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的居里夫人”吳健雄
看點 【大師】欄目是講述在科創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大科學家的故事,讓我們的孩子在前輩的故事熏陶下樹立遠大的志向,為建設更美好的世界加倍努力。
今天推薦的是吳健雄先生,她是享譽世界的核物理學家,華人中杰出的代表,為世界的科學作出了貢獻,是我們華人的驕傲,是全世界華人的驕傲。

吳健雄(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出生于江蘇蘇州,美籍華裔核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
北京時間2021年2月12日,中國農歷新年第一天,美國郵政局發行一枚永久性紀念郵票,以紀念一位華裔美籍核物理學家,紀念她對20世紀物理學的杰出貢獻,并同步發行以其名字的首日封。
不讓須眉,積健為雄,這位核物理學家叫吳健雄。

吳健雄,一個美麗溫婉的江南女子,卻參與了美國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被稱為原子彈之母、中國的居里夫人。
她,親手把李政道、楊振寧二人推向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卻與諾獎失之交臂。
不讓須眉,積健為雄。她,是進入世界一流物理學家行列的中國女性第一人。
她,是吳健雄。

1912年5月31日,吳健雄生于江蘇省蘇州太倉瀏河鎮,其父吳仲裔早年就讀于著名的上海南洋公學,曾參加過反袁斗爭。
吳仲裔思想開明,提倡男女平等。吳健雄雖為女兒身,父親倒希望她不讓須眉,胸懷男兒志,積健為雄。

母親樊復華 / 兄吳健英 / 吳健雄 / 父親吳仲裔
吳健雄七歲時便進校受啟蒙教育,和其他兄弟一起讀書寫字。
良好的家庭啟蒙和學校教育“潤物細無聲”,滋潤、激發著吳健雄對科學的興趣、探索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1928年,吳健雄在蘇州第二女子師范學校
吳健雄自蘇州女師畢業后,任小學教師。對于當時的女孩子來說,小學教師可是個夢寐以求的好歸宿,父親卻鼓勵她繼續到大學深造。
“如果沒有父親的鼓勵,現在我可能在中國某地的小學教書。父親教我做人要做‘大我’,而非‘小我’”。
吳健雄在回憶她的人生歷程時,言及父親對她一生的影響時十分激動。

少女時期的吳健雄
對吳健雄的一生影響最大的第二個人,是胡適。
1929年,吳健雄以優異成績從女師畢業,并獲準保送進入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在中央大學時,她有幸成為胡適班上的一名學生。對這位得意女弟子,愛才惜才的胡適呵護備至,期許甚高。

1934年,吳健雄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大學畢業,受聘到國立浙江大學任物理系助教,后進入中研院物理所從事研究工作。
1936年,在叔叔的資助下獲得了去往美國深造的機會,就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胡適和吳健雄的師生關系,并未因空間距離而受到影響,一有機會,兩人在中國及美國的許多地方仍保持見面和談話。

吳健雄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實驗室
胡適在給吳健雄的書信中這樣說道:
你是很聰明的人,千萬珍重自愛,將來成就未可限量。你的海外住留期間,多留意此邦文物,多讀文史的書,多讀其他科學,使胸襟闊大,使見解高明。
諄諄之誨,殷心可鑒。

胡適和吳健雄
胡適曾在公開場合說過,作為吳健雄的老師是他平生最得意、最自豪的事情。
“我一生到處撒花種子,絕大多數都撒在石頭上了,其中有一粒撒在膏腴的土地里,長出了一個吳健雄,我也可以萬分欣慰了。”

作為學生,吳健雄對胡適也極為崇敬。她常說她的研究成果不過是根據胡先生平日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之科學方法。
一個是思想開明的父親,一個是諄諄教誨的良師,他們對吳健雄的啟蒙和教導,是吳健雄的一生之幸,也讓她感念一生。

1937年2月,納粹德國開始執行 “鈾計劃”。
1941年末,珍珠港事件后,美國參加了二次大戰,與納粹德國宣戰。一些美國科學家提議,要先于納粹德國制造出原子彈。美國陸軍部于1942年6月開始,實施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制原子彈的計劃,亦稱曼哈頓計劃。

上世紀40年代的吳健雄
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1944年,吳健雄以外籍女科學家的身份,受老師勞倫斯、奧本海默之邀,參與到美國絕密的“曼哈頓計劃”之中,成為參與該絕密計劃中唯一的華人女物理學家。

吳健雄負責最核心的工作——“原子核的分裂反應”,其實驗成功解決了鏈式反應無法延續的重大難題,直接啟發了核心人物費米,大大縮短原子彈試制的進程。
曼哈頓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趕在戰爭結束以前造出原子彈,原子彈研制成功后,最先制造的兩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和長崎被引爆,迫使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吳健雄的貢獻,使她被稱為原子彈之母、原子核物理的女王、中國的居里夫人。
吳健雄在柏克萊的導師、1959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塞格瑞在評論吳健雄時寫道:
她的意志力和對工作的投身,使人聯想到居里夫人,但她更加入世、優雅和智慧。

誰說女子不如男?作為女性,她打破了科學界的男性主導局面:
1943年,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有史以來頭一位女性教席;1958年,打破普林斯頓大學百年傳統,成為第一個獲得該校榮譽博士的女性;1975年,她再打破美國物理學會由白種人男性擔任會長的傳統,成為該學會第一位女性會長。

1958年,普林斯頓大學將名譽博士學位首次授予女性科學家——吳健雄(前左二),同時獲得該學位的還有李政道(前右一)、楊振寧(前右二)
憑借自己的才智和超常的努力,吳健雄為中國乃至世界女性樹立起了一面旗幟,取得了令無數男人都望塵莫及的成功。
“科學中少了女性,是對潛在才分一種可怕的浪費。”吳健雄說。

1976年,吳健雄在美國白宮接受福特總統頒發的國家科學獎
沒有吳健雄,就沒有楊振寧、李政道的諾貝爾獎。
吳健雄一生獲獎無數,卻獨獨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
1956年,楊振寧、李政道懷疑“宇稱守恒定律”,因實驗太困難,希望渺茫,無人可以證實他們的理論。他們找到吳健雄。

這時,吳健雄已與袁家騮買好返回大陸的船票,她想看看闊別二十多年的故鄉,但是這項極富挑戰意義的實驗吸引了她。
袁家騮也積極支持,他退掉一張船票孤身回國。檢驗“宇稱守恒”是一項精度極高的實驗,為了使用華盛頓國家標準局的超低溫儀器,吳健雄頻繁地往返于紐約和華盛頓,與精心尋找到的四位科學家一同夜以繼日地實驗。

吳健雄和她的實驗合作者在一起
作為項目的領導者,吳健雄帶領實驗走向了成功,把兩位年輕的中國科學家,推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可由于種種原因,她未能獲得諾貝爾獎。

年輕時的李政道(左)和楊振寧(右)
許多科學家都為她抱不平和感到可惜,為西方對東方的偏見、對東方女性的偏見而吶喊:
這是諾貝爾委員會最大的失誤。宇稱不守恒的構想雖然是楊、李提出的,但是卻是吳健雄做實驗發現的。
對于自己沒有得到諾貝爾獎,多年來吳健雄一貫淡然處之,從未公開表露過意見,不愿刻意爭奪榮譽,一如既往地全心投入研究工作。

只是,多年以后,在給1988年諾獎得主史坦伯格的祝賀信上吳健雄寫道:
盡管我從來沒有為了得獎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當我的工作,因為某種原因而被人忽視,依然是深深地傷害了我。
不難感受到她言語間些許的遺憾和委屈。她圖的,不是名利,而是真理和正義。

1958年的吳健雄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
而有些人,有些事,不該被忽視、被遺忘。
可以說,沒有吳健雄,楊振寧和李政道通往諾貝爾獎的道路或許還要走很長一段路。
所以,在為二人而感到自豪的同時,不要忘了吳健雄這個名字!

當年,被諾獎排除在外后,吳健雄淡淡地說了一段話:
我愛的是我的事業,而不是諾獎,再說,諾貝爾先生又不是我老公,我愛他做什么?我的老公叫袁家騮。
吳健雄的丈夫袁家騮,為袁克文之子、袁世凱之孫,也是享有國際聲譽的物理學家,在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測系統研究上卓有成就。

袁家騮(1912年4月5日-2003年2月11日),出生于河南安陽,畢業于加州理工學院,華裔美國物理學家
1936年,吳健雄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這里邂逅了她未來的丈夫——袁家騮。

1940年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吳健雄
同樣身處異鄉,還是同班同學,兩人日久生情。
1942年,一個是袁世凱之孫,一個是反袁義士之女;一個是學業人品皆出眾的才子,一個是才貌超群的東方美人,終于修成正果,從此世間多了一對“神仙眷侶”,華人科學家中多了一對知名伉儷。


吳健雄(左二)與袁家騮(左一)的婚禮在指導教授、加州理工學院院長密立肯的家中舉行,由密立肯夫婦(右一、二)主持
吳健雄和袁家騮婚后的日子簡單而又快樂,兩人在生活中相濡以沫,在工作中相互扶持。
袁家騮恪盡丈夫的職守,還延攬太太的活兒,勇當家庭“婦男”,練就十八般武藝:洗衣、帶孩子,以至下廚。盡可能地讓吳健雄全身心地從事研究。
朋友評論袁家騮一貫以太太為榮,說:“不管吳健雄去什么場合,拎照相機的人總是袁先生!”

袁家騮、吳健雄和兒子袁緯承
吳健雄是個低調的人,卻常常和人夸耀:
我有一個很體諒我的丈夫,他也是物理學家。我想如果可以讓他,回到他的工作不受打擾,他一定會比什么都高興。
不過,大概是“物理女皇”吳健雄王冠上的寶石太耀眼,以致她的先生袁家騮雖身為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卻顯得有些黯淡。

殊不知,吳健雄能專注物理研究,袁家騮背后默默的支持和付出功不可沒;而對于袁家騮來說,甘之如飴地為愛人付出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因為相知,所以互不計較,因為相惜,所以彼此心疼,因為相愛,所以懂得。這就是吳健雄和袁家騮的愛情,沒有轟轟烈烈,只有細水長流。

人走天下,心系桑梓。
身居海外多年,吳健雄始終惦記家鄉,時刻惦記著祖國的科學發展工作。
婚后不久,為了使丈夫進入美國無線電公司繼續從事尖端技術研究,吳健雄“硬著心腸離開這風和日暖”的加利福尼亞。
我覺得RCA規模大,設備好,中國將來正需要這樣大規模的工業組織,他應該前去得些經驗。

1946年,一位美國教授在退休前希望將藏書捐贈給中國的一所大學,在吳健雄的努力下,才將這批圖書送給了北京大學。
1982年,吳健雄受聘為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晚年,吳健雄拿出25萬美元,捐給母校明德學校作為基建費。
她表示,她是華夏兒女,作為一名科學家,她拿不出更多的錢來,但她可請海內外優秀的科學家來做學校的顧問,推動祖國科技建設的發展。她平時以儉樸著稱,為設“吳仲裔獎學金”她慷慨捐出近一百萬美元,表達她的寸草之心,造福桑梓。
并向太倉縣五十九名優秀師生頒發首屆“吳仲裔獎學金”。

1993年,在吳健雄和袁家騮的建議和全程參與下,被稱為“科學神燈”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加速器正式啟用。
這一成果使中國人在這一領域取得了與美國、歐洲在世界鼎足而立,在亞洲第一的地位。

1973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夫婦二人時說道:
你們是華人中杰出的代表,為世界的科學作出了貢獻,是我們華人的驕傲,是全世界華人的驕傲。

1997年2月16日,吳健雄因中風去世,享年84歲。落葉歸根,她的骨灰被安葬于蘇州太倉瀏河。
墓碑上有這樣一句話: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在浩渺的星空,有一顆國際編號為2752的小行星叫作“吳健雄星”,是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以吳健雄的名字命名的。
如今,吳健雄已經離世24年,但她的“光芒”依舊i熠熠生輝。

這位偉大的女性,才配稱院士,才是名副其實的科學家,正如星星一樣恒久閃爍,不僅照亮自己的人生,也努力照亮這個世界。
向吳健雄致敬!

文章選編自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原標題:《大師 | 曾有院士吳健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