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單身不友好包含的氣氛組惡意,私人問題請留給私人
原創 博士寶寶寶寶 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
摘要:想到我表姐和表哥,專家和輿論就放過這些年輕人吧,別那么熱心于他們的單身了。性別比、城鄉差別、彩禮內卷才是真問題。公域私域清楚分開,解決那些阻礙著自由結合的結構性問題,把作為私人問題的愛情婚姻留給私人,這是一個開放社會對年輕人應有的友好與善意。大學生返鄉日記,今天推出華中科技大學曹旭晨同學的觀察,歡迎大學生投稿,作品請發到2098317491@qq.com

曹旭晨(華中科技大學學生)
逢年過節,很多年輕人最怕的就是親戚三問:今年多大了?有男(女)朋友了嗎?準備什么時候結婚?今年過年這樣的聲音也時不時出現,讓我還沒結婚的姐姐頗為頭疼,每到被問及的時候,表姐只能尷尬一笑,轉身去廚房幫忙。除了表姐,由于疫情不能回鄉的表哥也一直是大人們擔心的對象,表哥剛過30歲,用流行的觀念判斷,是標標準準的“剩男”一枚。
“剩男”“剩女”當然不是個例,而是一種現象,伴隨著這種現象的是濃厚的價值判斷。當這兩個詞出現的時候,更多的是對大齡青年“嫁不出去”和“娶不到媳婦”的調侃和戲謔。在現實的折射和媒體的強化塑造之下,農村剩男和城市剩女的概念更加被強化,并且總是與一些標簽捆綁在一起。
學者盧菲在《“剩男”“剩女”媒介形象建構差異研究》中提到一個觀點,媒介對“剩男”“剩女”的關注出現明顯的極端趨勢。高學歷、高收入、高年齡的城市“剩女”以及“低收入”“低學歷” “低素質”的農村“剩男”成為媒介建構的重點。我們總是看到媒體想讓我們看到的世界,忽略了農村“剩男”的多樣性,忽視了其學歷、職業、經歷給其帶來的不同身份。對于城市剩女也是如此,習慣于用男性視角去評判女性的社會,外在條件成為衡量她們的標準。
一直覺得,剩女是個偽問題,農村剩男可能才是真問題。現在輿論有一種趨勢,就是對單身極不友好,把單身當成了一種問題,在“集體催婚”“告別單身”“單身是錯”價值判斷中談論剩男剩女問題。有人批評當代婚姻的三大勁敵:已婚者不安心,未婚者不甘心,旁觀者太熱心。確實如此,從文學作品、綜藝節目、七大姑八大姨審視,很多人對單身的人太熱心了,閑得沒事,吃飽了撐的。
其實社會對單身的想象很多都是錯的,很多單身者過得挺好,享受一個人的自由,不缺追求者。沒遇到合適的人,將就湊合著在旁人綁架下把自己給嫁出去然后在婚姻里纏斗,給孩子一個破碎的家庭,那才是不負責任的悲劇。單身怎么了?單不單應成為一個人的絕對隱私,就像現在不能隨便問別人收入、年齡一樣,也不能隨便問別人婚姻和戀愛狀態,向別人施加壓力。媒體也少用那些帶著歧視和壓力的詞語,創造一個尊重個人自由、友好的媒介環境。
作為自由選擇的單身,不是社會問題,要關注的是那些阻礙著自由選擇的社會因素,也就是“剩”的真問題。特別是農村剩男,媒體報道,農村光棍太多,除了“剛性剩下”找不到對象外,很多人卡在了結婚一環。彩禮、房、車,算下來確實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不依靠父母,很少有適婚年齡的男青年可以自己承擔這些支出。加之男性數量多于女性,競爭越來越激烈,導致彩禮成為比拼的一環,給了許多家庭和青年巨大的壓力,也讓結婚越來越物質化。有媒體認為,男性在婚姻中的競爭并不一定是年齡的擠壓,而可能是有錢、有資源的男性對相對弱勢的男性的擠壓,在目前中國城鄉差異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可以理解為城市男性對農村男性的擠壓,也可以理解為農村男性的“內卷”。
關注這些深層的真問題,比隨意拉郎配、以為隨便把男女作為“資源”撮合到一起就解決問題的“餿主意”重要多了。之前,有媒體發文《過年回鄉調查:有些農村娶媳婦要100萬》,采訪某專家,這專家開出一個滑天下之大稽的藥方:城市“剩女”多,農村“剩男”多,要促進城鄉人口雙向流動,可將農村“剩男”進行技能培訓,“輸出”到女性集中的行業和地區。如此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張口閉口“輸出輸入”,是把人當人嗎?這是對單身的另外一種不友好,將婚姻物化,對人的貶低。
想到我表姐和表哥,專家和輿論就放過這些年輕人吧,別那么熱心于他們的單身了。性別比、城鄉差別、彩禮內卷,包括窮,才是真問題。公域私域清楚分開,解決那些阻礙著自由結合的結構性問題,把作為私人問題的愛情婚姻留給私人,這是一個開放社會對年輕人應有的真誠、友好與善意。
用文字和視頻記錄家鄉的變化和身邊的年味,“大學生返鄉日記”專欄歡迎大學生投稿,避免無病呻吟的抒情,多點兒深度和質感,專業分析,田野觀察,以小見大。投稿請發到2098317491@qq.com
曹林評論寫作直播課系列
在近20年的評論寫作中,我積累了一些寫作經驗,在幾大名校10年來的評論教學中,我把這些經驗梳理和萃取出來,形成一些方法論層面的技巧,適合高考議論文、考研評論、申論寫作、新聞評論的寫作提升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歡迎進入千聊“評論員曹林的直播間”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
《時評寫作十六講》是我評論從業近20年、評論教學近十年的一次全面和深入的梳理,每一講都涉及評論寫作的理論講解與思維訓練,對實踐進行了萃取和提煉,總結出學習者可以把握的“抓手論”“身材論”“鉤子論”“包袱呼應論”“網狀案例論”“邏輯單鏈論”等實操技巧。本書得到了諸多北大學生、高中生家長、評論課教師、高中語文老師、新聞學院院長和資深評論員的推薦。
原標題:《對單身不友好包含的氣氛組惡意,私人問題請留給私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