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非民間觀察者:李東
原創 PMUBAA 游豬生態

故事圍繞李東探索非洲的路徑展開,希望給予非洲觀察者以啟發。

■ 中非民間觀察者:李東
隨著中非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持續增加,不同于以往單純經商或者旅行,往返與兩個文明和大陸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面孔,我們稱之為「民間觀察者」。
民間觀察者不滿足于淺層的觀察和二手信息,他們更執著于近距離的真實和客觀規律。他們跟隨自我的好奇心,游歷和探索著非洲神秘的大陸,同時積極運用新的媒介手段,包括非虛構寫作、紀錄片、Vlog等方式試圖解讀出全新且現代的非洲。
李東既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
從2012年開始,他在廣州小北附近的非洲人聚集區寶漢直街長期租住,通過近距離、友好的接觸,他取得了來廣州工作的非洲人的信任,得以長期拍攝寶漢直街的人物和生活,他的作品《廣州非洲人街》、《他鄉》等備受國內外關注。后來他又轉向紀錄片拍攝、電影劇本和小說創作,2019年他游歷了東非和西非五國,與當地的中國人和非洲人交談。
他的鏡頭照向在廣州的非洲人
在從事工程設計和建設工作15年后,李東轉向了紀實攝影。他對廣州的移民社區尤其感興趣,許多非洲國家人員來到廣州從事中非貿易,他們用快遞、包裹或自帶的方式將中國的服裝、電器、化妝品等商品帶回非洲,并形成了聚居地。
2013年,李東住進了非洲人聚集的寶漢直街,一待就是8個月。
他見過凌晨五點,菜販們挑去腐壞的蔬菜,整理好新鮮的存貨;早上十點,穆斯林餐廳陸陸續續支起桌椅和頂棚;下午五點之后,寶漢直街真正變得熱鬧起來,溫暖潮濕的傍晚,流動的人群與商販交織在一起,隨處可見的五彩繽紛的水果與服飾,招牌也在其中熠熠生輝。
李東的攝影作品展示了寶漢直街的生猛和多元性。在一個早晨,他在早餐鋪拍攝到一個穿著美國國旗條紋襯衫,手提豆漿油條的非洲小哥。各種國家的元素揉雜在一起,使人感到新奇。

■ 廣州寶漢直街的非洲小哥。來源 | 李東
在2014年發表過后,他的非洲主題攝影作品受到了重視,在歐洲巴黎、科隆、布魯塞爾進行了三個月的展覽。
此后,他加入了一些非洲研究協會,讀了許多非洲史和人類學、社會學相關的書籍,但是理論上的東西總是讓他找不到感覺,于是他決定到非洲現場去看一看。
到非洲現場,還原真實的非洲
國內大多數人對非洲的印象就是動物世界和原始部落,但李東更想去看看非洲的城市和他們的現代化。他拜訪了非洲4個國際大都市,其中最吸引他的是尼日利亞的拉各斯,這個城市體量大,市場活躍,“像廣州的90年代那樣地生猛”。
拉各斯發展快,政策變得也快,機會多,暴發戶多,詐騙更多,“大家都在冒險,只要沒被抓住,沖過去就是勝利。”
雖然大城市的發展機遇多,但生存壓力也大。遇到塞車時,總有小販排著隊地來兜售他們的商品,不管天氣如何炎熱,他們涌到車旁,賣力地推銷瓜果、零食等小商品,車開動了,他們就穿著塑料拖鞋“啪嗒”“啪嗒”地追著車,完成這一筆只價值兩塊錢的生意。

■ 尼日利亞的拉各斯城市。來源 | 李東
李東起初不太適應非洲的小費制度,總覺得“我給你談交情,你卻給我談小費”。其實,非洲大多數人沒有正式的職業,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創造”出服務,來使別人有理由支付小費。李東說:“他也不想‘無功受祿’,總想為你做點什么,雖然你可能不需要。”
有一次他在去博物館的路上,有人就上來陪著他聊天,聊得非常投合,到了博物館前要分手時,對方卻伸手要小費,讓他哭笑不得。無獨有偶,另有一次,他去坐巴士(當地人稱為“馬塔圖”),一個人主動上來幫他拿行李,然后同樣向他索要了小費。

■ 尼日利亞有三大民族 Yoruba, Hausa, Igbo 所在地區如圖所示。來源 | 網絡
這種積極而又浮躁的氛圍也是自上而下傳遞的。尼日利亞的政治環境極其復雜而多變。在尼日利亞,有三大民族和200多個族群,250多種語言,和兩大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這導致尼日利亞的政黨通常以民族,宗教和地理位置來劃分,而并非根據經濟效益。
根據國際共和學會最近在五個州的一項調查,48%的民眾分不清楚各大黨派的綱領。在2020年Edo州的選舉中,2016年選舉時的州長Godwin Obaseki 和候選人Osagie Ize-Iyamu都更換了他們的黨派。

■ 尼日利亞拉各斯城市面貌。來源 | 李東
在文學中閱讀非洲,展現非洲
李東最近在寫上次在拉各斯采訪到的一個廣州牛仔褲廠家的女中介、翻譯到尼日利亞去追債的故事。
故事講述女主在尼日利亞經歷坎坎坷坷,不斷掙扎,漸漸完成了與非洲、尼日利亞的磨合,找到了和尼日利亞人相處之道。在追債幾近完成的同時,又成為了尼日利亞農副產品賣到中國市場的新中介和翻譯,逐漸成為了中國阿膠企業收購西非驢皮的最大中間商。
為了寫好這些故事,李東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尼日利亞人文社會。

■ 美國尼日利亞裔作家阿迪契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對他啟發較大的是一個美國尼日利亞裔作家阿迪契,以及尼日利亞文學家阿契貝。阿契貝是尼日利亞的魯迅,他的作品《瓦解》剖析了尼日利亞的傳統文化如何遭到基督教文化的“瓦解”的。

■ 尼日利亞文學家阿契貝Chinua Achebe
阿迪契的《美國佬》講的是主人公在尼日利亞長大到美國留學發展,在尼日利亞新千年迅猛的發展后,同時無法忍受在美國無時不在的種族歧視下,于2010年回到了拉各斯創業的故事,用交替的視角來看兩個國家兩個社會。
這些作者通過文學更生動、有機、系統、完整地呈現出尼日利亞當下的人文社會,“學術的文章、著作讓人加深了對于非洲支零破碎、不知所然的印象。反而是這些文學作品讓人對非洲有了一點完整的感覺和認知。”李東這樣感慨道。
李東覺得,他真正對非洲有清晰一點的認知,是從尼日利亞回來,進行非虛構寫作的那段時間。
李東認為,在非虛構寫作中,這些人物故事的走向,他們的行動和結果都是確定了的,這就需要去探究背后的緣由,“就像是在破案,根據蛛絲馬跡去還原犯罪現場一樣。”
李東說不僅僅是根據采訪的言辭,更多需要通過諸如這些文學作品,非虛構文學作品,新聞時事報道,商業財經、歷史、社會和人類學相關研究等等。
除了現在寫的這個在非洲追債的故事外,去年有一個關于尼日利亞奶飲料女王的故事《越過山丘》在網易的人間欄目連載發表。
對于李東來說,通過親自拜訪非洲和大量閱讀,他才真正接近了非洲。能夠親自去到非洲,自然是了解和感受這塊大陸的最佳方式。
李東在非洲大陸的旅行讓他感受到非洲真實的風土人情,而文學作品對非洲社會圖景的勾勒,呈現了個人內心的暗流涌動,使得李東對非洲的感知和認識進一步加深。

■ 非洲通史包括凱文·施林辛(Kevin Shillington)的History of Africa(左圖), 理查德·雷德 (Richard J. Reid)的現代非洲史(右圖),阿萊克斯·湯普森的非洲政治導論。
阿契貝的《瓦解》, 西翁戈的《血色花瓣》,和海德的《馬魯》,這些作品都不約而同地以種族問題、后殖民主義等為主題,深刻地描繪了主人公以及非洲整體的命運,在國際文壇享有非常高的聲望。

■ 德州大學非洲文學教授Aaron Bady呼吁公眾要讀更“現代”的非洲文學作品,作品推薦如圖。
制圖 | PUMBAA
李東認為原來的文化傳播是精英引領的面向大眾的傳播,我們應當有大量的民間的、自然的對話。“精英”們通常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認知水平,他們希望傳遞出自己對世界的見解,正因為如此,這些文學家和歷史家們才能更宏觀地描繪出社會的輪廓。
李東所做的也正是向還沒到過非洲的人展示那里的狀況,讓更多人更客觀地了解這個大陸。
在短視頻中看見非洲
而今,互聯網帶來了更多民間交流的可能性,李東希望有技術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新媒體平臺一般具備如下特點:基數大、傳播內容日常化、碎片化和多樣化。
但關于視頻內容以獵奇吸引用戶的爭論也沒有停止過。搜索某視頻平臺過去30天關于非洲生活播放量最大的10支短視頻(截止1.18),發現他們并不能起到消除對于非洲刻板印象的作用。



在非洲生活播放量最大的10支短視頻里,我們總結以下特點:
旁白:全部以中國人敘述和配音
場景:全部基于鄉村
主題:關于非洲人的造型和非洲打工生活較多
播放量:均在230w-400w
在這10支視頻中,大部分(7支)內容相對中立。這里面包括科普性質的視頻,也有在非洲與當地人相處的日常。雖然拍攝者的敘述都相對客觀,但非洲人的形象非常單一,加固了人們的刻板印象——“非洲人的窮是有原因的”(熱評第一)。
視頻場景幾乎都設置在農村,當地各個城市的展現十分不足。這些更多是獵奇的視頻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們對于非洲多元化的鄉村的了解,但無法幫助我們了解正在進行和發展中的現代非洲。
我們是否可以期待更多熟練于兩種文化和語言的人彌補這一視角的不足?
慧玲是一位上海女孩,12歲跟隨家人來到非洲加納。回到中國后,她發現對于非洲的誤解還比較多。她開始拍Vlog,展示她和非洲朋友的互動,以及非洲的拍賣會、Party、時裝店和自然風光。

■ 慧玲在肯尼亞內羅畢城市最高處。來源 | 公眾號:慧玲帶你非
在她的Vlog里,我們看到熱情隨性的當地人和非洲豐富多彩的生活。她可能屬于極少數熟知多種文化并樂于表達的創作者,也是真正融入了本地生活里,不作為闖入者和獵奇者的形象出現。
除了視頻以外,非洲音樂在國際舞臺上也正發揮愈加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各大音樂公司和平臺也紛紛開始培養非洲的音樂新秀,例如,Apple music在去年7月推出Africa Rising藝術家發現計劃。這些舉動使非洲本土的藝人走出國門,使非洲音樂在全球盛行。

■ 非洲音樂創作者
這些音樂和視頻的創作者都跨越了平臺的障礙,將非洲真實的故事和自己的見解帶到我們身邊。
FB的博客"Everyday Africa"介紹了努力在非洲創造改變的人們;推特的話題 #TheAfricaTheMediaNeverShowsYou 底下,人們用文字和照片消除對于非洲的偏見,展示非洲積極和高科技的一面。

■ 制圖 | PUMBAA
旅行、文學作品、視頻和音樂為我們提供了多樣的、了解非洲的路徑。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偏好自由選擇。前提是擁有一個開放、包容的心態。
非洲有54個國家和13億人口,遠非一個特征、幾個單詞可以概括的。只有接受個體和地域里的復雜性,我們才能碰觸到真正的「人」,了解真正的非洲。
然而,中文互聯網還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場景、人物和敘事,等到這些作品真正百花齊放的那天,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完整的、生機勃勃的非洲。■ 非洲真實故事
編者語
游豬也正在建立一個非洲和中國交流的平臺,在聚集研究者和敘述者,希望把他們的洞察傳遞出去。
其實,開始行動并沒有那么難,寫作其實只需要一支筆或者一臺電腦,而短視頻的制作門檻也較低,各種視頻制作軟件像剪映也方便我們在手機上進行剪輯。無論你是醫生、商人、還是學生,只要你居住過,了解當地的人文環境,你就有可能成為一名民間觀察者。
原標題:《中非民間觀察者:李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