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健康上海之聽·院長說丨“深入人心”組合上線
本期大咖院長
潘常青
上海市胸科醫院 院長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畢業于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曾任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主攻胃腸道腫瘤外科治療和化學治療,科研成果“磁激活細胞分離術用于胃癌的微轉移研究”和“肝硬變及肝癌患者的氧化應激對端粒酶活性、調亡調節及組織穩態的影響”獲上海市科技成果。參與編寫“胃癌”論著一部。
從臨床走向管理,從綜合型醫院走向專科醫院,他秉持著科室雖少專做精品的理念,帶領上海市胸科醫院走向國際。
徐一峰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院長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學系主任、復旦大學精神衛生研究院院長
1987年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成為首批投身于精神疾病診治的專業醫生。從一名普通的精神科醫生到科教科長再到院長,徐一峰在這個特殊的醫學領域默默耕耘三十多年,精衛中心也從一個神秘的組織成長為全國最大的一流精神專科醫院。
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徐一峰是上海首位進駐傳染病醫院的精神科專家。他還先后榮獲2012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17年“推動行業前行的力量十大領導力院管專家”稱號、“2020年度人民好醫生”稱號。
院長5分鐘演講
《我是誰》
——徐一峰
我第一個進的科室是普外科,但后來發現一個致命問題,就是當時進入外科手術時,因為我是屬于“蒸籠頭”,非常容易出汗,然而玻璃質量又差,很快就糊掉了。小醫生沒有護士幫你擦汗,這個問題無法解決。那時舍友借了一套精神病學的書籍,打開了我通向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很多人很好奇精神病科醫生是怎么治病的,會讀心術?會催眠?晚上病房里會鬼哭狼嚎?其實我們并不神秘……

(研究生時期的徐一峰(左一)與同學們)
《醫先品格而后學問》
——潘常青
我父親是一位內科醫生,我從小耳濡目染他對待病家的春風細雨和細致入微。我兒時就對醫者的品格有著崇敬之心,但在我們那個年代,軍人是熱血青年最向往的職業,所以我一度想報考國防大學。后來有一件事情促使我又回到初心、原點。那就是我在高考那一個春節,我去奶奶家吃年夜飯,一家人其樂融融...

(童年時期的潘常青)
院長耍大牌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拿出的大牌圖案是漂亮的小公主拿了一把魔鏡。徐院長說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可能去宛平南路600號。那么這個魔鏡公主和精神疾病又有什么關系?

胸科醫院給出的大牌是“紅心J”!“紅心J”的背后有什么含義?牌上的機器人圖案又代表了他們醫院的什么技術呢?

院長真風采
徐院長別出心裁在現場展現剪紙技藝,據說剪紙也和治療心理疾病有關系哦。

潘院長節目現場表演“萬物”顛球!“萬物”又是指什么呢?潘院長的顛球表現又會如何呢?

“深入人心”組合
究竟會碰撞出什么火花呢?
敬請期待2月26日
都市頻道20:20《聽·院長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