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石窟寺專項調查記|抖落千年塵埃,山東新發現18處摩崖造像
國家文物局近期組織開展了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據澎湃新聞了解,截止目前,共計完成4532處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現場調查工作,覆蓋了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資料的80.96 %,已完成1366份調查報告。《澎湃新聞·古代藝術》近期陸續呈現這些調查的成果與現場。
山東的石窟寺中有相當體量的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佛寺石刻造像,白佛山石窟造像,駝山石窟造像、葛山摩崖刻石,文峰山摩崖刻石等。在此次石窟寺專項調查中,山東省累計調查石窟寺及摩崖造像181處,新發現18處。

2020年12月2日濟南千佛崖,測繪、記錄要全面、精準無誤
“天寒地凍,草木凋零。一隊隊人馬卻迎風冒雪,艱難穿行在人跡罕至的山野深處,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在丘陵山地,在海岱之間,深深地足跡,記錄下文物工作者保護摩崖石窟的一幕幕。”

2020年12月2日泰安東平縣鏵山石刻造像
山東省石窟寺調查工作始于2020年9月,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啟動了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指定明清官式建筑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曲阜分基地(由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建設運營)、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作為調查工作的專業牽頭單位,組建四個調查小組,編制山東省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方案,召開專題座談會,組織相關人員培訓,對山東全省1911年以前開鑿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不可移動文物展開調查研究,重點為宋代以前石窟寺,既包括已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也包括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11月21日山東泰安東平縣首次實地調查,正式拉開山東省石窟寺現場調查的序幕。

2020年12月9日,雪中勘察濟南石佛峪造像
山東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物大省,從東漢到盛唐,從宋代至民國,歷代均有開鑿,體系完整,內涵深厚。山東的歷史遺存主要集中分布在濟南長清、煙臺萊州、濰坊青州、沂蒙山區等地。據初次摸排及現有三普數據,山東省現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163處。
調查小組工作人員介紹,此次面向全省用時近兩個月的戶外調查,既完成了山東省石窟寺專項調查163處原定任務,還完成了266處石刻核查任務,累計調查石窟寺及摩崖造像181處,新發現18處,調查組超額完成調查任務。

2021年1月 濟南東佛峪摩崖石刻造像,因無信號無人機無法使用,只能這樣拍照
濟南新發現石窟寺遺存占比最多
本次調查中收獲最多的就是濟南市了。新發現的18處石窟寺遺存濟南占14處,臨沂市、泰安市新發現4處。濟南市長清區石秀山北宋摩崖石刻、團山摩崖造像,臨沂市郯城縣黑龍潭由吾仙洞石窟等。
許多石窟的發現都出于偶然,并在調查中揭開面紗。如濟南長清區石秀山南麓石秀山石刻畫像的發現,2020年6月,當地文物保護干部最近到陸家莊走訪時,從村民處偶然得到這一線索。由于石刻畫像深藏在山中,此前一直沒有被文物保護部門發現,目前長清區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已將該石刻畫像納入保護范圍。調查組在2020年底走訪時當地村民說:“村里的老人都知道山上有個畫,我年輕的時候還爬上去看過。”近期因為附近要打造山體公園,他們就將原來的雜草、灌木等都清理走了,這個石刻才再次展現在人們眼前。

濟南市長清區石秀山北宋摩崖石刻

濟南市長清區團山摩崖造像

臨沂市郯城縣黑龍潭由吾仙洞石窟
濟南的石窟遺存一直比較豐富,濟南佛教石窟寺和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區,以千佛山、佛慧山、玉函山、黃石崖和龍洞為最多,時代最早的是黃石崖,開鑿在北魏晚期,最晚的是佛慧山,雕鐫于北宋時期。數量最多的是隋代的開鑿的,多集中在千佛山和玉函山。

千佛山佛像 圖片來自博客
時代最早的黃石崖在千佛山的南鄰,屬于千佛山風景區,因山石呈黃色而得名。黃石崖造像主要是摩崖造像,另外還有一座小型石窟。摩崖造像直接雕刻在比較平整的山石上,多以淺龕的形式,將佛和菩薩像雕造其間,組合形式一般是“一佛二菩薩”的樣式,也有單體的小坐佛。從造像題記所見,這里的造像開始于北魏的正光四年(公元523年),結束于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前后延續了17年。

黃石崖 由天然山洞改造的石窟
佛慧山保有濟南年代最晚的石窟,海拔460米,登臨山頂可俯瞰泉城。山陰絕壁上有摩崖巨佛頭像,像高7.8米,寬4米,開鑿于北宋景佑二年。佛慧山下原有古剎佛慧寺,明初開為開元寺,現已湮滅,僅存遺址。佛慧山遺址處巖壁上,有唐代造像多尊,遭文革破壞。

佛慧山
兵分四路,50人同時奔赴全省16地市
石窟遍布各省,在這次調查,山東的考察小組兵分四路,4個小組50多人同時奔赴全省16地市。因為要在三個月之內考察完成,大家在12月的北方進山尋窟。齊魯大地萬物蕭瑟,寒風凜冽。一隊隊人馬迎風冒雪,艱難穿行在人跡罕至的山野深處。
一組人員負責濟南、德州、濱州三市46處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工作,二組人員負責青島、煙臺、威海、日照等市30處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工作,三組人員負責淄博、濰坊、臨沂、東營等市46處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工作,四組人員負責泰安、濟寧、棗莊、菏澤、聊城等市41處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工作。
考察小組成員、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孔凡東介紹,考察所經之處步步驚心,有的山石陡峭,無路可走,只能艱難攀爬,因為山路崎嶇溝壑縱橫,工作人員要長途跋涉常常是胸悶氣短,很多成員都感冒發燒、雙腿難邁。而在路途中,沒時間下山吃飯,大家只好在瑟瑟寒風中,面包,火腿腸,餅干,便是一頓湊合的午餐,有時候一天要連續攀爬三四個山頭,挑戰著每個人的生理極限。

2021年2月2日 濟南長清金牛洞

為了節省時間常常在野外草草地吃頓盒飯或面包
“每個小分組的人員結構合理,專業帶頭、計劃安排、技術配套、后勤服務有機聯動、運轉高效,既保證了調查任務的順利開展,又各自互相補充、互相學習,另外,當地積極配合,包括文物主管部門、各街道村辦、野外登山考古調查愛好者以及調查點附近居民,給調查帶來提供基礎資料、接待、向導、信息補充等諸多幫助。調查組在野外調查中還真正做到了全覆蓋,此次調查對象既覆蓋了山東省三普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信息,又覆蓋了國家局、文研院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信息,而且還通過當地文物工作者、網絡搜集、學術論文等渠道尋找蛛絲馬跡,共獲得了三普后新發現18處。”孔凡東說。
目前,野外調查基本結束,下步將緊接著展開數據登錄、信息統計、報告撰寫等工作。
抖落千年塵埃
山東的石窟寺中有相當體量的石窟寺為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公布的有大佛寺石刻造像,白佛山石窟造像,駝山石窟造像,北朝石造像及碑刻,經石峪、無字碑及摩崖刻石,濟寧漢碑群,鐵山、崗山、葛山摩崖刻石,文峰山摩崖刻石;1992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司里山摩崖造像,徂徠山摩崖石刻,理明窩摩崖造像,蕭大亨墓地石刻,龍洞、東佛峪摩崖石刻造像,蓮花洞石窟造像,丈八佛,水牛山摩崖石刻,嶧山摩崖石刻群,云門山石窟造像,石門坊造像群,韓氏墓地石刻,槎山千真洞石刻,圣經山摩崖石刻,圣水巖石刻造像,神仙洞石窟造像。
長期以來,因石窟寺大多數都在荒郊野外,地質條件多樣,賦存環境復雜,受危巖、裂隙、水害、風化等因素的影響,整體狀況堪憂,而且山東的許多石窟都是摩崖石刻,山體如果風化坍塌,上面刻畫的文字和佛像也將不復存在。
如山東泰安市的石窟石刻類文物,除了知名度較高的泰山上的石刻外,泰安的石窟寺及石刻類文物保護單位大多處在遠離市區的山崖上,也給保護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如東平司里山,依巖鐫刻的佛像非常莊嚴美麗,造像集中在山頂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塊巨崖周圍,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如按年代劃分,則東崖多為北齊、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為北齊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寶冠,面相渾厚,手施說法印,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倚座于寬平座上,被稱為“中原北齊第一佛”。

北齊一佛二弟子像 圖片來自“山東東原田野”的博客

東平司里山鐫刻的佛像 圖片來自“山東東原田野”的博客
調查小組也對膠東半島如青島、煙臺、威海、日照等市30處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工作。山東煙臺牟平昆崳山西北隅煙霞山的煙霞洞原為自然造化所成,后人工略加雕鑿,洞口向南,上方鐫“煙霞”二字。洞室橢圓,高三米,長七米,洞右壁刻“煙霞洞”三大字,洞內供奉著“七真人”雕像,本次考察夜中探訪了煙霞洞。

2021.1.16牟平煙霞洞工作視頻
石窟寺調查小組介紹,目前山東省石窟寺保護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石窟寺數量多、分布廣、價值高;二是地質構造活躍、石窟工程地質體條件多樣、保存環境復雜;三是石窟寺滲水、危巖、裂隙、表層風化嚴重,安防工作壓力大;四是保護、管理、利用、研究力量較弱,專業機構、專業人員缺乏、保護人才匱乏,急需進一步推動石窟寺及石刻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
抖落千年塵埃,孔孟之鄉山東石窟摩崖造像正掀開她神秘而朦朧的面紗,姿態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