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連刷十集,國產大女主終于不瑪麗蘇
原創 毒Sir Sir電影
一個話題Sir最近和表妹爭得厲害。
Sir說,感覺現在國產熒幕的女性形象,越來越“安全”。
表面看——
甜寵,霸總,職場,穿越,古裝,宮斗……五花八門。
實際換湯不換藥。
演來演去,“大女主”們最終都擺脫不了骨子里的瑪麗蘇。
表妹聽完,一聲冷笑。
轉頭就罵罵咧咧給Sir扔過來一部剛播出的國劇。

一看,真有些不一樣?
題材挺新,主要是——
這次的她,膽子真不小。
你好,安怡

為什么Sir說戚薇膽子大?
——演機器人,哪怕業內最優秀的演員都是慎之又慎。
章子怡,曾因化妝特效不夠滿意,在《演員的誕生》上拒演機器人。

馮遠征說過一句話:“表演不是‘演表’”。
而演機器人,恰恰是挑戰演員表演邏輯的。
它難以分清“表里”。
首先,你沒辦法取巧。
一般角色,演員可以通過造型服裝、年齡跨度、情感沖擊去掩蓋演技瑕疵。
機器人呢?
年齡沒有變化,情感不許外放。
對演員來說,一上來就限制了發揮的可能性。
相當于游戲剛開始,就ban掉角色技能槽。
怎么玩?
其次,風險極高。
比如Sir一個問題:演得“像”機器人,就相當于演“好”機器人嗎?
很難回答吧。
戚薇,一個經驗并不豐富的演員。
真能啃下這塊硬骨頭么?
Sir存疑。
但看在表妹面子上,看完前幾集,Sir竟然感到意外。
她足夠努力,也非常幸運。
因為她這一回遇上的作品,幾乎國內獨一檔。
獨特到,足夠撐得起她的表演,罩得住她的發揮。
01
《你好,安怡》是一部“長在地里”的科幻劇。
什么意思?
先設想一個情景。
你是個每天都要朝九晚五的中年社畜,家里有仨娃,兩個上學,一個剛學會打醬油。
幸福?
呵呵,幸福的代價——
每天一睜眼,就是他們的吃喝拉撒睡,早中晚餐,上學接送,以及做不完的家務……

想想都崩潰吧。
不過有一點好,此時愛人升職加薪,你家馬上就要小康奔中產了……
而你,理所當然。
更崩潰了。
這是當下許多家庭的生活日常,也是《你好,安怡》的切點。
普通人的現實。
主人公喬明宇(韓秀一 飾)一家,妻子忙于工作不沾家,丈夫既要工作,又當奶爸,每天累成狗。
成年人的崩潰真就在一瞬間。
這不,早晨火急火燎做早餐。
泡面泡久了,煎蛋煎糊了,還被孩子們一頓嘲諷……
這日子TM沒法過了!

問題是同樣的問題,但所謂科幻,總能夠提供開腦洞的解決方式。
注意《你好,安怡》的背景設定。
不早不晚。
近未來的2035年。
一個科技取得突破,人工智能機器人(芯機人)正開始進入現代人類生活的時代。
此時的機器人不僅外觀可以做到與真人無異,智能上更是優化到能替代大量的普通工作。

喬明宇一家人在廣告中動了心。
但,囊中羞澀怎么辦?
于是,世界觀設定扎實的地方也出現了:
一個能大規模工業化流水線生產機器人的世界,必然會出現什么?
二手、山寨和水貨(走私)。
這便是“近未來”的特點。
科技有質的進步,人類的運作,卻沒有質的改變。
就跟買手機一樣,肯花錢,自然大品牌走起,箱說齊全,售后無憂。
但沒錢,就只能挑“三無產品”賭運氣。

一個便宜的“三無”機器人,安怡,進入喬家。
開始真像是撿了個大便宜——
充好電,它能不知疲倦,一個人承包所有工種。
保潔、收納、廚師、保姆……

甚至,還能抽出時間兼職tony老師。

作為科幻劇,Sir覺得《你好,安怡》走得尤其踏實。
它沒有一上來就炫耀那些高大上的概念。
反而,以極現實的小誘惑,帶出潛藏的大危機。
你真能拒絕嗎?
作為普通人,這種集保潔,廚師,保姆,秘書,仆人于一身的智能機器人,它們完成任務不打折扣,使用起來也沒有道德負擔。
甚至,長得還挺漂亮。
爽吧?
恭喜。
如果你這樣想,便踩進了它埋下的第一個“坑”。
02
再次,設想一個場景。
如果是你常年在外出差,沒有時間陪家里的三個孩子,對自己在家操勞家務的伴侶心懷愧疚。
怎么辦?
更拼命,更努力賺錢唄。
終于,你有一個機會,可以請好假,買好禮物,偷偷回家,想給他們一個驚喜。
結果你發現。
家里出現了一個陌生“人”???
它聰明能干,承包所有家務,照顧家人所有喜好,收拾得井井有條。

比你做得還好,且顯得輕而易舉。
而且,這個“人”長得還比你漂亮(帥)。
能忍?
喬家女主人羅蕓不能忍。
她回到家中,立刻對安怡產生強大敵意。

家中的位置被安怡替代,自己成為了那個“多余”。
放心,這不是什么狗血家庭倫理劇。
《你好,安怡》表面人畜無害,扒開看,全是心驚肉跳。
它在用簡單的日常剖面,展示一個暗黑設想:
當科技便利了人的生活,也悄悄擰開了傳統價值打造的閘門,閘門背后,是私欲與惡意的一瀉千里。
而且這道閘門,就安裝在我們最脆弱的地方。
家庭。
家務活完全被機器人取代。
撫養子女完全不用父母操心。
那么,下一代人是否還有“家”的概念?
劇中女主人反駁的理由也很具體:
過分依賴芯機人會喪失人的理智和能力。

如果Sir沒記錯。
這是國產劇極為少見的,以如此溫吞但細思極恐的方式對“未來”發起質問。
還記得Sir開頭強調:
這是一個人工智能機器人“正開始”進入人類生活的時代。
也是一個人類社會即將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檔口。
一旦走偏,父親,母親,丈夫,妻子,人倫道德還能不能存續?
至此,《你好,安怡》才剛剛露出“獠牙”。
從一對夫妻的不同視角看待機器人侵入引發的社會倫理危機。
這是劇的第一層。
接下來還有什么?
留意劇集開場,反復強調“阿西莫夫三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沖突時例外;
第三定律: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盡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
這當然不新鮮。
但代入這個定律,跟隨故事看安怡的表現,越來越毛骨悚然。
TA會在和女主人的交流中,突然說出一些自己的“心情”。
夸小女孩可愛。

△ 注意女主人驚悚的眼神
TA會冷不丁地大半夜站在露臺上賞月,發表一些不應該有的感嘆。
這一刻音效堪比恐怖片。

最可怕的,TA還會對女主人產生“嫉妒”。
當羅蕓下令安怡不允許再進小女兒菲菲房間時。
一個眼神。
羅蕓害怕,因為她看到的是“抗議”。
Sir脊背一涼。
因為安怡有“眼神”這件事本身,已足夠瘆人。

更厲害是接下來一幕。
烤箱旁的意外事件,安怡“不小心”燙傷了女主人。

真是“不小心”?
還記得三定律吧——
如果按照出廠設定,TA應該在轉身時扔掉烤盤,哪怕燙到自己,也不會傷人。
之后,安怡更是直接發布“戰書”:
我一定比你更適合保護菲菲。

當一個人造物逐漸出現了情感和自我意識。
TA,就是她。
劇情太熟悉了。
不論是《銀翼殺手》《我,機器人》還是《西部世界》。
當人造物獲得了自我意識,就必然會掀起一場足以掀翻人類社會的暴動。
別不信。
Sir隨便舉例就能推導。
一個有了自我意識的機器人,會如何看待人類這種生命?
《你好,安怡》直接給出了答案:
熟悉了人類的奇怪習慣后,芯機人比人類更強。

反過來,當芯機人擁有了自我意識,它又會如何看待自己的同類?
不忍,憤怒,最后?
反抗,戰爭。
一場“他們”和“我們”的戰爭。
所幸,在《你好,安怡》中,還只是第一階段:
人類才剛剛拾得火種。
劇中有一個重要的背景介紹。
兩個陣營:
芯機人之父意外橫死,生前留下最后成果——一批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四散逃離,有幸存者已成功混進人類社會。
另一邊,人類陰謀家在搜捕這批幸存機器人,希望獲得技術上的突破,保障人類在機器人覺醒時也能繼續奴役他們。
兩條線索的交點,即劇集最核心的人物。
“三無產品”,安怡。
它,或者說是“她”,自我覺醒,拯救,會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所有矛盾和沖擊都集中于安怡這個角色身上時。
明白Sir為什么說,戚薇這一回,足夠幸運了吧。
這才我們期待已久的“大女主”戲。
當然,這也考驗戚薇的能力。
在人性和機械性之間不斷切換,尤其需要功底。
而戚薇的表現,雖不說多渾然天成。
但Sir印象深刻的是,她在有限的表演空間里,為角色加入了許多細微的“設計”。
就說一個細節。
第二集末,女主人命令安怡回房。
如果表達不滿,它可以沉默,可以不為所動。
可它卻做了一個微顫的搖頭。

有點奇怪?
留意臺詞:“我不知道我為什么在這里?!?/p>
戚薇設計的精準在于——
搖頭是一個“人性”的動作,而她的搖頭,卻是機械式的。
也就是說,此時安怡并不是完全的不滿。
只是,作為機器人的底層程序和自我意識出現沖突。
TA仍在人性與機械中搖擺。
不要小看設計。
好的演出,往往就來自這些“苦功”的量變。
03
當然,《你好,安怡》是有“前輩”助力的。
改編自知名的科幻高分作品《真實的人類》。
瑞典原版,英美相繼翻拍版,質量都硬。

原版Sir也安利過,好看之處集中在兩點。
其一,機器人與人類共處的日常,激發出成噸的倫理挑戰。
并碾過一系列人類文明,比如親情、法律、政治、職場……
其二,關于無限逼近“奇點”的窒息感。
這是劇中反復cue到的一個概念:
(奇點)就是機器人比人類厲害的
那個臨界點

因為一旦有意識的芯機人出現
就預示著奇點已經到來了
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
對人類的安全來說
是很危險的

機器人終將覺醒,但它們覺醒到什么程度,我們才會感到害怕?
劉慈欣在《朝聞道》有一段值得玩味的描述:
松田誠一問監視各宇宙文明的排險者:
“你們是從何時起開始注意到人類呢?普朗克時代嗎?”
排險者搖搖頭。
“那么是牛頓時代?也不是?!不可能遠到亞里士多德時代吧?”
排險者:“是距今37萬年前……這個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時間超過了預警閥值,已對宇宙表現出了充分的好奇。”
人類能明顯感知到——
好奇,是危險的。
它遲早會讓人類進入那個最無情的循環,優勝劣汰。
而這一層硬的科幻內核,被《你好,安怡》繼承了下來。
甚至,它把人類的脆弱展現得更細,更具體。
第四集有個例子,中國式的家庭縮影。
一個被設計用于陪伴老人的機器人,因為長期的陪伴,老人一廂情愿地把它當做“兒子”,以逃避過去的遺憾。

但,此刻的媽,還是原來的媽嗎?
別以為只是老人“糊涂”,年輕人也一樣。
第一集,喬明宇信誓旦旦地表示,男人就喜歡駕駛的感覺。
拒絕了安怡幫他開車的請求。

到第四集,經歷過安怡的幫助之后,已經心安理得地坐在了后排,享受安怡的服務。
真香?
那喬明宇,還是那個熱愛駕駛,享受生活的喬明宇嗎?

在科技干預下,人終究會臣服于自身惰性。
本土化之后,人的脆弱,人的依賴,人的七情六欲……如何在科技發展中隨波逐流,正是《你好,安怡》作為一部改編劇的價值。
目前來看,值得期待。
當然,《你好,安怡》還是有些讓Sir不適之處。
比如2035年了還能忽略美瞳的存在,以眼球顏色區分人類與機器人;

再比如特效和打光的不穩定,減弱了整體未來感。


△ 偶爾出彩,偶爾五毛
瑕不掩瑜。
尤其,當我們的市場越來越崇尚“下沉”“爽感”“速食”……
當我們的娛樂逐漸被單一且枯燥的套路包圍。
此時。
如果有國劇還有膽量嘗試提供雙腳離地的遠眺,回歸現實的靜思。
如果它還能為我們的演員,創造打破桎梏的機會。
哪怕它微弱,哪怕它稚嫩。
Sir愿意期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
原標題:《連刷十集,國產大女主終于不瑪麗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