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大會址”日記|傳承千年,上廣漆是修繕中最“磨人”的活
2017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在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連日來,全國各地前往一大會址紀念館參觀的黨員群眾絡繹不絕,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他們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今起推出“一大會址”日記,派出記者常駐中共一大會址,近距離觀察、感受、記錄會址每天的新聞,講述一大的紅色故事,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2021年2月20日,星期六,晴。
油漆工徐正堂覺得,一大會址修繕,最“磨人”的活,是上廣漆。
說這話的時候,徐正堂站在一大會址二樓窗戶邊,為一扇拆卸下來的木窗上最后的面漆。冬末春初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他身上,當天最高溫度23℃,他說:“今天這樣的溫度,最適合上廣漆。”
19歲時來自江西省上饒市的徐正堂就入行做起油漆工,到今年,已有41年工齡。
徐正堂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不同的建筑,對油漆工的要求也不一樣。廟宇,以及上世紀初的老建筑,基本都用廣漆。
上海建筑裝飾集團有限公司一大項目修繕項目副經理趙為華介紹,廣漆也叫大漆,是用漆樹的液體加上桐油熬制,屬天然的油漆,因為只有中國才有,所以又叫“國漆”。廣漆工藝,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
這次“一大會址”修繕工程中,基本所有木材表面都刷廣漆,施工面積2000多平方米,這也是修繕工程中最大的難點。
上廣漆之所以難,不僅因為原材料找起來費力一些,也在于其上漆工序,足足有12道,時間急不得,天冷做不得。

脫漆就是一個大工程。 本文圖片均由 澎湃新聞記者 鄒娟 圖
比如,一大會址所有木質建筑表面,都需先脫漆。現代工藝,建筑表面的油漆厚度一般不超過1毫米,脫漆的時候相對簡單。但廣漆工藝下,漆面足足有4-5毫米厚。脫漆的時候,整面墻的刮、磨,往往就耗費大量時間。
脫漆之后,木質表面容易坑坑洼洼,這時候,工人需要再次將整個表面打磨平整。
有拼縫或者裂縫的地方,需要貼“夏布”。夏布,就是民間常說的麻布,即以苧麻為原料而編織的平紋布,這種看似平常的布也有上千年的歷史。目前主產區為江西、湖南和四川。

上漆之前貼夏布,防裂。
“貼夏布的作用,最主要是增強木質表面的柔韌性,防止木質開裂,也一定程度防止白蟻啃噬木材。”趙為華說道。

貼好的夏布
貼好夏布,工人開始現做油漆。首先,生漆拌石膏和瓦灰,做成膩子批在木材表面,把坑坑洼洼的地方批平磨光滑,木材之間的縫隙也要填上,批好一次,用砂皮打磨一次。工人現場調配生漆膩子。“批嵌-膩子-打磨”這套流程需要做三四次,有些甚至要五六次。一位師傅一天時間,只能做兩扇門。?

徐正堂為窗戶批嵌。

工人現場調配生漆膩子。
這之后,要給木質表面上底漆,待干,再上面漆。一道底漆兩道面漆,根據實際需要反復數次。往往一扇門或窗,全部做完,需要2-4天。

批嵌好的窗戶
“不光是工序復雜,溫度也會直接影響工程進度。因為批生漆膩子,要自己現場調,生漆在空氣里不到一分鐘就變顏色。膩子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伴隨氧化反應,顏色會由淺變深。”徐正堂說,廣漆風干得慢,怕沾灰,對溫度、濕度都要求較高。最適合的溫度,就是25℃左右。
目前,中共一大會址修繕工程正處于“最后沖刺”階段,外部細節打磨和內部修繕、展陳等正加緊進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