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湖州吳興:GDP破千億后,如何讓“長三角之心”迸發新動能

吳興區局部 本文圖均為 吳興區委宣傳部 供圖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浙江湖州市吳興區提出將打造“長三角之心”作為城市發展的目標,其底氣和勇氣何在?
吳興取自三國時期“吳國興盛”之意,元代書畫家趙孟頫的書法長卷《吳興賦》備受推崇,讓“吳興”廣為人知。吳興是湖州的古稱,如今“吳興”已成為湖州市中心城區、主城區的稱謂。2020年吳興區GDP達1001.6億元,是湖州市首個GDP超千億的區縣(市)。
除身處長三角地理中心外,吳興區還有諸多亮色:位列全國城鄉統籌百佳縣市第一名;全國社會治理百佳示范縣市第六名;湖州奪得全國文明城市復評地級市第一名,80%迎檢點位于吳興……不僅如此,商合杭鐵路通車,滬蘇湖、湖杭鐵路等交通要道開建,讓吳興躍升為長三角支點型城市。
勾勒當代“吳興山水清遠圖”
“昔人有言:‘吳興山水清遠’,非夫悠然獨往有會于心者,不以為知言”——這是趙孟頫為《吳興山水清遠圖》配文的開篇首句,他通過“圖”、“記”呼應,將吳興山水的清遠勾勒得淋漓盡致。
吳興的過往很輝煌,它是絲綢文化發源地,錢山漾遺址出土了4000多年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蠶絲織物,2015年被命名為“世界絲綢之源”。吳興是茶文化發源地,茶圣陸羽在此著寫《茶經》。吳興是溇港文化發源地,2016年太湖溇港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吳興是書畫之源,曾哺育和吸引了曹不興、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趙孟頫等一大批書畫大家。
吳興一度也為追求GDP而“野蠻生長”,出現“村村點火、處處冒煙”景象,印染、化工和蓄電池等高污染排放企業隨處可見。湖州石灰石資源豐富,隨著上海浦東大開發后對建筑石材旺盛需求,大大小小的石礦如雨后春筍般冒出,造成山體植被毀滅性破壞,粉塵污染水源后流入太湖。
作為太湖的主要水源地,入湖水量的60%來自于湖州。在那個年代,由于湖州的礦山粉塵以及紡織業、養殖業和餐飲業等污水直排,致使太湖的水質常年為劣五類水,由此帶來水體的富營養化,滋生藍藻。2007年太湖藍藻大規模爆發,直接導致無錫全城停水。
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八八戰略”,其中重要一條為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這一年,湖州市區改名吳興區。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湖州安吉縣余村調研,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2006年8月2月,習近平再赴湖州考察南太湖開發治理工作。
此后,吳興區迅速壯士斷腕關停不符合規定的礦山開采,為保護太湖水質,明確太湖沿岸5公里范圍內排放不達標的污染企業全部被關停,周邊100頭以上規模的畜禽養殖場被集中整治并劃定“禁養區”……

吳興區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經過十多年踐行“兩山”理念,牢記并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把南太湖建設好”的囑托,吳興區的生態環境日益向好。據吳興區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吳興區PM2.5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27微克,空氣優良率達86%,持續保持“一降一升”良好態勢。區控以上地表水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全面完成太湖禁捕退捕工作,入太湖水質連續13年達到或優于Ⅲ類。全區30噸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部實現標準化運維。工業危險和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率均達100%,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2%以上。
吳興區明確將扎實開展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聚焦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是必須恪守的底線。“十四五”期間,吳興區將推進PM2.5和PM10濃度持續下降,實現空氣質量穩步向好。完成12個“污水零直排”小區建設,推動20噸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確保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加強工業固體廢物專項整治和土壤污染防治,創成省級“無廢城市” 。有序治理廢棄礦山,新增綠化800畝以上。
遠山、近景、濱湖、花園……一幅當代“吳興山水清遠圖”正在被勾勒得越來越清晰。
社會和諧是最美的風景
“萬家笑語荷花里,知是人間極樂城”——曾任湖州郡守的宋朝詩人林希在其所作的《吳興》中寫道。
無論古今,吳興都向著“萬家笑語”方向努力。在社會治理方面,吳興曾獲全國社會治理百佳示范縣市第六名,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承辦過“中國治理的世界意義”國際論壇……
“郡縣治”非一帆風順,吳興區也曾面臨社會治理的困擾,特別是吳興的經濟重鎮織里。
織里是聲名遠揚的中國第一童裝之都。1990年代后期,伴隨著當地童裝產業發展大量外來人口涌入,2004年外來人口首次超過本地人口,且逆差逐年拉大,織里逐漸陷入“小馬拉大車”的社會治理困境。陣痛之后,織里開始持續推進環境整治,同時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以公平公正為指向,用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吳興區基層治理現代化“織里樣本”后來成為全國樣本,并被列入浙江省改革創新優秀實踐案例。
“織里的社會治理經驗,是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意義的,初步解答了許多發展中國家所普遍面臨的困局,也就是在向現代化快速轉型以及社會人群快速流動的過程中,怎樣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協同推進。”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認為。

吳興區月河街道的志愿者為留吳過年的“小候鳥”進行安全培訓。
吳興區還通過身邊“小人物”去傳遞德行,用榜樣的力量讓社會更和諧。如吳興區塘紅村設有浙江省最大的村級“好人館”,該區安定書院社區建有全省首個社區“好人館”,展出的都是普通人,有些事跡可能是一些你我都能力所能及的。
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吳興“應對快、行動早、執行嚴”,率先創造性地開展“洗樓”行動,推進源頭查控、硬核隔離、精密智控,排查 69.8萬人次,真正做到“盯住重點區域、隔住發熱”。其間既有黨員干部和志愿者挺身而出勇當最美“逆行者”的勇毅,也有廣大市民積極配合響應,社會各界的和諧共力,讓吳興在抗疫中交出了一張高分答卷。
吳興區還通過城市的持續精細化管理,讓城鄉協調發展。目前吳興區城鄉居民收入比已縮小至1.67:1,吳興區民生支出占新增財政收入比例均達到75%以上,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51平方米。這些是社會和諧必要的基礎。
“十四五”期間,吳興區將繼續高水平推進縣域社會治理精密智治改革。推行“縣鄉一體、條抓塊統”高效協同治理模式,強化基層治理“一中心四平臺一網格”迭代升級,進一步發揮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牽引作用。推廣社會治理的“吳興經驗”、“織里經驗”,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加強流動人口、婦女兒童、弱勢群體全方位關懷。
用“綠色”讓城市彰顯應有價值
很長一段時間里,在長三角的三條邊中,“杭寧”是弱邊,吳興區所在的湖州價值并未被真正發掘。相對于太湖沿岸的蘇州、無錫等地,湖州也沒有充分挖掘、利用好南太湖的價值。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吳興區轄區,浙江四大灣區之一的“南太湖新區”隨之設立,去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新區舉辦,給吳興提供了站在聚光燈下、彰顯城市價值的機遇。而商合杭鐵路的通車,滬蘇湖、湖杭鐵路等交通要道的開建,讓吳興區躍升為長三角的支點型城市。
去年疫情背景下,吳興區交出的年度答卷當屬亮麗。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達到1001.6億元,增長3.5%;財政總收入142.9 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6.4億元,分別增長11.2%和 12.2%;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63816 元和38219元,增長5%和6.9%。躋身全國工業百強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區、營商環境百強區,位列全國城鄉統籌百佳縣市第一名。
吳興區始終堅持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國家級綠色工廠數量居全省縣(市、區)第一,全區規上工業企業綠色工廠覆蓋率達98%。數字經濟指數、兩化融合發展指數和信息化發展水平連續三年居全市第一、列全省第一梯隊。
城市持續發展離不開項目和人才。去年,吳興區引進三一裝載機、中訊四方等億元以上項目137個,其中10億元以上14個同時,加快推進“智匯吳興”,引進頂尖領軍人才 108 人,每萬名從業人員擁有人才資源數達3488人。
“十四五”開局之年,吳興區用更積極主動的姿態謀劃好了發展的路徑。在吳興區“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和“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中提及,該區將主動參與環太湖軌道交通規劃布局,加快融入長三角“半小時經濟圈”,做大做強G60科創走廊產業合作示范園區,推進滬湖綠色智造廊道建設。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以總部自由港為核心,吳興科技創業園、高新區科技創業園、湖州多媒體產業園等差異發展、協同共進的“一核多園”科創平臺體系,建好用好“陽山時尚谷”、“西塞科學谷”兩大生態創新載體。

吳興區一科技公司在調試新投產的高速包裝機。
吳興區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該區將精準選商擇資,計劃在2021年新引進3億元以上項目50個,其中10億元以上10個,50億元以上2個,確保新列入省市區(縣)長項目6個以上;主梳理形成100項關鍵技術需求榜單,帶動招引青年博士及以上創新人才200名,引育國家和省“引才計劃”人才10 名以上,入選“南太湖精英計劃”項目18個以上,引進大學生及各類人才3萬人。
當然,綠色發展必然是吳興區經濟發展的主色調。“十四五”期間,吳興區將推進工業生產綠色轉型示范,加快高耗能重污染行業、“低散亂”企業整治提升,引導童裝、印染等企業向綠色化、集群化轉型,著力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爭取將生產力布局到綠水青山當中,真正實現“辦公室與青山綠水只隔一塊落地玻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