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觀,是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
原創 洞見 洞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

作者:洞見pumpkin
飛鳥與魚不同路,從此山水不相逢。
前陣子有讀者在后臺問我:
洞見君,為什么曾經的好朋友,沒有任何原因,感情就越來越淡了?
我給他回復了這樣一句話: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相聚,也沒有無緣無故的離別。
你們會漸行漸遠,是因為你們都活成了彼此不理解的樣子。
01
春節回家,我媽問我:“現在放假了,怎么也不見你找小亮玩啊。”
我張口正欲解釋,卻又不知道如何說起。
我和小亮從小在一個大院長大,小的時候,拜過把子,關系好到可以同穿一條褲子。
曾經我以為,我們可以做一輩子的好兄弟,只是沒想到,這一輩子的盡頭只是高中畢業。
高中畢業后,我按部就班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小亮自稱不是讀書的料,說要早點出學校混社會。
那時候,他在深圳打工,每次回家都會順道來學校看我。
我也經常跟同學炫耀,說:“看,這是我最鐵的哥們。”
但是,當我畢業工作之后,我們之間的距離好像變得越來越遙遠。
前些年,我每年回家他都會過來找我。
“走啊,一起去茶館搓兩把啊。”
“不玩啦,難得回家,想陪陪爸媽。”
“隔壁新開了個網吧,一起去包夜打游戲唄。”
“我好多年沒有玩游戲啦,不會了。”
他喜歡喝酒交友,我喜歡讀書寫作;他偏好熱鬧,我樂得清凈。
一來二去,他也不怎么來找我了,我們之間的聯系也越來少。
曾經無話不說的朋友,現在變得無話可說。
我也試圖挽回這段感情,主動嫡系他,但遺憾地發現,我們已經沒辦法找回共同的話題,聊天也僅限于禮貌的寒暄。
一開始我以為是分開的時間太久,讓我們的感情產生了隔閡。
直到我想起書本上這兩個故事,才明白:
那些曾預想過的“拖家帶口來相見”,變成“漸行漸遠漸無書”的原因,不是地理上的距離,而是三觀的不同。

02
第一個故事。
在《故鄉》這篇文章里,少年的迅哥在故鄉遇到了少年的閏土。
雖然說一個是少爺,一個是短工的孩子,可是小的時候頭腦中沒有那么多等級觀念,兩個階層差距很大的孩子,拋卻了身份之后,兩人一見如故。
閏土帶迅哥去沙地里撿西瓜,去看偷瓜的猹,去撿貝殼,去捕麻雀……
這些鮮活有趣的活動,是生活在“高墻之下”的迅哥從沒見過的風景。
所以那時閏土在迅哥眼里,算得上是個小英雄。
可是幾十年過去了,兩人都長大成人,當魯迅帶著小時候的那份濾鏡重返故鄉時,故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兩人相見時的情景,書中是這么描寫的: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
但又總覺得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
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以前在課本上讀到這段話時,只覺得凄涼,但并不是很能理解他們為何變得如此生分,可現在完全明白了。
魯迅說的“這層障壁”,不僅僅是簡單的階級觀念,而是兩人三觀的徹底決裂。
三十年的時間,閏土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為了生計苦苦掙扎,那個鮮活生動的少年,早已被“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逼得像個木偶人了。
而魯迅接受了更多更先進的思想,兩人生活軌跡在分開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人生經歷,造就了思想觀念上的巨大鴻溝。
他們再也不能像從前一樣心無旁騖地玩耍,也再也無法理解彼此現在的生活。
作家蘇眉細細說:
“曾經兩小無猜的好朋友,真情還在,中間卻已經隔了一條河。
這條河太寬,里面隔了歲月,盛滿了人生酸甜苦辣,再也無法逾越。”
友情始于共鳴,敗于距離,終于分歧。
三觀不同,注定再也不能同行。

03
第二個故事。
《紅樓夢》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寶黛釵三人的戀愛關系。
書中寫到:“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
金玉良緣指的是寶玉和寶釵,木石前盟說的是寶玉和黛玉。
小的時候不明白,為什么事事周全的薛寶釵,會輸給咄咄逼人的林黛玉。
長大后才明白,答案寶玉早已點了出來。
寶釵是個真正的現實主義者,在相處過程中,寶釵總是勸寶玉對仕途多上點心,希望他能“立足經濟之道,委身孔孟之間”,走一條“好風憑借力”的青云路。
但她不知道寶玉不愛蒼生,只愛風月。
生于花團錦簇的大觀園,他的理想就是和這院子里的女孩子們嬉笑玩耍,間或舞文弄墨,吟風賞月,做個富貴閑人。
對八股文和圣賢書,他從來都是厭惡至極的。
而黛玉自幼同寶玉一處長大,卻從未勸說寶玉讀圣賢書,走官場仕途。
她也并非因為知道寶玉不喜歡而不勸說,而是因為她心中有自己獨立的三觀,她對人生的理解也限于官場和名利,所以她說不出那些勸寶玉讀書的“混賬話”。
大觀園里紅顏無數,唯有黛玉懂得寶玉所向往的詩和遠方。
故事的最后黛玉死了,寶玉和寶釵勉強結為夫妻,雖然生活在一起,但兩人都沒有因結婚而改變自己的想法。
最終,寶玉出家了,“金玉良緣”成為泡影。
這一出愛情的悲劇,其根源就在于寶玉和寶釵從未真正進入過彼此的世界。
默罕默德有句名言:“假如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
但也有人堅持認為,該拿所有的水仙花去換面包,只有物質才能帶來滿足感。
三觀不同的人若組成一個家庭,生活就容易變成一場災難。

04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慢慢走散,一般會經歷三個關卡。
第一波散在大學那關。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專業,各自擁有了新的生活,能聊的共同話題少了。
第二波散在工作那關。
不同的計劃,不同的目標,有人回老家安穩度日,有人奔赴遠方尋找夢想,距離稀釋了感情,時間改變了我們。
除了將過去反復咀嚼,勉強維持著點贊的情分,似乎也無話可說。
第三波散在婚姻那關。
你有你的家庭,我有我的生活,然后我們都成了彼此生活中不重要的那個人。
是你變了或者我變了嗎?都不是。
兩人的人生軌跡就此往兩個方向發展,興趣、志向、價值觀念、人生選擇都會發生變化。
經歷的事情越多,也越明白,人與人之間漸行漸遠的根本原因,就是三觀不合罷了。
有情未必可白首,同去常常不同歸。
若三觀契合,哪怕多年不見、常年不聯系,某天偶然重逢,也會有久別重逢的喜悅和說不完的話題,即便沉默,也不會尷尬。
若三觀相悖,就算同在一個屋檐下,朝夕相處,也只能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即便相對而坐,心卻相隔萬里。
真正漸行漸遠的從來都不是距離,而是三觀。

05
親如兄弟的朋友,走向離散;
同床共枕的夫妻,分崩離析。
三觀不同,哪怕曾經關系再好,也終將形同陌路。
飛鳥與魚不同路,從此山水不相逢。
人生有無數條路供我們選擇,我們的三觀,決定了自己會選擇哪一條。
行至半路,你會發現三觀不同的朋友,已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不必遺憾。
因為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并不是失去了一些朋友,而是懂得了誰才是真正的朋友。
最后用《千與千尋》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人生就是一輛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路口,沒有一個人可以自始至終陪你走完,你會看到來來往往,上上下下的人。
如果幸運,會有人陪你走過一段,當這個人要下車的時候,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道別。
因為,說不定下一站,會有另一個人陪你走得更遠。”
原標題:《三觀,是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