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春首會看江蘇:這個“強化班”的學員,都在思考些什么
春節后的前兩個工作日,江蘇多地通過召開“新春第一會”的方式,為發展“豎旗”,為干部打氣。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注意到,各地在開會時均釋放出“起跑即沖刺”的基調,但沖刺方法不盡相同。有的試圖放大自身優勢,將持續的飛奔狀態延續下去;有的對過往的奔跑方式進行了反思后,改變了一條賽道,力求“彎道超車”;還有的,則是對奔跑的裝備進行了升級,比如對營商環境的優化,這就好比是換了雙更輕便的跑鞋……
或許這就是江蘇為什么被人們稱作“蘇大強”或“十三太保”:排名靠前的總是保持著危機感,不會貪圖“接著奏樂接著舞”的享樂時刻;而排名靠后的也并不甘做綠葉,而是總在思考如何奮起超越。盡管內部發展存在梯度和差距,但在江蘇這個“強化班”中,13個設區市,甚至不少強縣、特色縣,都有“能打”的那一面。
而這,正是江蘇這個東部經濟大省,這塊世界級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拼圖,能夠持續保持經濟活力的一大關鍵。
思想解放,“后進生”集體上演“意識覺醒”
繼今年1月4日,也就是新年首個工作日,宿遷市委常委會放在“江蘇農村改革第一村”泗洪縣墊湖村召開后,牛年新春的首個工作日,宿遷市召開全市大會,再次聚焦“改革”。
據“宿遷發布”報道,宿遷市委書記王昊在會上表示,改革創新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動力,要讓改革創新的旗幟在宿遷大地高高飄揚。
宿遷是有改革基因的。泗洪縣上塘鎮墊湖村,當年率先掀起“大包干”之時代浪花,有“江蘇的小崗村”之稱。
事實上,盡管經濟總量在江蘇13個設區市中墊底,但宿遷GDP也已突破3000億元。這個數字,放在國內很多省份可以排到中游,甚至前三位。
但在江蘇,以宿遷為代表的蘇北腹地,卻是經濟發展的“后進生”。所以,江蘇南北經濟的梯度差距,導致“蘇北”長期以來在江蘇似乎是一種欠發達的代名詞。
江蘇正試圖“打碎”這一固化已久的思維。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今年1月底舉行的江蘇“兩會”期間,江蘇省人大代表、江蘇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在參加地方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要大膽破除“蘇北意識”,“蘇南、蘇中、蘇北是一個地域的概念,但絕對不能成為一種固化的意識。”他認為,一旦形成了意識,那就難以形成動力機制。
比如宿遷,婁勤儉認為,素有改革基因的宿遷,新一輪發展上要自覺地從改革上找出路、想辦法,積極探索建設推進“四化”同步的集成改革先行區。
改革創新是宿遷實現“新路超越”的本錢和路徑。盡管在江蘇省內,宿遷總像是一個“跟跑者”,但并非沒有機會成為“并跑者”,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可以為全國探路的。
蘇北老區、同樣也可稱為沿海城市的鹽城,新春首會同樣傳遞出“意識覺醒”的信號。
2月18日,鹽城市召開2020年度全市綜合考核總結表彰大會。鹽城市委書記戴源表示,鹽城要進一步擺脫傳統的“蘇北意識”,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新坐標下,以背水一戰的決心突破自我,超越極限。
澎湃新聞注意到,過去,鹽城更多是“向南看”,以蘇北的區域定位向南接軌上海,如今的鹽城還要學會“東張西望”。因為跳出江蘇來看,鹽城不僅是蘇北城市,更應該是沿海開放城市、長三角中心區城市。
戴源表示,要堅持“全市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以系統思維縱深推進沿海發展,形成沿海與內陸板塊產業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戴源在新春首會上說,鹽城是蘇北五市中,唯一列入長三角中心區的城市?!皣医o了我們定位,但沒有足夠實力,定位不能變成地位,關鍵還要靠我們自己去拼去爭。”
求變突圍,“中等生”反思力求“彎道超車”
相比“后進生”往往能夠拿出背水一戰的勇氣,班里的“中等生”往往更為尷尬:成績不上不下,追趕標兵難度大,但也無需過分擔心成績下滑。
因此對于“中等生”來說,如何調整步伐,努力實現“彎道超車”和“新路超越”,往往是外界關注的焦點,而這其實并不亞于“后進生”進位的難度。
比如常州。這是一座有著輝煌過往的工業明星城市,靠制造業起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被人民日報盛贊“小桌子上唱大戲”。但這些年,她又有些低調,盡管人均GDP能夠排進全國前十,但經濟總量距萬億還有一定距離;旅游知名度不如“人間天堂”蘇州杭州;在環太湖地區,存在感又不如蘇州和無錫。
所以,常州該如何進位,實現“梅開二度”?常州的新春首會給出了答案。
2月18日,常州舉行全市創新發展大會。常州市委書記齊家濱在大會上,間接解釋了常州召開創新大會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他說,常州已經到了“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的關鍵階段,推動創新再出發是唯一選擇。他還談到,常州靠制造業起家,而制造業要走向中高端,沒有持續的創新投入是不可能實現的。
常州發達的制造業以及良好的產業基因,是創新落地生根的肥沃土壤。常州的工業門類齊全,基礎扎實,目前是全國唯一連續三屆摘得中國工業“奧斯卡獎”的地級市。
然而,相比已大打“創新牌”數年的南京,常州的高校資源嚴重不足。此次常州創新發展大會上,常州發布了相關引才政策,分別針對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等分類施策,推出了生活補貼、租房補貼、購房補貼等一些列服務。常州的愿景是,通過設立400億元科創資金,撬動全社會創新投入達2000億元規模。
下血本的背后,是在當下,蘇南兄弟蘇州和無錫,以及長江對岸的南通均已經邁入“萬億俱樂部”,身后還有徐州“虎視眈眈”,常州不得不著急。
2020年,常州和徐州的GDP都在7000億~8000億區間內,兩者的差距不足500億元。和常州一樣,徐州在江蘇也是個“中等生”。
徐州也不甘做“中等生”。尤其是,徐州已被明確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更該拿出“帶頭大哥”的風范。
2月18日,徐州召開全市招商引資暨開放型經濟工作會議。說起開放型經濟,蘇州在江蘇乃至全國都是首屈一指,工業城市徐州為何重點提到開放型經濟?
這源于徐州自身定位的提升。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在大會上說,徐州要進一步參與和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找準自身定位和比較優勢,加快做強“雙循環”的樞紐支撐。
澎湃新聞注意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今身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徐州,南融長三角,北接京津冀,往西是中原腹地,向東又能借連云港、鹽城出海。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近幾年,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曾多次勉勵徐州,要跳出“地級市思維”,要俯視整個區域來規劃布局。
對于常州和徐州這樣的“中等生”來說,改變策略,轉換賽道,或許是擺脫“不上不下”的尷尬,躋身“第一軍團”的關鍵。但對于中等偏下一些的“中等生”來說,保持增速、做大存量,或許還是當下發展的一要務。
澎湃新聞注意到,新春首會,江蘇揚州、鎮江等地都對營商環境和產業發展進行聚焦。營商環境就好比是“跑鞋”,營商環境更優,“跑鞋”更輕便,產業發展自然更迅猛。
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在鎮江新春首會上,和與會干部分享了一句話,“寒冬落魄你不在,春暖花開你是誰”。
馬明龍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政府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真正為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他說,廣大企業家是鎮江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對企業家的酸甜苦辣感同身受,發自內心理解企業家、尊重企業家、愛護企業家、支持企業家,真正形成對企業家‘高看一眼、厚愛三分’的濃厚氛圍?!?/p>
2月18日舉行的揚州市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大會上,揚州市委書記夏心旻向在場干部發出了三問:我們要問一問揚州營商環境還有哪些不如人意,甚至被人詬病的地方;問一問營商環境問題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問一問對標先進地區和國際標準,揚州在營商環境方面還有哪些差距?
夏心旻說,營商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招商引資的成敗、項目建設的快慢、園區發展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自加壓力,“優等生”為何也有滿滿危機感
眼看追兵步伐緊迫,“優等生”其實也不好當。
2月18日,南京市召開“全市深化對標找差創新實干推動高質量發展大會”,連續第四年在新春首會上進行對標找差。
澎湃新聞注意到,過去這一年,南京可謂“戰績彪炳”。在經濟總量方面,GDP三年連續跨過三個千億級臺階,2020年GDP達1.48萬億元,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躋身全國十強。在多個領域,南京實現了從“跟跑者”到“并跑者”,甚至“領跑者”。
即便如此,南京依然存在本領恐慌。澎湃新聞從南京市新春首會上獲悉,南京市委主要領導提出,過去“對標找差”,主要是“對”先進水平、“找”與發達城市的差距,屬于對標存量和現實的范疇;而進入新發展階段,則要突出“對”新發展理念、“找”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差距,屬于對標未來和方向的范疇。
有中國“工業第一縣”之稱,GDP已突破4000億(超越了不少地級市)的縣級江陰市,新春首會更是釋放出了滿滿的危機感。
在外界看來,擁有眾多光環的“明星縣”江陰,本可以慢悠悠地把腳步放慢一些。然而,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記許峰卻在大會上“不留情面”地警示道,如果江陰仍舊躺在舒適區、平緩區,就會被長三角、被新時代所淘汰,“正所謂,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江陰新春首會的主題是重大項目攻堅。許峰說,過去常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是“三年河東三年河西”,而在激烈的區域競合中,重大項目正是“勝負手”。
強縣之爭可謂風起云涌。在各類全國百強縣的榜單上,江陰長期位居第二,GDP略落后于第一名昆山,二者GDP均已突破了4000億大關。
排名第三的是張家港,2020年GDP超2700億元。有意思的是,如果說昆山最靚的城市名片之一是“開放”,江陰是“制造”,那么排名第三的張家港,正在瞄準“創新”,并立志扛起“為全國縣域創新樹立旗幟”的任務。表面看起來,張家港與昆山、江陰尚有千億以上的差距,張家港卻并不甘于做“千年老三”。
2月17日,也就是春節假期的最后一天,張家港市便“迫不及待”地召開全市“創新提質年”動員大會。
據張家港市官方報道,張家港市委書記潘國強在大會上說,之所以在假期尚未結束時就緊鑼密鼓召開“新春第一會”,而且是近十年來首次,就是要傳遞一個明確的信號,“時間不等人、機遇不等人、發展不等人”。
澎湃新聞注意到,張家港市自去年起,便將創新發展作為全市發展的重點。潘國強說,張家港要以創新能級的顯著提升,拓展轉型升級空間,實現跨越式發展。
如此戰略,似乎讓人看到了張家港試圖打破昆山江陰“二人轉”局面,構筑“三足鼎立”新格局的志氣。這也不難理解,江陰明明那么出色,卻又危機感滿滿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