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想當年丨《粉紅女郎》:經典女性群像戲
編者按:這里是一個懷舊劇場。
前幾日看新聞報道說,《欲望都市》又要拍電影版了,想來這首播于1998年的電視劇,可謂女性群像電視劇在西方電視史上不可跨越的“鴻溝”,即便后來《絕望的主婦》也獲得了極大的流行度和話題,但與《欲望都市》的前鋒前衛、大膽深刻而又細膩相比,還是難以望其項背。
國內近年來也不乏女性群像作品,有話題性,但論經典尚不如多年前的《粉紅女郎》。

《粉紅女郎》海報
這部先是于2002年在我國臺灣播出的電視劇,甫一上映便創下收視紀錄并受到熱烈歡迎,隔年在大陸播出,又乘勝追擊,勇得收視冠軍。
電視劇中的幾個主演火遍大江南北,該劇也成為爆款的現象級電視劇,讓劇中的形象直到如今依然是扮演者難以褪去的觀眾認知形象。
比如“萬人迷”的扮演者陳好,之后的所有角色,都沒有超越她這一風情萬種、性感睿智的古早“女神”形象。即便是后來同樣有話題的貂蟬形象,所得的評價也就是“漂亮”而已。現已幾乎息影的陳好,似乎“萬人迷”是其影視形象的唯一標簽了。

陳好飾演萬人迷
而“結婚狂”的扮演者劉若英,則借用了觀眾對這一形象深度認同,化身為文藝版的“結婚狂”,用“恨嫁”這一噱頭,不斷地在演唱會、書以及各種場合販賣和營銷這種情緒。或許在商業化地“感動”她自己的同時,也感動和感染了眾多孤獨而又期盼愛情的都市現代人。多年“孤單”、“盼嫁”之后,最終“老大嫁做商人婦”,有了可愛的孩子,還成為成功的導演。

劉若英飾演結婚狂
《粉紅女郎》這部電視劇,改編自漫畫家朱德庸的漫畫《澀女郎》。這個“澀”字在朱德庸的漫畫里面,既有“青澀”,亦有“苦澀”之意,代表著四個主人公的人生、心理和生活狀態。電視劇抽去了原著中的“澀”,代之以極有女性色彩的“粉紅”二字,將故事在戲謔與感動之中,呈現了都市女性的各式面貌。小二十年前的女性故事,于今依然有著警世的意義和共情的能力,足見電視劇所呈現女性故事的內核及其精神的延展,能跨越時間的考驗,這正是可稱經典的電視劇的價值之所在。
《粉紅女郎》的故事起自“結婚狂”方小萍在結婚典禮當日被新郎放了鴿子,在去商場尋找她的“落跑”新郎的過程中,發現其未婚夫卷走“男人婆”何茹男擔任策劃、“萬人迷”萬玲擔任模特的“流行時尚”的錢款。天真可愛的“哈妹”在路過這一時尚活動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別墅的促銷活動,于是這四個各有難處的女人就陰差陽錯地結緣住進了這個實際上還是毛坯房,質量上也有問題的別墅,開啟了一場都市女性生活百態的展演。

四個女人一臺戲,結婚狂(劉若英飾演)、男人婆(張延飾演)、萬人迷(陳好飾演)、哈妹(薛佳凝飾演)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粉紅女郎》里面的四個角色,無疑有些過于“人設”而不夠立體了。但是鑒于其改編自漫畫,又以有些漫畫元素的輕喜劇風格來表現這部電視劇,這種現而今看起來有些“瑕疵”的設定,完全是有其用意和與原著的血肉聯系的。
正是基于對于原著的“去粗取精”,保留了原著中對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畫,而之后的電視劇改編,也增加了內容的時代感與故事的豐滿性,使得由漫畫到電視劇的媒介形式的改變,擁有了骨架之上的肌肉紋理的魅力,整部電視劇可信可感,終于成就了一部經典的女性群像電視劇。
電視劇中,四個不同性格特點與行為方式的女人,“結婚狂”代表的是對婚姻的美好的追求和向往,“男人婆”代表的是對事業的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萬人迷”代表的是對美、對男女關系的通透認知以及自信,而“哈妹”則代表了對一些自己喜好與美好的追逐和青春的張揚與純潔。

古早的“壁咚”
這四種形象在同一部劇中,又得以交匯,合奏了一部和諧又互補的奏鳴曲。每一位觀劇的女性,都可以從這四位女性對友情、愛情、事業等的理解和處理中,尋到自身的折射和啟發。四個人是一個人,一個人又是四個人——借由這四個不同又各自偏執的女性形象,展現都市女性可能的樣貌。
然而如果電視劇僅僅是呈現這美好的一面,那么雖然可以激勵鼓舞人,但卻難以獲得更深程度的認同,也無法提升電視劇本身所蘊含的價值深度,使其成為經典。實際上,通觀電視劇之后,即便是歷經如此久的時間,可能更加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每一個華麗而又堅硬的人設背后,那隱藏的真實自我。

金句頻出
成年人的童話,總是有些自我欺騙的味道。于是我們知道“結婚狂”之所以熱衷于把自己嫁出去,實際上是對自己齙牙丑陋形象的自卑不自信;“萬人迷”對愛情的頻頻金句,實際上是來自情感經歷中深切乃至痛苦的領悟;而“男人婆”痛恨男人且一心撲在事業上,不過是受過愛情的傷之后的防護和禁錮;而那看起來沒心沒肺的“哈妹”,也有著凄慘的童年和身世。每個光鮮或刻板的表象的背后,實際上都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那個故事形塑和豐富了這個人物形象,從而使得不夠立體的人物設定,有其可以自洽的敘事邏輯和形象依據。
然而單單的人物形象的豐滿,實際上很難使電視劇成為女性群像劇的經典之作。更加重要的是,電視劇將女性形象的展演和時代的發展,以及作為每一個女性的愛情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認知相結合,在粉紅色的女性情感和體驗的包裝下,為觀眾們提供了一種/多種人生的解決之道。這種解決之道,即便是在今天,依然有其鮮活的價值和意義,并難以被其他同類題材的電視劇所超越,足見《粉紅女郎》這部電視劇在價值傳遞和思想內涵上的獨到之處。

劇中的一些評判,放在當下仍然適用。
它至少告訴我們,友誼是重要的。四個女孩子之間友誼的展現,是這部電視劇非常重要的一環。實際上,若干年后,女性之間情誼的電視劇不斷涌現,比如呈現兩人友誼的《還珠格格》、《流金歲月》,呈現多人友誼的《歡樂頌》、《三十而已》、《小時代》,可之后沒有一部劇在讓友誼在如此干凈純凈而不狗血的過程中,呈現如此多生活的維度,讓人相信女性的情誼和相互扶持的可能。
它至少告訴我們,愛情是重要的。從“結婚狂”方小萍屢次挫敗但從不言敗繼續尋找下一段感情的勇敢和決絕中,我們看到的是對愛的執著;從單單只為把自己嫁出去的執念,到對每一個“渣男”的全情付出,我們看到的是對愛的向往。而最后方小萍對羅密歐的那句“我跟你一起”的承諾,其實是她自己對于感情的堅定。那個看起來最傻的“結婚狂”身上,折射的是對愛情和婚姻所謂“經濟適用”的反諷。最丑最傻的方小萍,是最勇敢的。
它至少告訴我們,善良是重要的。都市生活中的各種爾虞我詐與勾心斗角,在城市化和商業化的氛圍中被不斷地放大,于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催生了彼此間的冷漠,善良變得虛擬而又縹緲。《粉紅女郎》故事中的四個人,用彼此的關懷和愛在與他人的接觸中,感化和影響著周圍的人,甚至使得劇中的“惡女”余露都洗心革面。這種善良為底色的人性,是希望,是理想,更應是現實的追求。
它更加告訴我們,希望是重要的。電視劇的最后,四位女主人公走出暫住的別墅。結尾是開放式的,它沒有告訴我們四位女主最后的走向和解決,但它實際上又通過女主之口告訴我們她們的未來——“結婚狂”依然會尋覓她的意中人,“男人婆”依然會拼搏她的事業,“萬人迷”會將美與自信繼續發揚,而“哈妹”依然不會停止對自己的喜好追逐。粉紅色的泡泡,依舊會在她們的天空和世界中漂浮,只要她們懷著愛和善意生活下去,這些泡泡就不會破滅,童話的故事也將繼續。這何嘗不是作為觀眾的你我的期許?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