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鯊魚和鰩魚數量急劇下降,全球行動迫在眉睫
Share to WeChat

蝠鲼的數量在過去的20年里急劇下降。圖片來源:Jeff Rotman / Alamy
大洋性鯊魚和鰩魚生活在遙遠的深海中,一般人可能永遠沒有機會親眼見到。但其中一些物種,例如大白鯊和蝠鲼,是最令人贊嘆和敬畏的海洋生物。幾千年來,遠離陸地的生活環境讓這些動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開人類。但二十世紀50年代初以來,工業化捕撈船隊已經能夠到達遙遠的水域,并掌握了開發全球所有海域的能力。
對它們的魚肉、魚翅、鰓板和魚肝油的需求不斷上升,導致約30個鯊魚和鰩魚種群的漁獲量急劇飆升。幾十年來,海洋生物學家一直在發出警報,但他們的警告往往局限于區域性的趨勢。現在,新的研究把不同的數據線索匯集起來,對全球公海鯊魚和鰩魚種群進行了分析。
1970年以來,全球大洋性鯊魚和鰩魚豐度下降了71%。研究涉及的31個物種中一半以上目前被認定為瀕危,甚至是極度瀕危。相比之下,1980年只有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姥鯊這一個物種被認定為瀕危。這些赤裸裸的統計數據表明,這些海洋頂級捕食者的未來正在迅速惡化。
一落千丈
這項研究綜合了大量數據,讓我們首次從全球角度了解大洋性鯊魚和鰩魚的種群發展趨勢。利用《生物多樣性公約》(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跟蹤全球目標而建立的指數,研究人員對兩個生物多樣性指標進行了計算,并用最先進的模型估計物種相對豐度的走向。其中一項指標整合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38年來對這31個物種的評估。
結果顯示,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鯊魚數量急劇下降。僅過去半個世紀,遠洋白鰭鯊等曾經數量巨大的物種在全球范圍內數量下降了75%,而瀕危物種灰鯖鯊的數量則減少了約40%,它們的魚肉和魚鰭價值甚高。蝠鲼種群遭受的損失更大。

A shark fin wholesaler in Hong Kong (Image: Kike Calvo / Alamy)
該研究將這些物種種群數量下降歸因于過度捕撈。研究人員發現,延繩釣等捕撈方式的強度增加了兩倍以上。延繩釣使用的釣繩可長達100千米,并帶有1200個餌鉤。全球每天有數千艘延繩釣漁船在使用這樣的釣繩,它們或是有意捕捉公海上的鯊魚,或是在捕撈其他海洋生物時兼捕了鯊魚。
研究還發現,越來越高比例的鯊魚被不可持續地捕撈。但尤其令人擔憂的是,研究分析不包括未報告的漁獲量,這意味著被漁船殺死的鯊魚和鰩魚數量可能被低估,這些物種的實際減少情況可能更糟。與大多數硬骨魚不同,鯊魚和鰩魚繁殖的后代較少,且生長緩慢,其繁殖速度顯然趕不上目前的工業化捕撈水平。
監管公海捕撈
恢復這些種群需要人類立即采取影響深遠的行動。顯然,過度捕撈的速度已經超過了漁業管理措施和貿易法規的執行速度。考慮到大多數大洋性鯊魚和鰩魚都是在不屬于任何國家管轄的公海被捕撈的,保護措施要想發揮作用,就需要參與漁業管理組織的捕撈國家達成協議。
但這項最新研究也顯示,負責管理大洋性鯊魚和鰩魚種群的組織——區域性金槍魚漁業管理機構所實施的捕撈限額距離科學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就在2020年11月,歐盟和美國政府就阻止了一項北大西洋灰鯖鯊的捕撈禁令,而科學證據明確表明,此舉是恢復這一瀕危物種種群的第一步。
為恢復大洋性鯊魚和鰩魚種群,必須立即采取嚴格的措施和執法行動,禁止此類漁獲登陸,最大限度減少其成為兼捕對象的可能。減少意外捕獲的鯊魚和鰩魚數量至關重要,但極具挑戰性,尤其是延繩釣這種無差別的捕撈方式會在無意中捕獲許多不同物種。這意味著禁止故意捕撈本身可能效果有限。一種解決辦法是改進漁具以及捕獲鯊魚和鰩魚后進行放生,這能為它們創造更好的生存機會。
研究還指出了一項同樣重要的措施,即禁止捕撈船隊進入大洋性鯊魚和鰩魚的熱點地區。2019年發表的研究重點指明了此類熱點與捕撈航線重疊的區域。在聯合國的主導下,各國正在就一項公海公約進行談判。該公約將建立禁漁海洋保護區,從而保護公海上的受威脅物種。希望這項新的研究能夠督促國際社會在為時未晚之際亡羊補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