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0后童年屎尿屁順口溜大賞

如果問一個北方人和一個南方人有什么共同的兒時回憶,那順口溜肯定是其中之一。
“解釋就是掩飾,掩飾就是事實”“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炸藥包”“星期六的早晨霧茫茫,撿破爛的老頭排成行”……只要你說出上半句,對方就能答出下半句。
這是一件挺神奇的事,要知道在通訊還不那么發達的年代,各地方言千差萬別,順口溜卻能做到全國統一,以至于都成了一個靈魂拷問——“我們小時候那些順口溜,到底是通過什么傳播的,為什么全國都一樣?”
數讀菌通過爬蟲搜集了微博相關話題下的全部微博和評論,并對它們進行了分類,找出了全國最流行的順口溜。
順口溜,一種情緒的宣泄
雖然人們不覺得順口溜講的是多高雅的內容,但它的確是一種中國典型的文學體裁,有歌謠、謠諺這樣的學名。
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社會情緒的宣泄。老舍的兒子舒乙提到順口溜時曾這么說:“順口溜是一種情緒,一種偏見,但誰也不能說順口溜不形象、不犀利。不一定準確,但一定深刻?!?/p>
例如,老北京曾有“東富西貴、南貧北賤”一說,講的是那時北京城的居住格局,后來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有新版:“東里窮,西里闊,南里沒有合作社”。
上海也有類似的順口溜:“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直到浦東開發后,這樣的順口溜才漸漸不再傳播。
不過這些都是成人講的順口溜,充滿了生活經驗,而小孩子之間傳播的內容就隨意的多。在全國最流行的 20 條順口溜中,只有 4 條內容含有一定的知識或經驗,其余的都很無厘頭。

雖然很無厘頭,但這些順口溜也宣泄著小孩子的各種情緒。
“因為所以,科學道理。國家機密,不告訴你?!北磉_的就是一種很直接的拒絕。對于小孩子而言,如果不想說,不會有成年人那么多的顧慮,就是不告訴你。
“對不起,沒關系,放個屁,臭死你?!睂τ谏媸牢瓷畹男『⒍?,“屎尿屁”是他們能想到的最大程度的厭惡和攻擊。對于孩子來說,最大的尷尬也莫過于被發現放了個屁。
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有一些順口溜在全國通行。就像臟話一樣,這些韻腳明顯的順口溜表達的都是共通的情緒,只要有類似假期或轉校生這樣給學生跨學校交流的機會,順口溜很快就會一傳十、十傳百。
兒時都在講什么順口溜
至于這些全國流行的順口溜都有哪些,根據內容,可以大致分為八類。可以說,你小時候講的順口溜就是這幾種:
單條分享人數最多的一類順口溜是“講道理”。類似“因為所以,科學道理”這樣的表達,讓孩子在拌嘴時至少可以進行防守,這也可以看作是兒童版的“杠精”句式。

“因為所以”和“解釋就是掩飾”的句式,如今依然在全國各地流傳著,生命力非常旺盛。
而句式最豐富的一類則是“同學/朋友間吐槽”,這里充滿了各種人身攻擊。除了上文提到的“屎尿屁”之外,神經病、螞蟻等都是小孩覺得可以用來攻擊的意向。

攻擊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除了屎尿屁,還會攻擊對方小氣、家里窮、沒本事等內容。
除了有具體目標外,還有一種順口溜,種類也很多,那就是“插科打諢”。
類似“老一開飛機,老二放炸彈,炸得老三屁股爛,老四老五都來看,老六在家煮雞蛋”這樣的順口溜就能影響幾個伙伴之間玩游戲的順序,大家誰都不想做爛屁股的第三名。
現在看起來,這樣的行為稱不上合理,但對于孩子來說,就是樂此不疲。

當然,成人的標準也會影響小孩的順口溜,例如解放臺灣的順口溜、討厭美國的順口溜都是來自于成人世界的判斷標準。

“考試知識點”類的順口溜是為數不多孩子說了不會被家長訓的順口溜。這類順口溜的傳播者多為老師,在講授知識點時,瑯瑯上口的順口溜的確能幫助小孩記憶知識點。
當然,其中也有很莫名其妙的“三短一長選最長”這樣的答題順口溜,雖然并沒有什么道理,但的確有學生面對不會的題目時遵照它來選。

對孩子來說,學校和老師經常是他們苦惱的來源,而“吐槽學校/老師”的順口溜是他們最大的惡作劇或抵抗。
“讀書苦讀書累,讀書還要交學費”,道出了多少被作業折磨到深夜的學生的心聲。

在順口溜里,很多學生都動過炸學校的心思,雖然只是想想,但的確令他們感到非常刺激。
“講自己和家人”的順口溜頻數的確趕不上吐槽別人的順口溜,畢竟順口溜的核心是爽,提自己的煩心事不如揭別人的短。

雖然頻數不多,但順口溜有很多,有夸自己是“乖寶寶”的,有說自己“沒零花錢”的,還有調笑家人的,讓爺爺“吃香蕉皮”。
最后還有一類就比較雜了,可以統一歸為“其他童謠及改編”,這類順口溜主要是引用或改編別的文學作品,借助既有的影響力來達到傳播效果,比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

作為中國最知名的詩人,李白被調侃的次數也很多,“吃烤鴨沒錢”,或者“上廁所沒帶紙”。而“床前明月光,地下鞋兩雙”,則是小朋友對兩性關系模糊又直接的一種認知,很多時候是當做葷笑話來講的。
不管是順口溜,還是詩歌,大部分人都喜歡對仗工整的句子,押韻的內容似乎說服力也會更強。像“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這樣的梗能刷屏,一部分原因也和它的押韻有關。
在兒時的順口溜中,除了傳播已有的,大家也會原創一些,來嘲笑別人或者調侃自己。
其中最多的就是根據名字來造順口溜,比較常見的一種句式如“小李小李,就是有理”、“小王小王,混世魔王”。
那些常見的姓氏,比如“劉”“張”“王”“李”等,因為人數實在太多,被起順口溜的幾率也最高,起一個,可以給很多人用。

微博網友們在回憶這類姓氏順口溜時,還進行了現場發揮,直接寫出一連串新的順口溜:“小夏小夏,天天放假”“小文小文,沒有男人”。
而這也是一種情緒的宣泄,或是表達自己目前的狀態——一窮二白、稀里糊涂、一事無成,或是表達自己的期待——一夜暴富、心想事成、煩惱全無。

這些順口溜的功效,可能就和兒時的那些順口溜一樣,有著類似的減壓效果。
既然生活、工作這么累,口嗨一下也無妨,只不過你很可能會發現,如今的自已早過了童言無忌的時候,即使想用順口溜吐槽,也不敢太隨意。以前你敢說“我去炸學校”,現在你敢說“我去炸公司”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