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年有三百天在洱海,他投身洱海保護治理研究十多年
“如果要在洱海這個團隊做帶頭人,要熱愛洱海、要有犧牲精神。王欣澤365天有300天左右在洱海,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孔海南這樣形容王欣澤。
2月25日上午,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首席研究員王欣澤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2007年,王欣澤隨孔海南來到大理。4000多個日夜,他始終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洱海保護治理研究。
在上海交大牽頭實施的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水專項洱海項目中,王欣澤分別作為技術骨干和課題負責人承擔項目研究工作。
在洱海流域與湖泊主體水環境質量分析與評估工作中,王欣澤針對湖區的19條垂線38個監測點位和流域內入湖河流(含重要溝渠)的62個監測斷面開展大量現場取樣和分析,系統的數據積累為決策提供科學支撐。
他研發了以污水處理和濕地修復為核心的符合洱海治理需求的多項實用技術,并進行工程示范。為解決洱海流域的面源污染問題、入湖河流的水質問題和重點湖灣的生態修復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豐富了洱海流域的技術儲備,幫助解決洱海怎么治的問題。
“以一個人去影響一群人,以一個團隊去影響一個地域,這是身為教師才有的能量裂變和幸福感。”王欣澤說。
作為洱海治理團隊的帶頭人和博士生導師,王欣澤把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從教室帶到洱海邊,通過現場實驗和研究學習,結合自己的專業研究為洱海治理集思廣益、出謀劃策,為洱海保護治理培養優秀人才。最初,他們租用民房改造成簡易實驗室,如今,高原湖泊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已經初具規模。
在多方不懈努力下,洱海水質發生了令人欣慰的變化,洱海Ⅱ類水月份從“十一五”期間的21個月增加到“十二五”期間的30個月。洱海研究成果被列為“十一五”期間水專項標志性成果之一,形成專利技術數十項,成果獲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到了“十三五”期間,洱海全湖水質實現32個月Ⅱ類,水質良好月份逐年增加。2020年,洱海湖區沉水植被面積恢復到34平方公里,湖體年均透明度上升到2.1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