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包湯圓、做燈籠……“洋居民”與“原住民”在上海花樣鬧元宵
今年的元宵節,你會怎么過?
中國人傳統過年是以除夕夜的鞭炮開始,以正月十五上元夜(也叫“燈節”“元宵節”)的彩燈收尾。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民間習俗。
家住閔行華漕鎮的朱偉杰早早地就把“洋鄰居”招呼到家里來,大家一起包湯圓、做燈籠,感受濃濃的中國年味。而楊浦少年宮,正在舉辦一場非遺傳承體驗活動,老師們猜燈謎、玩套圈,品味獨特的中國味道與記憶。
“洋居民”感受原汁原味中國文化
2月25日晚,居住在上海市閔行區華漕鎮的“洋居民”齊聚美國學校教師朱偉杰家里,制作兔子燈籠、學習包湯圓、欣賞葫蘆絲表演……提前過起了原汁原味的元宵節,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自2017年起,華漕鎮已連續舉辦四屆趙家村嚴家灣“春晚”,每次特邀“洋居民”參加,讓他們感受地道的中國新春氛圍;由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性,今年雖然暫停了趙家村嚴家灣“春晚”,但新春氛圍卻絲毫沒有減弱。

外國居民正在扎兔子燈。 本文圖片均為 閔行區 供圖
在元宵節來臨之際,居民朱偉杰邀請了她的“洋鄰居”來家里一起歡樂鬧元宵。
兩年前,朱偉杰和她的老公從國外搬到華漕鎮工作、生活。朱偉杰表示,“這兩年,華漕變化真的太大了,國際化的配套設施全跟上了。”為了讓“洋鄰居”一起過元宵節,朱偉杰特地準備了此次活動,一起動手包湯圓、做燈籠,感受元宵喜樂。

外國居民體驗包湯圓

參加活動的“洋居民”都非常享受這次元宵Party,“今天的活動就像一個大家庭聚會一樣,我以前從來沒做過湯圓,今天第一次嘗試,非常有趣。”來自加拿大的Karolina Pek說道。
面對一個“洋居民”和“原住民”交織在一起,多元文化共融共存的國際化社區,華漕鎮黨委書記吉玉萍坦言,治理秘訣就一個字:人。“我們一直在探索針對外籍人士的居民化管理,關注人的需求,追求共建共治共享。”
用舌尖和指尖上的年味感受非遺傳承
民族工藝館內,教師們動手體驗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學扎兔子燈、學剪“福”字和“牛”字。走廊里營造出濃厚的元宵氣氛,教師們通過猜燈謎、玩套圈,品味獨特的中國味道與記憶。

上海市楊浦區少年宮教職員工在扎兔子燈。 澎湃新聞記者 張呈君 圖
食堂里也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在非遺教師的指導下,小伙伴們不僅完成了傳統元宵的制作,還創意十足地捏造出花樣小牛、玉兔湯圓,真是樂“宵”遙哉。
楊浦區少年宮主任、書記葛琛靜表示,組織全體教職員工通過浸潤式學習體驗,感受“指尖”和“舌尖”上的年味,共度元宵佳節。“希望少年宮全體教師通過本次非遺傳承體驗活動,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楊浦區少年宮教職員工體驗非遺傳承剪紙活動。 澎湃新聞記者 張呈君 圖
葛琛靜介紹,少年宮的老師既是課程的開發者又是體驗者、參與者,“手腦并用的背后就是溫度和情懷”,希望通過強化老師的家國情懷,文化的自信、自省和自覺,擴充校外教育,反哺校內教育。用藝術和人文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打下亮麗的底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