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啪唧一摔,骨頭就折,老祖宗怎么就沒換個材料造人呢?
原創 小刀 果殼
如果要給人類對未來的執念列個名單,機械金屬骨骼必須擁有姓名。從漫威系列中的鋼鐵俠到《攻殼機動隊》中擁有“機械義體”的少佐,他們以鋼鐵合金取代人類現有的鈣質骨骼,成為超級人類。
作為一個曾經從單車上做拋物線落體、直接 pia pia 摔裂 7 根肋骨的人,不禁想追問一句:自然界那么多元素,為什么非要用鈣做骨頭,金銀硅鎳不香嗎?如果是金元素作為骨骼的主要成分,摔倒不就是鬧著玩兒的事了嘛。

如果摔了不會骨折,那就可以隨隨便便摔了。日常對話:
“今天您摔了嗎?”“在摔,勿cue。”
人類為什么選擇了鈣質骨骼?這得回到數億年前,從故事的開端說起。
骨骼崛起:說好的一起軟呢?
在幾十億年的漫長演化中,生命究竟是在哪一刻首次擁有了骨骼,我們至今還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至少在 6.35億~5.41億年前的埃迪卡拉時期,只有極小部分生物擁有骨骼,其余的大多數家伙仍是軟綿綿的。它們躺在海底,不擅長移動,各自以微生物席為食,彼此并不打擾。

埃迪卡拉時期生物群復原圖 | Ryan Somma
這樣的歲月靜好,隨著寒武紀到來而被打破。此時,地球變暖,海底植物增加,氧氣大量積累。這為地球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更適宜的環境,催生了體積更大、能夠快速移動、更耗氧的動物。生命種類和形態的暴漲,帶來了所謂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隨之而來的,是物種之間愈發激烈的競爭。狩獵者與獵物之間的角逐大量出現,攻守雙方都得加緊“升級裝備”。例如,它們需要更先進的視覺系統,精準定位對方。全身綿軟的狀態,也無法滿足迅速行動的需求。

有的生物則在此時發展了挖洞躲避的能力,如已經滅絕的加拿大蟲 Canadaspis,這讓它們能向下開發生存空間 | Claire H. / Wikimedia
它們必須把自己支棱起來,用硬構造支撐身體。就這樣,為了吃到和防止被吃,骨骼成為了演化之路無可避掉的一環。
制造骨骼:誰是“天選之子”?
骨骼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們不妨將數千數萬年的歷史,濃縮到寒武紀海底一只小蟲子的身上——就強行給它取名“托尼”好了。不論作為捕或被捕的一方,想要在寒武紀這個修羅場里活下來,托尼都必須讓自己硬起來,它的出路之一是生物礦化——沉積礦物,制造堅硬的身體結構。

不知道托尼長什么樣子,但在寒武紀早期,大部分小蟲子都長得恍恍惚惚,例如這個在云南澄江生物群發現的云南火把蟲(Facivermis yunnanicus)| Franz Anthony
生物礦化在很久之前就已經發生,但其馬力全開還是在寒武紀。此時氣溫上升,冰川融化,海水侵蝕海邊的沉積巖,將巖塊中的鈣、鐵、鉀等金屬離子帶到海水中,這為托尼們提供了豐富的礦物質原料。
但要用哪一類礦物質,托尼還有很多選擇。
選擇一:沙粒碎片和植物殘骸
如果托尼要求不高,可以用分泌物將沙粒碎片(如云母)和植物殘骸黏在身上。雖然手法湊合,工藝粗糙,但也不失為一種早期的外骨骼(外殼)造型。

寒武紀早期,將云母片黏起來作為“外殼”的小蟲子 Onuphionella durhami | Signor & McMenamin
選擇二:鐵化合物
如果托尼是個真·頭鐵的小蟲子,可以選擇鐵質外骨骼。例如鱗角腹足蝸牛,不僅腳上覆蓋硫化鐵鱗片,軀體還有三層外殼,從外而內分別是硫化鐵殼、有機角質層和鈣質殼。

必須擁有圖片的鱗角腹足蝸牛(Chrysomallon squamiferum)| Kentaro Nakamura et al.
選擇三:二氧化硅
托尼還可以成為硅基生命一代目,用二氧化硅打造外骨骼,例如放射蟲。

放射蟲類化石 | Shan Chang, Qinglai Feng, Lei Zhang
選擇四:鈣化合物
不過,上面所說的例子都少見,最主流的選擇還是鈣化合物。因為對于普通小蟲子托尼來說,它在選擇礦物質時,需要考慮諸多現實因素:
首先,這種元素在環境中的含量必須足夠高;其次,有機體要能夠在細胞層面運輸、調控、利用它們,才能制作生物礦化物。
在骨骼演化之始的海洋環境中,鈣離子含量豐富;而且幾乎所有細胞都可以調控生物體內部的鈣質水平。自然界存在最廣泛的碳酸鈣礦——方解石和霰石,因此成為生物礦化的主要來源,是托尼們制作外骨骼的首選。
至此可以回答,在演化之初,我們的蟲子祖先嘗試過用各種礦類來打造外骨骼。但可能是當時的海洋環境和大多數生物體內本身的機理,讓鈣質骨骼成為最大贏家。

寒武紀早期的小殼化石,是托尼們的重甲(外骨骼)| Precambrian Research
生物礦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礦物質的沉淀和生長,需要各種蛋白質的參與。在演化進程中,更改礦物質非常困難,這就像一個大型工廠突然改做其它產品,所有相關的設備都必須調整和更換,成本太大。
到現在為止,骨骼的生成已經和環境非常契合,沒有理由再做改變。鈣質骨骼不僅出道即王者,還成為了長盛不衰的“天選之子”。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帶有外骨骼的生物大量出現 | Carel Pieter Brest van Kempen
骨骼啟示:硬才是王道霸業
生命對光的感知,誘使視覺的出現和演化,這如同推翻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引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骨骼的出現,則如同綠巨人浩克變身,拔地而起,撐起演化之路的強勢突破。這兩者是演化的結果,反過來又成了演化的動力,促使更多物種出現。
在骨骼化的道路上,我們越走越遠。今天看到的昆蟲如蝗蟲和蟑螂、甲殼動物如螃蟹和蝦、腹足動物如蝸牛、雙殼動物如蛤蜊等,殼就是它們的外骨骼。

蟬在樹上留下的外骨骼 | Sputniktilt / Wikimedia Commons
內骨骼的演化也幾乎同時發生,出現了脊椎動物這一分支。有了脊椎的支撐,大型脊椎動物開啟了對陸地的征途。在離開大海后,億萬年間,生命在陸地開拓、協作、追逐和相互絞殺,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大滅絕后,最終演化出背骨直立的人類。
2014 年,古生物學家在紐芬蘭島發現了 5.5 億年前的遺跡化石。軟綿綿的不擅移動的埃迪卡拉動物們,在上面留下了無規則的活動痕跡。我們仿佛看到,它們由于沒有硬殼支撐而跌跌撞撞地摸索,由于神經系統未演化,它們無法感知周圍環境,亦無法與近鄰打個招呼。

埃迪卡拉時期的化石。由于這一時期只有很少的生物擁有外骨骼,其他軟綿綿的動物幾乎不可能被保存下來,因而現存的化石主要是遺跡化石,它們記錄了古生物活動時留下的遺跡或遺物 | Calla Carbone and Gut M. Narbonne
在這層化石上方 1.2 米處,痕跡變得有規律,密集地排布在沉積巖上。其中有一條彎彎曲曲的痕跡線,在某個節點后突然變得筆直。
古生物學家猜測,這可能是寒武紀一只小蟲子留下的活動痕跡。它或許突然發現獵食者,迅速逃離;或者直接被捕食者拖走。這一條筆直的痕跡,很可能是因為有了硬的骨骼才可以留下。在一次次的絞殺中,自我升級,努力突圍,這就是生命在演化史上的漫漫征途。

寒武紀節肢動物的抓痕 | Calla Carbone and Gut M. Narbonne
沒有人能夠精準推算,這 1.2 米對應著多長的時間;僅憑化石證據,也難以拼湊出骨骼演化的全貌。但我們可以謹慎地說,擁有骨骼的生命,就在這 1.2 米之間大量出現,不斷繁衍——而它們的后代之一,剛剛敲下這行字。
想一想,5.4 億年前的小蟲子面對強大的對手,為自己打造了一副骨骼,讓命運俯首;而今的我們,繼續在科幻世界里期翼機械骨骼的出現,渴望用它筑起巨浪之中船體的鋼骨之撐,擁有對命運的掌控。

機械骨骼已經成為了科幻作品里的常見設定 |《攻殼機動隊》
遙遠的過去和無可預想的未來,仿佛就在此交疊。
參考文獻
[1] Ben Yang, Michael Steiner b, Maoyan Zhu c, Guoxiang Li c, Jianni Liu d, Pengju Liu. 2016. Transitional Ediacaran–Cambrian small skeletal fossil assemblages from South China and Kazakhstan: Implications for chronostratigraphy and metazoan evolution. Precambrian Research, 285: 202-215
[2] Carbone, C and Narbonne, M. G. 2014. When Life got Smart: the evolution of behavioral complexity through the Ediacaran and early Cambrian of NW Canad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88(2): 309-330.
[3] Chang S, Feng Q, Zhang L. 2018. New Siliceous Microfossils from the Terreneuvian Yanjiahe Formation, South China: The Possible Earliest Radiolarian Fossil Record.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9(4): 912-919.
[4] Dzik.J. 2007. The Verdun Syndrome: simultaneous origin of protective armour and infaunal shelters at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transition in Vickers, R. P. & Komarower, P. (ed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diacaran Biota.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86, 405–414.
[5] Fox, D. 2016. What sparked the Cambrian Explosion? Nature, 530: 268-270.
[6] Porter, M. S. 2007. Seawater Chemistry and Early Carbonate Biomineralization. Science, 316 (5829): 13.
[7] Signor, P.W. & McMenamin, M.A.S. 1988. The Early Cambrian worm tube Onuphionella from California and Nevad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62: 233-240.
[8] Watson, T. 2020. These bizarre ancient species are rewriting animal evolution. Nature, [online] Volume 586, p. 662-665. Available at: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985-z [Accessed 15 Jan. 2021].
[9] Wikipedia. 2020. “Cambrian.”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12, 202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mbrian.
作者:小刀
原標題:《啪唧一摔,骨頭就折。老祖宗怎么就沒換個材料造人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