。
第一次來的時候導演問她,你有什么優勢?
傅首爾回答,就憑我普通,這個世界需要普通人的聲音。

果然,傅首爾做到了,《奇葩說》第七季也做到了。
《奇葩說》第一季到第七季,辯題的生活化趨向,實質上是從觀察普通人生活表里到撕開內里的一種進化。
七季辯論下來,有很多觀眾表示,《奇葩說》用辯題矯正了我的三觀。
但事實上,《奇葩說》從來不是一個販賣道德標尺的辯論市場。
而是更像席瑞表達的,“奇葩說教會我如何處理親密關系,如何去交流,如何去接納,包括自我接納,給了我很多人生的治愈”。

這其實也是《奇葩說》給每一個人帶來的感受:
為普通人帶來更多觀察這個世界的維度,提供更多視角的觀點。
《奇葩說》每一期辯論的投票目的也不是為了說服觀眾,而是兩邊的選手把他們認為合理的答案寫下來,讓每一個普通人在充分理解之后自由選擇立場。
在“媽媽瘋狂應援男明星,完全不顧家,我該不該阻攔她?”這個和追星有關的議題上,毛冬站在支持的立場上指出,家人應該是彼此的安全網,而不是束縛的韁繩。
但相對應的,黃執中也提出了“熱愛讓我們看到的世界變得更大,而不是變得更小”的觀點,倡導觀眾正確的形成“健康的熱情”。

這就是《奇葩說》之于我們的意義。
對于普通人的焦慮和擔憂,奇葩說的辯題從來不會給出一個符合世俗價值觀的標準答案,相反的,選手在無論正反的每一條路上,都會給你足夠體面的理由和安全的退路。
我們在聽取別人觀點的每一刻,都是在達成對世界更多新的認識。
3.在瑣碎的辯題里拾取生活的價值
熊浩在最后一集里終于放開膽子吐槽了導演組,“生活組的辯題就是螺螄殼里硬要做道場”。

比如“我是獨立女性,該不該收彩禮?”這個充滿爭議的辯題。
席瑞在這一期里,用自己的言論表達了自己對這個辯題真切的感受。
是誰在這里規劃什么樣的人屬于獨立女性,
是誰覺得自己有權利可以為獨立女性定義標準?
為什么男性的獨立就可以被理解稱天經地義,
而一個女人想要獨立就要去證明自己。

“獨立女性”用看起來美好光鮮的標準,不斷地分裂女性,將女性從一個道德高地架到了另一個道德高地之上。
打開微博搜索框,輸入“獨立女性”之后,在它后面跳出來的關聯詞處處寫滿了對女性的凝視和束縛。
#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
#讓孩子隨父姓算不算獨立女性#
#獨立女性需要愛情嗎#
#獨立女性一定要孩子隨母姓嗎#

誠如席瑞所言,
它表面上好像在談女性,
可是它的背后處處都是男性的目光,
男性的規訓,
它把獨立女性當成了一種角色,
一種人設,
它挖了一個坑等著你往里面跳,
這道題從一開始,
就是男性給女性設的貓鼠游戲。

而一旦你接受了這個設定,就必輸無疑。
這一期播完當天就上了熱搜,#獨立女性該不該收彩禮#的話題閱讀量都快接近7億了,堪稱奇葩說辯題出圈之最。

有人認為這個辯題是博取流量的一種手段,攪亂了本就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女權話題”輿論場。
但事實上,在大眾對“獨立女性”這個議題并不存在公認最優解的背景下,充分的討論其實反而是一種話語權的爭奪。
就在你以為這個話題已經泛濫到無法再給出一點點新意和誠意的時候,永遠會有人站出來重新書寫它的價值。
每個瑣碎辯題都有它的價值,只要它被挖掘的足夠深。

這大概就是馬東在節目里強調的“共享智慧”。

它的本義是為了追求智慧的共享,把所有人的智慧疊加在一起,在瑣碎的辯題里拾取生活的價值,看看誰能去摸到那個智慧的最高點。
再瑣碎的生活辯題在經過這樣一番廣場式的探討后,也可以擁有他自己的道場和價值。

因為生活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意義。
THE END
本文作者

村花
讓我財富自由,或者英年退休
原標題:《比《奇葩說》辯題更現實的是生活本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