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雷軍也要上車,互聯網大佬為何爭相造車?

雷達財經出品 文︱張釗丹 編︱深海
2月19日,“晚點LatePost”消息稱小米已確定造車,有知情人士稱,小米造車或將由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親自帶隊。隨后,對于造車傳聞,小米集團回應稱,“等等看看,暫時沒有”,更多信息暫不予回應。
事實上,這并非小米首次被傳造車。早在2013年,雷軍就曾多次前往硅谷拜訪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拜訪完馬斯克后,小米以及雷軍開始了有關智能汽車的一系列投資。從投資小鵬汽車到合作奔馳SUV,再到申請與汽車相關的專利和商標,小米一直在行動,與之相伴的是,小米多次否認造車。
近年來,除了小米外,蘋果、華為、三星等手機巨頭紛紛入局造車,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也都以各種方式切入了造車賽道。
“移動互聯網時代已遇瓶頸,智能汽車或可成為下一個時代的流量入口。互聯網巨頭若不迎頭趕上,就很可能失去尚未到來的自動駕駛軍備賽的入場券。”行業人士表示,全球手機市場趨于飽和,國內手機市場也已經進入短兵相接的階段,而智能汽車卻正處爆發前夕。
在過去一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創下歷史新高,資本市場對智能電動汽車也情緒高漲,2020年,特斯拉市值上漲了7倍,該公司CEO馬斯克也憑借大漲的股票,一度成為世界首富。與此同時,從中央到地方,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
消息稱小米已確定造車
2月19日,“晚點LatePost”消息稱小米已確定造車,并視其為戰略級決策,不過具體形式和路徑還未確定,或許仍有變數。有知情人士稱,小米造車或將由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親自帶隊。在該消息影響下,當天“小米造車”沖上微博熱搜,而小米集團股價也是直線拉升,漲幅一度擴大至10%。
隨后,對于造車傳聞,小米集團回應稱,“等等看看,暫時沒有”,更多信息暫不予回應。
事實上,這并非小米首次被傳造車。2020年12月,小米就曾被曝將與比亞迪聯合發布“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但小米方面在第一時間對該消息進行了否認。前小米公關部總經理徐潔云更是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但凡說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
近幾年,盡管小米多次否認造車,但小米在汽車領域動作頻頻。
早在2012年,雷軍就前往美國硅谷的特斯拉工廠試駕,同年,小米投資木倉科技,后者是一家專注于汽車領域的實用應用開發商。2013年,雷軍多次前往硅谷拜訪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彼時他就盯上了智能電動汽車這塊蛋糕。

拜訪完馬斯克后,小米以及雷軍開始了有關智能汽車的一系列投資。
2014年,小米投資了車載智能終端設備生產商凱立德,和車載智能產品研發商睿米;在2015年蔚來獲得的第一批投資中,有一份來自雷軍的順為資本;2016年和2019年,順為又兩次投資小鵬汽車,其中在小鵬汽車2019年11月進行的4億美元C輪融資中,小米通過旗下注冊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的 Fast Pace Limited公司投資了5000萬美元;2020年4月,小米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車載服務系統廠商博泰的B輪融資。
具體業務方面,2019年6月,小米宣布與梅賽德斯—AMG F1車隊合作推出特別版小米米家電動滑板車Pro 2,同時小米10至尊紀念版將攜手梅賽德斯—奔馳SUV,推動旗下虛擬語音助手小愛同學進入汽車人機交互系統。彼時,雷軍強調這是一個“自己十分期待的合作”。同年8月,小米MIUI負責人公開表示,小米正在考慮研發基于MIUI的車載服務系統。

此外,小米也正發揮其科技公司的技術優勢,積極開展研發,并踏入智能汽車領域。去年年初,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申請了一項名為“一種變速車檔位自動推薦的方法和裝置”的專利,公開號為CN106476952B,分類為無軌陸用車輛。同年6月,小米注冊申請了一個叫“小米車聯”的商標。2021年2月19日,北京小米松果電子有限公司又公開了一項名為“共享交通工具的調度方法、裝置及存儲介質”的發明專利,其專利摘要顯示,共享交通工具的調度方法應用于共享交通工具,可實現共享交通工具的自主調度,提升共享交通工具的智能化。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公告系統中公開的專利申請文件,目前小米已經申請了汽車定速巡航、能源補充、車輛操控、導航、輔助行駛和行車安全等汽車方向的多個發明專利。
造車比賣手機掙錢?
在汽車的行業境況展現越加明朗時,手機一度呈現出下行之態。當前,全球手機市場趨于飽和,國內手機市場也已經進入短兵相接的階段。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手機出貨量在2016年達到5.6億部高點后逐年下降,2020年全年整體出貨量約3.26億臺,同比下降11.2%,比4年前減少近一半。

與此同時,用戶的換機周期不斷拉長,進一步壓縮了手機市場的增長空間。據IDC分析,全球智能手機換機周期在2020年為33.6月,比2014年拉長了近10個月。也就是說2020年最后一批用了4G手機的用戶在自然狀態下用上5G手機也需等到2023年。
與手機市場趨近飽和相反,智能汽車正處爆發前夕。
過去一年,新能源汽車急速狂飆,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36%,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36萬,同比去年的120萬增長13%,創下歷史新高。
IHS Markit發布的《中國智能網聯市場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市場搭載車聯網功能的新車滲透率約為45%,到2025年,全球汽車市場智能汽車的滲透率將提升到60%。而其中由于中國大力對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政策扶持,以及對環境保護的強力重視,中國搭載車聯網功能的汽車市場規模預計也將在未來持續增長,并在2025年超過75%。

智能汽車前景一片利好,資本市場對智能電動汽車也情緒高漲。
2020年,特斯拉市值上漲了7倍,估值超過7000億美元,登頂全球第一大市值汽車公司,該公司CEO馬斯克也憑借大漲的股票,一度成為世界首富。2020年上市的小鵬和理想,市值與IPO時相比最高漲幅達300%。在2019年跌入谷底的蔚來,2020年內最高股價漲幅達14倍,市值一度超過小米。這對很多互聯網巨頭來說是個巨大的誘惑。
此外,從中央到地方,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
2020年4月,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年年底,并提前明確2021年、2022年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退坡幅度;7月,工信部等組織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促進農村地區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11月,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在2025年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
有業內人士指出,移動互聯網時代已遇瓶頸,智能汽車或可成為下一個時代的流量入口。互聯網巨頭若不迎頭趕上,就很可能失去尚未到來的自動駕駛軍備賽的入場券。
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
在新能汽車行業蓬勃發展之際,蘋果、華為、三星等手機巨頭紛紛入局。
2021年1月,有媒體報道稱蘋果將向韓國起亞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36億美元),作為與這家韓國汽車制造商合作生產電動汽車的一部分。此外,蘋果還從特斯拉、福特等全球知名車企挖人。其中,蘋果Special Projects Group(簡稱“SPG”)下已有多名員工來自特斯拉和福特,特斯拉原高級副總裁Doug Field更是公開將身份標記為蘋果SPG的副總裁。今年1月份,三星也宣布將與一些頂級汽車制造商合作,使旗下新款手機支持汽車的數字鑰匙功能。可以看出,蘋果與三星的造車計劃正在加速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公開表示:華為不造車,而是幫車企造好車。
2021年2月,在“你好,1000+”賽力斯SF5自由遠征版最新的發布會上,華為與電動汽車研發企業賽力斯共同發布了以DriveONE為基礎的智能平臺。2 月 12 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開“一種動力總成和電動汽車”專利,公開號為 CN212529295U,專利摘要顯示,本申請提供一種動力總成和電動汽車。
除手機巨頭外,百度、阿里、騰訊等也相繼進軍汽車領域。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與吉利組建智能電動汽車公司,成為百度電動汽車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1月13日,阿里與上汽集團、張江高科聯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純電汽車智己正式發布;1月19日,吉利汽車集團宣布已與騰訊在杭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圍繞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數字化營銷、數字化底座、數字化新業務及低碳發展等領域展開全方位戰略合作;1月29日,吉利與賈躍亭創辦的電動汽車公司——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簡稱:FF)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并計劃在技術支持和工程服務領域展開合作。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汽車智能化與網聯化持續升溫,互聯網巨頭紛紛從智能科技供應商轉型為整車制造商,在高科技和資本加持之下,國內汽車產業格局將迎來巨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