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果凌晨你失蹤了,多久才會有人發現?” 丨空巢青年
原創 壹心理主筆團 壹心理

凌扶搖|作者
樸素的樹|編輯
min-an|圖源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城市孤獨。
如果有一天你失蹤了,過了多久才會有人發現?
在北京的小琳,在饑餓與寒冷中度過了漫長的30個小時。
除夕的時候,她一個人留在北京過年,凌晨洗澡的時候衛生間門鎖卻壞掉了。

門是向內開的,踹不動,手機放在外面,大半夜的呼救也沒人聽見。
她試過很多方法自救,砸玻璃、挑鎖芯、持續敲水管發出聲音,希望有人注意到。
最令人絕望的是,天亮后有兩個人聽見了她的求救,非但沒有伸出援手,反而連番質問:
“一個人洗澡為什么鎖門?”
“洗澡為什么不帶手機?”
質問完后,那兩個人就走了,連幫忙報警都不肯。
所幸,28個小時后,終于有一個人忍不住,嫌她敲水管的聲音太吵,氣沖沖地下樓算賬。
這時,楊琳詳細地和他描述了自己遭遇的困境,他選擇了相信,并馬上幫忙找開鎖師傅。


30小時后,她終于得救。
本以為失聯這么久,會有很多朋友找她,可是手機里的消息,基本只有群發的新年祝福;
鋪天蓋地的網絡暴力,指責她一個人生活,不找男朋友,獨居還鎖門......
甚至,還收到了帶有恐嚇信息的快遞。
大年初一居然經歷“差點被關在廁所餓死”這種事,可能會成為她城市生活中最崩潰的瞬間。
孤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單。

在城市生活的年輕人,
也許和空巢老人一樣孤單
很多人都說,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比起這種經歷本身有多尷尬、多可怕,我們更怕的是,陷入困境時無人發覺。

一個人加班到深夜,被反鎖在公司里,突然肚子劇痛沒法上廁所;
因為低血糖而在客廳暈倒,手機還放在房間......
我的一個朋友還分享過一段驚心動魄的經歷:
約了朋友吃飯,卻發現她遲到很久,電話微信都沒回。
因為擔心和懷疑,就到了她住的地方,發現她躺在床上全身癱瘓,只有頭還能動。
她趕緊叫救護車將朋友送到醫院,診斷發現是突發脊椎壓迫,可能跟連續加班,過度勞累有關系。
如果不是那天剛好約了朋友,如果不是有人意識到她失聯很久,可能她就會在不能動彈、無力自救的恐慌狀態下過很久,很久......
一個人獨居生活,本身有太多舒適的地方。
不會有生活習慣上的對錯之爭,不會因為加班到家吵到舍友,也不需要面對家里人的嘮叨和催婚,在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玩游戲放音樂都沒人管。
但可能有幾萬分之一的可能性,難過,崩潰,生病,意外的時候,無法及時被發現,被幫助。
有人甚至自嘲說,“可能到最后,只有公司HR打電話來問我為什么曠工”。
也許,有人會覺得,只要和別人一起住就行了。
但同居,也有同居的煩惱。
陌生人合租,很難保證舍友是好人。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女孩半夜洗澡,被合租的男生破門而入。
兩人整整僵持7分鐘,男生說:“反正你也被我看光了”。
而和對象、朋友合租,也會因為生活習慣、感情摩擦而吵架爭執,甚至上升到“家暴”行為。

所以,獨居本身從來不是問題。
這些危險,和獨居無關,卻和落單有關。

一邊享受孤獨,一邊又怕落單
日本有一部紀錄片《無緣社會》,早就把落單焦慮拍得淋漓盡致。
有90歲的獨居老奶奶,日常幾乎沒有任何人和她交流。
“什么時候一個人死了,也不會有人發現。”
已經孤獨死去的老爺爺,面包還放在烤箱里,并不知道他離世的姐姐,還頻繁地給他打不會再接通的電話。

當然, 無緣社會的群體,不止高齡老人。
《無緣社會》工作組收到了14000條留言。
27歲的女生說:“我會給別人打電話,即使沒接通,滴——的聲音,就讓我覺得很安心”。

而其中一個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害怕自己出了意外沒人知道,所以24小時在網上直播自己的日常。
在直播的留言里,同樣孤單的人,找到了彼此的精神港灣,約定著如果誰出事了,就幫他報警。

在大眾印象里,年輕的人不太可能淪為“無緣社會”的人。
但在城市生活中,這類人其實早就被歸類為“空巢青年”。
一個人逛超市、吃海底撈、看電影,一個人搬家、旅行、做手術;
新出的菜品一個人吃兩人份量,第二杯半價的奶茶從來都只有自己喝完;
發著高燒繼續加班,最后也是一個人去的醫院;
遇到什么突發事件,一個可以借錢的朋友也沒有。

有些人很享受這種無拘無束,而另一些人盡管覺得孤單,可是也確實找不到人陪。
數據顯示,我國單身人口在2018年度已經超過2.4億,其中7700萬成年人,都在獨居狀態。
這個數字,預計在今年將上升到9200萬。
獨居并不等同于孤獨,但落單的時刻,還是會感受到世界的參差。
研究者 Gregory Katsas 認為:“城市可以被認為是孤獨的根源,因為人們普遍感到越來越疏遠?!?/p>
而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成年早期的主要問題,是親密對孤獨。
這個階段,人人都試圖與他人形成強烈、穩定、親密的關系,通過自我表露,相互響應,尊重與接納,找到人生路上的同行人。
這種“親密”,并不單指戀愛婚姻,更包括友誼,有些“最好的朋友”,比情侶或伴侶關系更加穩定。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找到真正的好朋友。
為了擺脫孤獨而急忙找個人戀愛,效果更可能適得其反。
讀書時期的好朋友天各一方,在大城市工作離老家很遠,社交場合、聚會上認識的人,情感連接也不一定能馬上很深入......
其實如果享受孤獨,那孤獨就不可怕。
不需要被舍友或者男女朋友“教做人”,這樣的生活還是很快樂的。
但盡量不要讓自己“長期落單”。

一個人生活,
也要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哪怕一個人生活,我們也要給自己建立“保險機制”。
a. 和人認識很簡單,保持連接卻很難。
看過一支廣告片,里面提出了三個問題:
不看手機,你覺得你的通訊錄里有多少好友?
他們回答:300個,500個吧?

打開手機,看一下到底有多少好友?
1200個,比想象中多,而且他們根本就沒印象了。
第三個問題:不要考慮工作和應酬,刪掉所有不會主動聯系的人,除家人以外還剩多少?

他們不得不面對殘酷現實:
1200個聯系人,刪到剩2個,能夠無防備說真心話的人,一個都沒有。
而微信里剩下的這幾個人,很可能已經換了電話號碼,但你不知道。
我們沒有必要保持那種表面社交,很多人到最后只是“占坑”的存在。
但從現在開始,盡量別丟掉剩下的這一兩個“真朋友”。
哪怕路上看到一只貓,食堂的包子多了點餡兒,都可以成為相互分享,保持“共同生活感”的好話題。

b. 設立緊急聯系人,可以是同城生活的家人、親戚、朋友,再不濟,寫你的同事。
我們當然希望一輩子也用不上這個功能。
但遠水救不了近火,當因為低血糖在上班的地鐵上暈倒、因為加班不得不深夜打車、因為生病而暫時無法自理的時候......
這個緊急聯系電話,能讓你不至于在人潮擁擠的城市里尷尬又孤單。

也可以和其他熟悉的人約定,定期打招呼或者群里打卡,超過多少天沒出現,就默認可能出了問題,需要幫助。
c. 通過小細節,增加生活中的安全感。
上廁所、洗澡也一定要帶手機!
善用智能設備的報警功能!
門口裝監控、外賣只送到樓下,通過人流偏僻的地方,如果感到緊張,拍照發到同事群或者朋友群里。
如果聽到有人被困在廁所里的呼救,幫他報警這件事是免費的。
還有什么大家能夠想到的方法,也歡迎在評論區里提出來。
成年后,孤獨也許是人生的常態,但我們可以通過彼此溫暖,不再落單。
有什么心事,也可以找壹心理傾訴。
坦然接受來自世界的善意,也是一種成長。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