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男性氣質①丨“男性氣質”是什么,二元性別機制會被解構嗎?
“娘化”現象,一般指男子穿著女性服飾或進行裝扮后達到女性化外貌。此前,全國政協委員發布《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在答復中表示要“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有觀點批判該提案將性格問題定義為性別現象,將男性特征置于與女性特征對立的框架中。也有討論聚焦在“陽剛”與“男性氣質”之辨,認為在過去歷史中,強調陽剛、血性、擔當的傳統男性氣質已然發生改變。
男性青年女性化,到底是男性氣質的危機,還是男性氣質在現代的新型態?澎湃問吧特邀倫敦國王學院媒介與性別文化專業博士候選人葛亮老師,一起了解男性氣質的歷史嬗變。

@劍至死不松knight:從古至今,“男性氣質”的標準是否發生變化?男性氣質到底是什么?
葛亮:所謂的男性氣質(masculinity)在當下的文化和社會語境中被不斷爭辯,我們很難給出男性氣質明確的定義,但是我們總是能夠識別出什么是或不是男性氣質。
雷金慶教授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文”“武”兩種不同的男性氣質。但在清晚期和民國時期,由于西方現代性模式的侵入,對于男性氣質的認定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可以閱讀宋耕和Hird2014年出版的著作《當代中國的男性與男性氣質》,其中有討論文人男性氣質在中國當代社會的呈現和變遷。
在不同的歷史、社會與文化語境中,男性氣質都會有不同的內涵。竹林七賢作為男性知識分子的性格特質,和現在我們所理解的男性氣質就有很大的差異。我們應當明白“男性氣質”或是“女性氣質”都是被歷史和文化建構的,“男性氣質”的內涵并不穩定。比如顏色,現在的刻板印象是粉色屬于少女,而藍色更可能被認為屬于男孩子。但是粉色在歐洲最初被創造出來的時候,是屬于上層社會精英男性的顏色。直到現代社會中,才有了粉色對應女孩子、藍色對應男孩子的劃分。又比如現下會認為精干的短發會被理解為一種典型的男性風格,但無論在中國還是歐洲的古代,男性都留著長發。

一方面,這反映了我們所處的男性中心-異性戀中心的社會對我們的認知造成的規訓。在這樣一個權力結構之內,身體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保持一致,男女的性別二元與男性氣質、女性氣質(femininity)一一對應。一旦有人逾越這樣的戒律,就會被這個權力話語體系所懲罰,被標記為不可理解,被拒斥在主流的社會生活之外。
而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生理男性并不對應著ta必須要具有當下刻板印象里的男性氣質。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我們想要擁有什么樣的性格特質應當是自由的,不論男性/女性氣質,并且超越這個二元體系框定的各種標簽。
@小兔兔:按照氣質、思維方式區分人,二元的性別機制最終會被解構嗎?
葛亮:二元的性別機制最終應當是被解構和消除的。“男性氣質”可以屬于任何人,而不與男性本身產生任何關聯,同樣“女性氣質”也是。您提到的思維方式、個人氣質的不同,本身就是個體的多樣性差異,而不應該強制地被簡單歸類為男或女。
現今的教育不會專門辦男校或女校,其實是性別平等工程取得成果的延續。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在學校教育中就實現男女平等,不同地區和城鄉的教育存在著差異。而同時在具體的教學環節、校園生活、甚至課程內容中都存在許多不平等和歧視,而受害者也不僅僅是女性,而是所有性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