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雍正對付“diss者”:讓他當反面典型全國演講,留命誅心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于話題#清朝歷史60#中國古代史196

雍正劇照
今天的“公知”(注:此公知非指公共知識分子的本意,而是特指中文互聯網中大家都懂的那一小撮人)真可謂一言難盡,從惡之花、空氣香甜、方方到回形針,各個標榜為人權、進步都直言敢諫,實際就是diss國家、給外國遞刀子、吃人血饅頭。當然這種人其實自古就有,回到清朝雍正時期,雍正帝雖有缺點,但的確是個勤勉的君主,說清朝在雍正時期開始了新生也不過分。但在此時期,清朝發生了第一件“公知”案,有個叫曾靜的讀書人既愛道聽途說diss國家,被捕后又貪生怕死,可謂是今天“公知”的鼻祖了。雍正為了羞辱曾靜,沒讓他死,反而讓他全國演講自己的罪,雍正這招可謂不殺人但誅心。
一、雍正盛世
今天都說康乾盛世,似乎忘了二者之間作為過渡而被累死的雍正皇帝。康熙晚年,清朝已經出現頹勢,除了著名的九子奪嫡造成政局混亂外,其他方面,康熙也有亡國之君的表現。
比如康熙的懶政。朝鮮朝貢使回國后曾對朝鮮王說:“皇帝(康熙)不恤國事。”其次就是官員推諉、政事不暢、人浮于事、貪污橫行、國庫空虛,到康熙死時,國庫僅剩700萬兩。稅收和吏治實為清朝最要緊之事。

康熙微服私訪記 地方府庫空空如也
所以雍正繼承的并非一個太平盛世。雍正為人剛猛,面對康熙晚年的腐壞內心深有抵觸,所以迫切想要改變大清頹勢。雍正絕對是一個勤勉的皇帝。學者根據故宮清朝檔案做出過統計,雍正在位13年,每天平均只睡4個小時,他親筆留下御折(《雍正朝朱批奏折》)達3.5萬件,批語達1000多萬字!雍正時期開啟新政,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整頓吏治、平定西北、治理西藏,不僅充實了國庫,而且維護了國家統一。雍正死時,國庫存銀已達6000多萬,四境安穩,雍正給乾隆留下的完全是一番盛世。
就在雍正勵精圖治的時候,清朝第一件“公知”案發生了。

雍正
二、呂留良和曾靜
呂留良案,還有其他名稱,文史君更喜歡稱之為“曾靜投書案”,因為此案實際和呂留良關系不大。呂留良,生于崇禎二年(1629),死于康熙二十三年(1683),到呂留良案案發的1728年,呂留良都死了45年了。呂留良以精通儒學著稱,他主要活躍于明末清初,而此時又正是故國滅亡,滿清入關之時。剛剛入關的滿人較為野蠻,圈地剃頭搞屠殺,所以呂留良十分不滿,他哥呂愿良參與了史可法的揚州抗清戰爭,呂留良則在家鄉散盡家財,學習文天祥,組織民間志士抗清。順治晚期,抗爭失敗,呂留良便隱居江南一帶,著書修說,不入仕新朝,其學說滿懷華夷之辯,痛斥清人野蠻。
下面先說說曾靜投書案的主角曾靜。曾靜,湖南人,1679年出生,秀才出身。按照以后他寫的懺悔錄,雍正又加了批注和指示,最終成型的《大義覺迷錄》所說,他家本是中農,他考舉人卻考不上,又因為經營不善,田地被吞并了,家里越來越窮,只能靠教書活口,所以他對現實特別仇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解人性》中就說:對權力的渴望會夸大、強化(甚至成為病態的)執著,在這種情況下,他對一切事物(普通生活)都不會滿意。按照這個觀點,就是曾靜當不了官,所以他對國家和社會就特別仇恨,這成了他反動反社會的思想根源,其他的原因不過是借口。
曾靜沒有直接接觸過呂留良,他只是閱讀過呂留良的著作,呂留良的著作寫得很激進,激進思想一遇到反社會思想,瞬間就迸出火花,終于讓曾靜產生了失智行為。

影視劇中的曾靜
三、曾靜投書案
雍正四年末,雍正政敵,參與九子奪嫡的胤禩(也叫允禩)去世,其家人被流放云南,一路上,這些人就散布雍正弒父、逼母、殺弟的壞話,企圖將雍正妖魔化。湖南的曾靜聽到了這些傳言,覺得有機可乘。
到了雍正六年九月,曾靜派學生張熙去甘肅找到了總督陜甘的岳鐘琪,忽悠他反清。曾靜給岳鐘琪的書信列舉了雍正十大罪狀,“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任佞”。
現在我們逐一分析曾靜列舉的雍正十大罪,其實其手法和今天公知搞得那一套完全一樣,道聽途說加故意用高大上的詞匯,忽悠不知真相的群眾,煽動群眾的反政府、反社會情緒。

岳鐘琪(左一)
所謂“謀父、逼母、弒兄、屠弟、酗酒”五條,皇帝的私事一個鄉下讀書人怎么會知道呢?所以這是曾靜道聽途說,亂寫的;“貪財”是指雍正新政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給國增稅,這兩點的積極意義中學課本都說減輕窮苦人民的壓力。“好殺”是指雍正澄清吏治時處死的貪官以及維護國家統一時用兵西北。“淫色”,在帝制時代下,唐宗宋祖都有三宮六院,大官僚家里妻妾成群也是正常,現在曾靜將人的共性縮成雍正一人的特性。“誅忠”是指雍正曾處死了阻礙新政、只會瞎說不干實事的清流派官僚。“任佞”是指雍正曾用過年羹堯等人。十罪之后,曾靜歸納出 “這國怎、定體問”的結論,高舉“華夷之分大于君臣之倫”的大旗,忽悠岳鐘琪造反。

年羹堯
岳鐘琪何許人也?他是反金(清就是金的后代)名臣岳飛的后代,還是漢人,能做到陜甘總督,麾下10萬兵馬,儼然西北王,這可不是一般的聰明。所以岳鐘琪馬上報告給雍正,隨后曾靜落網。
四、殺人誅心
曾靜落網后被押送京師大牢。雍正雖然惱怒,但沒有對其施加酷刑,反而以禮相待。雍正讓宦官替自己傳話,曾靜回復,宦官再把曾靜的回復帶回來,雍正再問,曾靜再回,如此反復,隔空對話。對于曾靜對雍正本人的人身攻擊,雍正都一一反駁。在雍正解答完曾靜的華夷之辯后,剛開始還誓死不屈、要為反清復明做貢獻的曾靜,突然改頭換面,跪地磕頭,一口一個罪該萬死、彌天大罪,并不斷表示自己身處窮鄉僻壤、都是受到呂留良反動書籍的蠱惑,才做出愚昧之事,要向皇帝、向社會、向人民道歉,寫下了“懺悔錄”。后來雍正以他的“懺悔錄”為基礎,增補了雍正的辯白和批示,這就是著名的《大義覺迷錄》。

雍正和曾靜
在“懺悔錄”中,曾靜大贊大清乃“天命所歸,民心所歸,道義之當然”,自古未有及大清之盛世者。曾靜及時表明立場、潛心悔改,再加上他一再強調自己是受到呂留良反動書籍的蠱惑,最終使雍正原諒了他,雍正還特別下旨,不能屠戮曾靜和其子孫后代。你以為這是雍正仁慈?錯,其實這才是真正的不殺人但誅心。如果雍正殺了他,反而成就了一個反清志士,但曾靜先反清diss國家后叛變,不忠不義全占了,這種行為特別為讀書人所鄙視。而且從曾靜這一茍且偷生行為來看,曾靜就是一個貪生怕死的公知,不能成事,所以雍正可以放心地讓他活著。雍正為了讓全國都認識這個“公知”的丑惡面孔,就讓他現身說法,讓他帶著《大義覺迷錄》全國巡回演講,這下子臉都丟盡了,但曾靜就這么樂此不疲地演講。
可憐的是和曾靜沒有任何交集的呂留良,因為曾靜將責任全部推給呂留良,呂留良已死,死無對證,所以呂留良的學說就成了罪魁禍首,呂留良就成了反動頭目,所以被開棺戮尸,呂家后人被發配寧古塔,再無翻身之日。

公知曾靜的嘴臉
文史君說
文史君之所以將曾靜投書案稱為清朝第一“公知”案,是因為他不同于其他文字獄。康雍乾時期的其他文字獄的確是統治者故意攀附、肆意牽扯的冤假錯案,什么“清風不識字”,這都成了反清口號,這當然是應該譴責的!但曾靜投書案不同,我們通過阿德勒的心理學說可知,曾靜是因為考不中科舉才反社會,這也是為什么他在康熙晚期最混亂的時候不造反,到了安定的雍正時期才造反的原因。呂留良罵的是剛入關的野蠻清朝,其本人也表現出了知識分子堅定的氣節,與其他很多明清易代時期不事清朝的漢族知識分子一樣,呂留良應該是值得尊敬的。
但曾靜不一樣,雍正時期的清朝已經漢化,各方面都有了較大進步,雍正帝也勵精圖治,堪稱一代明君,在這個時候曾靜還用前朝的劍來斬本朝的官,通過道聽途說的消息肆意diss國家,企圖推翻當朝,進而成為新朝的開國元老,儼然公知嘴臉。
參考文獻
《雍正朝起居注》,中華書局,2015年。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關注我們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系我們
稿酬優厚
原標題:《雍正對付“公知”的辦法:讓他當反面典型全國演講,不殺人但誅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