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齊魯制藥總裁李燕:鼓勵國產替代,疏通創新藥發展“堵點”
3月4日,澎湃新聞記者從齊魯制藥集團獲悉,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提出,重視醫藥創新領域的“堵點”,可通過必要的國產替代進行解決。
李燕表示,目前,中國創新藥已進入全球第二梯隊前列,中國對全球研發管線產品數量的貢獻躍升至約14%,在全球排名第二。但生物制藥鏈條上的高端研發和產業化所需要的關鍵儀器、設備、耗材等,均嚴重依賴西方尤其是美國,一旦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產的核心設備目前還無法替代。人才是創新的關鍵,近一段時期,高端人才國際交往和合理流動出現重重障礙。
“中國生物醫藥創新面臨從關鍵設備缺失到技術人才屏蔽風險。”李燕建議,要前瞻性布局,大力推動技術突破和首臺套設備發展,打造一批掌握生物醫藥前沿技術的原材料生產企業和設備、儀器制造公司,做好“強鏈”“延鏈”“補鏈”,建立良好的產業生態系統。
李燕還建議,鼓勵生物產品研發和生產企業進行國產替代,當國產設備、儀器、物料和耗材質量接近或達到進口產品時,優先選擇國產品牌。同時,對采用進口物料和設備的在研和上市產品進行國產物料替換時,從國家層面給予法規、政策上的支持,確保高效快速實現國產化替代。出臺相關政策和具體指導原則,對為實現國產化而進行的變更,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非必要的對比研究要求。
除了疏通“堵點”問題,李燕還提出,中國生物醫藥創新存在原始創新短板,主要表現在創新研究缺乏有轉化意義的新機制、新靶點;臨床研究資源不足;研發聚集于熱門靶點現象明顯,普遍存在同質化等方面。
對于上述創新問題,李燕建議,加強基礎研究,強化以“新藥上市”為核心的醫藥創新。一方面,政府長期持續投入科研經費,加大基礎研究在研發總投入的比例。探索設立國家轉化科學促進中心,搭建基礎醫學到臨床研究的轉化橋梁。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走在全球前列、處于全球技術前沿的全新靶點和產品的開發,推動新一代抗體組合技術、創新雙靶點抗體技術、溶瘤病毒、高濃度生物制品皮下給藥技術、口服生物制劑等發展。尤其對進入臨床階段的在研產品,從國家角度給予政策、資金等大力支持。
李燕認為,藥品審批對于醫藥創新也十分關鍵,早一天上市就早一天得到大量投入的回報,但有時也會成為“瓶頸”。相較于國際先進,以及進口藥與國產創新藥的審評時長,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李燕建議,持續進行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提升審評審批的質量和效率,減少行政審批,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將更多責任賦予企業、機構和市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